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可以說是一次災難,對於美國海軍而言這讓他們一度在太平洋上陷入了劣勢。原本派去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哈斯本·金梅爾上將沒能起到作用,他的指揮失誤讓美國海軍飽受損失,他本人也被軍事法庭審判,降職到了少將軍銜,然後一腳踢出了軍隊。金梅爾上將和他的後人都認為金梅爾是被冤枉背鍋的,而美國海軍則一度堅持金梅爾是咎由自取,而歷史的真相又是怎麼樣的呢?
一、太平洋艦隊的新上將
作為太平洋艦隊的新任指揮官,海軍上將哈斯本·金梅爾並非是一個無學之輩。如果從履歷上看,金梅爾有一份近乎完美的服役記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是火炮軍官,他曾兩度出任驅逐艦戰隊的指揮官,也曾擔任過驅逐艦分隊的指揮官,還擔任過「紐約號」戰列艦的艦長。這些履歷讓他得以進入美國海軍學院深造,1937年指揮第七巡洋艦戰隊完成了對南美的一次訪問後,他成為了海軍少將和美國海軍巡洋艦戰鬥部隊司令。毫無疑問的,作為一名海軍軍官他是很優秀的。
1940年是美國和日本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麒麟,最後發展到了美國對日本進行資產凍結和中斷石油、橡膠貿易。這樣一來美國和日本的戰爭風險就日漸增大,羅斯福總統遂決定調遣太平洋艦隊去珍珠港,以期對日本形成威懾力量。因為原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上將詹姆斯·瑞查生反對這一決定,所以瑞查生被羅斯福撤了職。羅斯福原定的新任太平洋艦隊司令是切斯特·威廉·尼米茲,但是尼米茲出人意料的拒絕了這一任命,轉而向羅斯福推薦了自己的好友金梅爾。羅斯福再三考慮後,最終任命了哈斯本金梅爾成為了太平洋艦隊司令。
需要指出的是,金梅爾此時的晉升是跳躍式的,他原本的軍銜是少將軍銜,但在接任太平洋艦隊司令的時候,他的軍銜就提升為了上將。這份升遷令讓金梅爾海軍生涯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畢竟成為一名海軍上將是一個海軍軍官畢生的心愿,金梅爾自然非常滿意與自己能成為一名海軍上將。而金梅爾也確實並非一個庸才,在1941年初他來到了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的錨地珍珠港之後,他的危機意識立刻就上升了。原因很簡單,在他眼裡珍珠港幾乎是一個不設防的狀態。
這個形容或許危言聳聽,畢竟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已經聚集在了這裡,這也確實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但需要指出的是,夏威夷的防禦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沒有做好準備,這裡岸防炮雖然不少,甚至還有大口徑的岸防炮,可是這些岸防炮的狀態堪憂不說,陸軍的駐軍數量也不夠多。航空力量的短缺是另一個問題,機場數量較少的同時也沒有足夠的飛機和飛行員,甚至於連最基本的防空力量都是不足的。一句話,擺在金梅爾這位新任艦隊司令面前的,是個超級爛攤子。
二、強化的夏威夷防禦
金梅爾的危機意識在他檢查了整個夏威夷的防務之後,立刻讓他認識到了一個問題——夏威夷是幾乎不設防的狀態,它非常容易遭到一次有預謀的打擊行動。意識到這個風險存在後,金梅爾立刻在1941年2月18日給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哈羅德·斯塔克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擔憂的表示:「我認為珍珠港存在著被潛艦、飛機或海空聯合行動奇襲的可能性。」這封信其實向美國海軍部闡述了一個信號,那就是夏威夷和整個太平洋艦隊在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上,金梅爾隱晦的表示了這一點,而他自己也採取了一些彌補措施。
針對於夏威夷本身的防禦漏洞,金梅爾採取了很多補救措施,其中增強防空火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珍珠港本身的通道狹窄,不容易被日本聯合艦隊直接糊到臉上,相信日本聯合艦隊也沒有心思來挑戰岸防炮。但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存在,那些艦載機可以輕鬆的飛到珍珠港上空投下炸彈,所以金梅爾必須考慮好這一點。原本的防空火力被新到的防空高炮加強了,每個炮位都堆滿了彈藥。儘管這讓彈藥在露天狀態下不能保持很久,但是卻可以加強高射炮的效率,相對而言這些損失物有所值。
當然,僅僅指望防空火力是不行的,因為那樣的話敵人還是可以飛到艦隊的上空,最好的對策莫過於也派出己方的航空力量前去攔截,所以航空力量的增加也是必須的。夏威夷的機場被擴建,跑道也被擴寬,增援而來的航空力量,無論是海軍航空兵或是陸軍航空兵都會被部署在這些機場上。而艦隊本身的效率並不讓金梅爾滿意,在行動效率上也有待於提升。故此金梅爾加強了太平洋艦隊的日常訓練,這會讓整個艦隊的在遭遇突髮狀況時,能夠以最快的效率集結起來。
另一方面,太平洋艦隊的資源也有得到增加,許多金梅爾眼裡急需的資源都被送到了這裡,以確保夏威夷的建設能夠在最優先級。與之相對的,金梅爾還擴大的太平洋艦隊的巡邏區域,在南部和北部海域都加強了巡邏力量,相當數量的巡邏船隻和偵察機被部署到這些區域。按照金梅爾的設想,如果日本聯合艦隊的進攻艦隊經過了這些巡邏區域,他就立刻帶著太平洋艦隊衝出珍珠港,去和日本聯合艦隊拼一個血濺五步。只不過,這一切都只是金梅爾紙面計劃,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則讓他的計劃成了泡影,他自己也被送上了「羅伯茨委員會」。
三、背了黑鍋的金梅爾
在珍珠港事件後,金梅爾就成了美國海軍的罪人,和陸軍中將沃爾特·肖特一併送上「羅伯茨委員會」。當時美國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歐文·羅伯茨負責這次調查,金梅爾和肖特都在法庭上表示自己沒有任何罪行可言,因為很多重要的情報都沒有送到他們手上。但羅伯茨最後還是判定二者有罪,認為二者的玩忽職守和指揮失誤,並對二人做出了懲罰,不僅軍銜被降低,隨後還被踢出了軍隊。在當時而言,普遍認為金梅爾和肖特都是罪有應得,這種看法至戰後都還存在。
不過如果我們從後世看這些歷史的話,我們會發現事情的真相和我們知道的有極大的出入。首先我們先明確,金梅爾是否有過錯,答案是有的。比如說金梅爾在冬季就抽走了太平洋北部的巡邏力量,理由是北部在冬季時常颳起暴風,甚至有可能出現颱風,這對於大規模艦隊是極具危險性的,所以金梅爾認為日本艦隊不會走這條路線進攻。另一方面,金梅爾和肖特一樣認為來自內部的破壞會很嚴重,因此每到周末就會把沒有任務的戰艦召回到港口裡,並對珍珠港進行嚴密的保護,以免出現夏威夷里的日裔和日本僑民破壞,同時也有讓水兵們度假的用意。
但是需要確認的是,金梅爾的做法雖然有錯誤,但本質上卻沒有巨大的錯誤。需要指出的是,羅斯福並沒有宣布進入戰時狀態,因此金梅爾無權讓太平洋艦隊進入戰備狀態。因此金梅爾本身就不能採取這些看似穩妥的辦法,只能採取對珍珠港修修補補的策略,加強太平洋艦隊的防禦狀況。但這種修補措施本身是有極限的,尤其是他所要求雷達沒有到位的時候。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雷達沒有到,整個夏威夷地區就只有一個雷達站,這就導致了夏威夷地區的對空探測十分薄弱,而新的雷達又始終沒有到位,這一問題在珍珠港事件里造成了極大的問題。顯然,這些都並非是金梅爾的過錯,而是美國海軍,乃至是政府高層的問題。
而太平洋艦隊本身的狀況也十分堪憂,因為他們的艦船十分匱乏,雖然戰列艦和巡洋艦不缺,可是驅逐艦卻大大的減少了。因為早在1939年,美國海軍就在大西洋上劃了一個安全區出來,到了1941年6月,美國海軍還在冰島直接駐軍,並且為英國的運輸船隊提供了有限的護航,且護航區日益擴大。也因此大量的驅逐艦被抽調到了大西洋方向,這就導致了太平洋艦隊的驅逐艦大幅度減少。所以金梅爾收縮自己的巡邏區域也是因為這一點而導致的,因為他的驅逐艦實在是不多。所以說金梅爾從一開始,就被羅斯福的決斷給坑了,從一開始他就缺少了很多必要的東西。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金梅爾本質上是做了一個背鍋俠,他所犯的錯誤其實是美國海軍和美國高層犯下的,其中羅斯福是造成錯誤的關鍵人物。因為羅斯福並沒有給出至關重要的命令,也沒有給出至關重要的物資和設備,甚至於把太平洋艦隊的驅逐艦都抽走了大半。在這樣的狀態下,金梅爾所能做出的調整十分有限,根本無力挽回這危險的局勢。而當珍珠港事件發生,金梅爾本人也必須成為羅斯福和美國海軍的替罪羊,畢竟羅斯福和美國海軍自己是不會承擔這個責任的。
參考文獻:《偷襲珍珠港》
《細說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
《代罪羔羊——替珍珠港事件中的金梅爾和肖特辯護》
《謊言之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XJzzXEBfwtFQPkdW7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