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買!」面對小孩的「購物慾」,家長可用這3種處理方式

2019-11-13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帶我家小孩去表姐他們家玩。快接近晚飯時間了,幾個小孩都待在兒童房裡不出來。我還挺好奇的,怎麼今天肚子這麼耐餓。我便悄悄地溜去兒童房,想看看寶貝們都在玩些什麼。打開房門一看,我發現自己好像進入了一個遊樂王國,各式各樣的玩具,琳琅滿目。怪不得我的孩子總是嚷嚷叫我帶他到表姐家玩。

"表姐,你們家玩具好多啊,怪不得孩子們這麼晚了還不喊餓。都玩得不亦樂乎!"我向表姐打趣道。"唉,我也沒辦法啊,這小傢伙一看到玩具就走不動道。他一撒嬌,我沒轍,就買了。一買就買了這麼多。"表姐一邊擺餐具一邊搖搖頭,無奈地說道。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孩子們說買就要買的購物慾,但卻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夠準確地了解孩子們為什麼喜歡購物,且處理的方法也不是很妥善。

孩子們為什麼喜歡買買買?

1. 好奇心的驅使

孩子們這個年齡階段,好奇心比較重。他們對所有新奇的事物都想去擁有。而且買多少也不會嫌多,所以他們會按捺不住自己的購買慾。

2. 缺乏陪伴,希望從玩具中得到慰藉

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又加上父母長時間工作,沒能陪在身邊,所以這些孩子們會非常的孤獨。他們會希望這些玩具可以填滿他們內心的空虛,從而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3. 孩子與孩子之間互相"攀比"

別的小朋友有這個玩具車,我也要有。孩子們的好勝心都比較重,都想比對方好,不想落下對方一步。所以很多孩子們其實不是真的喜歡該物品,只是因為別的小朋友也擁有。

家長面對孩子們的"購物慾",常出現的教育誤區

1. 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

孩子們如果在當下,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大哭。很多父母心疼孩子,便會一口答應幫孩子們買東西。又或者在某些公共場所,孩子們大吵大鬧會影響公共秩序。家長們為了面子,也會去滿足孩子們的一切需求。

2. 不理會,甚至打罵孩子

有些家長則信奉打罵孩子,可以讓他們不再大吵大鬧,會收斂自己的行為。或者不去理會孩子們的需求,讓其自說自話,到一定的時間,孩子們就不會再有什麼要求了。

如何正確地處理孩子的「購物慾」

1. 培養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

孩子們喜歡買買買,特別多的玩具放在家裡占地方,與此同時,大量的玩具花費的金額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孩子們年齡還比較小,還未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他們不知道喜歡的東西在什麼價位,只知道玩,然後家長買單就好。長此以往,多富裕的家庭都經不起孩子這麼折騰,而且孩子容易變得花錢大手大腳、揮金如土。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開始著重培養孩子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了。

(1) 理性消費、適度消費

孩子們買東西通常就是認為好看、好玩就買。沒有像大人一樣買東西時要貨比三家。他們似乎都忘記過自己買過什麼,於是家裡就會囤著許許多多的玩具。有些甚至是閒置已久或還沒拆封的。

這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我們可以向孩子探討,"這個類型的玩具家裡已經有了,如果再買是不是就是在浪費錢呢?"耐心地去引導孩子。孩子也會思考自己已經擁有同個類型的玩具,就會減少自己的購買慾望。

(2) 讓孩子懂得自己賺錢

很多孩子總是嚷嚷著讓父母買東西,花錢時大手大腳,源於他們不知道賺錢的艱辛。家長們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們學會賺錢,讓他們用自己賺來的錢買東西。

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們這麼小就讓其賺錢,會不會讓他們從小就有功利心。其實功利心和賺錢是兩碼事。孩子們只有體會到賺錢是多麼的不易,才不會隨隨便便地就想買玩具。

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可以通過積分機制,讓孩子用勞動去獲得報酬。就像洗一次碗可以得到十個積分,十個積分等於一塊錢。從中也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行動力,並且讓他們懂得只有付出了才能夠得到回報的道理。

(3) 樹立金錢觀並不是一昧地哭窮

很多家長們都會認為只要和孩子們說家裡沒錢,買不起東西。或者太貴了,等一下買完就吃不了飯了。確實,家長這些話一出,稍微懂點事的孩子都會打消自己想買東西的念頭。

但是我們培養孩子們金錢觀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去理性地消費,而不是讓他們不敢去消費。家長如果一昧地哭窮,孩子們會變得很自卑,什麼東西都買不起,會覺得自己什麼東西都不配去擁有。

2. 從容應對孩子們隨時爆發的購買慾

每個人都會有購買慾望,大人們在雙十一時候都會忍不住想買買買。更何況自制力不如大人的孩子們呢。缺少了自制力,孩子們的購買慾望也會隨時隨地爆發。這時候,家長就要學會巧妙地應對這些購買慾。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們為什麼要買這些東西。當孩子們向你們提出要購買物品時,家長們第一時間並不是要去拒絕他們。而是詢問原因,這樣一來,可以避免孩子們在當時情況下,大吵大鬧一定要得到該物品。

其次,和孩子們探討,敲定是否購買。孩子們買東西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家長們可以根據這些理由,決定該不該買,並且用適當的言語勸說孩子。大致分為幾種情況:

孩子們單純地覺得該物品好看、有趣。家長可以這樣說:媽媽記得家裡已經有類似的東西了,而且有的還是全新的。我們先用家裡的,等它壞了再買個新的。乖寶寶是不會浪費東西的喲;孩子想買圖書,打發空閒時間。

家長可以這樣說:寶貝長大了,懂得去如何增長自己的知識了。媽媽可以給你買這本書,但我們也要學會愛護書本哦;孩子們沒有原因,就是想買。家長要這樣說:如果沒有任何理由的話,我想我不會給你買。如果你真的要買,就用積分制,幫我幹活,攢錢來買它。

3. 和孩子們"約法三章"

在孩子們這個年齡階段,單純地給他們講道理,他們是不會聽的。當他們購買慾來臨時,什麼道理他們都聽不進去,甚至還會引起孩子們的逆反心理。

(1) 提前和孩子們約定。當我們要和孩子們去商場之前,我們可以先和孩子明確規定今天是要來買日常用品的,不可以買玩具的。又或者在平常日子裡,和孩子們規定什麼時候才可以買玩具,一次可以買幾個。這些約定,大人和孩子們都要互相堅守。

(2) 聽從孩子們的選擇。孩子們想要的東西很多,但有些卻是不實用的。家長們可以引導孩子們去選擇一些對自己有用的,但不要去替他們決定。給他們規定的金錢,讓他們自己去衡量什麼東西最該買。這樣一來,孩子們也會慢慢地變得懂得去自我思考,權衡利弊。

(3) 當孩子們違反規則時,要接受一定的懲罰。很多老人,都比較心疼孫子孫女。當孩子們在父母那裡得不到想要的,就會去磨爺爺奶奶。老人心疼孩子,家長又要顧及老人,孩子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回到家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們說,你沒有遵守一個月只能買一次玩具的規定,所以就要罰你洗一個星期的碗。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