我按:在三國的職場,對公司老闆的選擇,首先要講政治,看其發展潛力。譬如,劉備就投過好幾個老闆,都沒有弄成氣候。北地槍王張秀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不錯,張繡最終聽了賈詡的建議,經歷波折最終歸降了曹操。老鄭說過,從賈詡的角度講是一個明智地選擇,曹操果然是賈詡的績優股。但從張繡的角度講,就未必是上佳之選了。
為什麼呢?理由有三:
其一,因為曹操睡了張繡的嬸嬸,已經歸降的張繡反水,殺了曹操的大將典韋與曹操的兒子和侄子,結下這個梁子,曹操是不會忘記的。所以,張繡降曹的前提並不美妙,甚至可以說是由此埋下了禍根。
其二,曹操不計前嫌,收下了張繡,那是因為他要與袁紹大戰,自己兵力單薄,有了張繡,實力大為增強。為了全局的需要,只能收留張繡,作出「大人不記小人過」的君子之態。不過曹操倒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自己也有錯在先。果然,事後也沒有找過張繡的毛病,對他足夠信任。然而,曹操可以不計較,曹丕卻要計較了,要向他討回哥哥的性命。所以,張繡最後還是悲劇了。
其三,不投曹操,張繡別無選擇。去投劉備吧,那時劉備還沒有立腳的地方,去投劉表吧,他離劉表最近,宛城緊挨著荊州。可是張繡看不起劉表,認為他沒有雄才大略,早晚要被曹操吃掉。去投孫權吧,孫權又小家子氣,偏安於一隅,同樣抱殘守缺。袁紹呢,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優柔寡斷,不善用人,失敗是早晚的事。比來選去,張繡踞宛城彈丸之地不能自立,只能選擇投靠曹操,而且在官渡之戰打響之前是最佳時期,等到打敗了袁紹,回頭要收拾你的時候,那就黃花菜都涼了。所以,不是張繡沒頭腦,是張繡的命數如此呀!
這樣看來,張繡降曹沒有什麼不對,賈詡的高參也算含金量夠高。可是到了曹丕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勢必儘量重用自己的人,而將曹操時代的人逐步的邊緣化。張繡忠於曹魏沒有問題,可在曹丕那裡你是忠於曹操他老人家的,我信不過你!這個時候,武將出身的張繡腦筋轉彎慢了點兒,也沒有及時向賈詡討教。
假如關鍵時刻管得住自己的嘴,話到口邊咽回去,或者找個機會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同樣可以安然無恙。可惜,別說是張繡,其他老臣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由於曹丕不是一個有胸懷度量的君王,多少有那麼點小心眼兒,不會吃政治飯的張繡就被記恨了,棄如敝屣了!
審時度勢,自知進退。當退不退,必受其罪。當退則退,清醒有為。然而,說別人容易,輪到自己照樣懵圈。老鄭的這番感慨當可以撫今追昔,由彼及此,由人及己,事後能夠鬧個明白,也是難得的人生一悟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_xwQG8BMH2_cNUgjZU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