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 vs. 《花木蘭》:電影業的未來之爭

2020-08-13   造就

原標題:《信條》 vs. 《花木蘭》:電影業的未來之爭

三月份,當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時,電影業立刻受到了重創。

影院迅速關閉,沒有人能預測何時能夠安全開業。大部分本應在美國暑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都迅速改檔到年底,甚至是2021年。

電影《花木蘭》劇照

然而,有兩部電影卻固執地拒絕推遲上映:迪士尼的《花木蘭》和華納兄弟的《信條》

《花木蘭》是迪士尼對其動畫片的又一次大預算真人翻拍,而《信條》則是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代表作有《盜夢空間》、《黑暗騎士》、《星際穿越》)新推出的一部燒腦驚悚片。

在過去幾個月里,這兩部電影一直在上映日期上玩著老鷹捉小雞的遊戲。迪士尼緊跟《信條》,將《花木蘭》從3月推檔到7月。然後華納兄弟將《信條》推檔了兩周,新一輪遊戲又開始了。

沒有任何一家電影公司想第一個在疫情期間上映大片,但兩家電影公司都樂觀地希望疫情會好轉,讓電影院重新開放。

電影《信條》

《花木蘭》與《信條》的你追我趕,給影院提供了用大片吸引觀眾的希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的是——至少在美國——電影院不會很快安全開業。

即使電影院真的開了,保持社交距離、個人防護措施以及試圖減少病毒傳播而降低上座率也會使觀影體驗與疫情前十分不同。

影院之路

在過去一周里,這兩部關鍵影片的發展道路終於出現了分歧。

鑒於國際地區的電影院正逐漸重開,華納兄弟決定從8月26日開始在全球上映《信條》。從9月3日開始,美國的「指定」電影院將開始播放該影片。

雖然目前美國大多數州都允許室內影院以一定的規模經營,但由於沒有新的大片拉回觀眾,大部分影院仍處於關閉狀態。9月3日《信條》到底會在美國哪些影院上映,目前還不清楚。

有人估計,到9月初,理論上全國有80%的影院可以播放該片,但考慮到病毒的大規模傳播,這必定會是一個有爭議的方案。

由於沒有新的大片拉回觀眾,大部分影院仍處於關閉狀態

在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疫情中發行一部備受期待的電影,並迫使觀眾在封閉的空間裡坐上幾個小時,似乎是一個冒險的賭博。但全國各地的電影院已逐漸沒了生意,如果長期沒有收入,整個美國影院行業很快就會崩潰。

這種不同尋常的國際錯峰上映方式還有著許多未知因素,但底線不容更改,華納兄弟不會將《信條》的上映時間推遲到明年,當然也不會在流媒體服務上首播。

該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一直以來都是院線放映的積極倡導者,有報道稱,諾蘭本人也在大張旗鼓,推動本片儘快上映。據稱,諾蘭將這部電影視為無限期關閉的影院的救命稻草。

流媒體之路

另一方面,迪士尼似乎已經對進入電影院的嘗試喪失了耐心,宣布《花木蘭》將在Disney+上全球發行

從9月4日開始(恰好是《信條》在美國暫定上映時間的同一周末),該片將在全球迪士尼+業務範圍內的地區上線,收費30美元。

當然,目前全球還有許多地區不在Disney +業務範圍內,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地區仍將在影院上映該片。

儘管如此,迪士尼表示,其流媒體服務已經積累了超過6000萬的全球用戶,因此只需要其中一小部分用戶為《花木蘭》額外付費,就能讓這一史無前例的實驗在經濟上得到回報。

一部電影的票房至少要達到製作預算的三倍才能收支平衡。

《信條》和《花木蘭》的製作成本都超過2億美元,對各自的電影公司來說都是大製作,對電影院——尤其是那些已經關閉幾個月的電影院來說——也是極大的賣點。

然而,好萊塢的經濟法則很複雜。一個常見的說法是:一部電影的票房至少要達到製作預算的三倍才能收支平衡。

電影院大概會從每張售出的票中抽取50%左右的費用,而電影公司為一部大片所花費的廣告費用往往與影片本身的製作預算相差無幾。

假設這兩部電影的全球總票房需要超過6億美元才能接近收支平衡,那麼大製片廠試圖將他們的大片推遲到影院能以接近正常上座率開放時就不足為奇了。

人們為了觀看《花木蘭》掏出的30美元會100%被Disney+收入囊中

但數字發行是一種不同的經濟體系。人們為了觀看《花木蘭》掏出的30美元會100%被Disney+收入囊中。可以想像的是,即使發布後的頭幾周全世界只有1000萬人掏錢在流媒體平台上觀看《花木蘭》,迪士尼也至少能把錢賺回來。

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了,可想而知影院會有多不高興......

早期實驗

早在疫情之初,環球影業就將其大型動畫電影《魔發精靈2:世界之旅》從院線上映改為視頻點播。只要花20美元,就可以在家裡觀看這部熱門系列的最新作品。

在三周內,這一新穎的策略為電影公司帶來了1億美元的驚人收入,沒有煩人的影院五五分成,也沒有大量的廣告支出。

早在疫情之初,環球影業就將其大型動畫電影《魔發精靈2:世界之旅》從院線上映改為視頻點播。

美國最大的連鎖影院AMC迅速反擊,禁止所有環球電影在其影院上映。傳統院線商業模式面臨的生存威脅顯而易見。如果電影公司可以製作電影,以數字方式發行,還能賺取利潤,那麼誰還需要電影院?

此後,AMC和環球達成協議,將傳統影院可以獨家播放新片的窗口期從傳統的90天縮減到了極短的17天。對於這個剝奪了存在了幾十年的影院窗口期特權的協議,美國的其他大型連鎖影院並不高興。

為了打消院線老闆對這種不同尋常的《花木蘭》數字戰略的顧慮,迪士尼CEO近日強調,這次的線上上映是 "一次性 "的,並不是新的商業模式。該公司的下一部漫威大電影《黑寡婦》仍計劃於11月上映(最初5月上映已被取消)。

至少,目前的計劃是這樣......

該公司的下一部漫威大電影《黑寡婦》仍計劃於11月上映

十字路口

如今,整個電影行業都處在一個十字路口。

美國各地的電影院大部分仍未開放。從現實考量,短期內也不可能開業。在世界範圍內,很多地區的電影院已經重新開張,但容量大減。未來幾個月內,不同國家的零星第二波爆發必然意味著很多目前開業的電影院可能會在轉眼間又被關閉。

所以,即使《信條》真的在8月下旬開始在全球各地上映,也無法預測它會在哪些地區上映,能賺多少錢。而《花木蘭》的命運則明確得多:從9月初開始,所有美國人都可以在家觀看。

在接下來的六周時間裡,好萊塢的每個人都必定會關注這兩種發行策略的命運。

這不僅僅關係到好萊塢龐大的電影公司是否會在一部大成本電影上虧損一筆錢,更關係到電影這一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定義了大眾文化的媒介的未來。

人們總是會渴望在大型電影院的大銀幕上與喧鬧的觀眾一起觀看電影的體驗

無論這一切如何發展,院線肯定會繼續存在。人們總是會渴望在大型電影院的大銀幕上與喧鬧的觀眾一起觀看電影的體驗,但這種媒介的首要地位可能會在我們眼前消亡。

全世界的電影院經營者都意識到,在影院上映可能不再是未來電影公司的第一收入來源。

影院會在2020年的疫情中倖存下來嗎?也許不是所有,但總有些會。無論如何,到了2021年,情況肯定會非常不同。

電影行業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而無論事情如何發展,都將取決於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以及兩種截然不同的發行策略的成敗。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