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旗主」有多牛?哪怕是和珅見到他們,也得畢恭畢敬行禮

2020-10-16     趣說歷史觀

原標題:清朝「八旗旗主」有多牛?哪怕是和珅見到他們,也得畢恭畢敬行禮

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大臣和珅在蘭州遇見了正紅旗的旗主金大煙袋,金大洋帶懶懶散散的說到「哪怕我有一天在街上要飯,和珅看見也得下跪磕頭。」和珅是正紅旗人,聽到了這番話,他的表情十分尷尬,卻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反對。

這個情節自然是電視劇虛構的,然而卻也值得人們的細細琢磨,和珅是何等人?乾隆身邊的頭號寵臣,朝廷中無能出其左右的大臣,僅僅因為旗主的身份,見了反而要畢恭畢敬行禮呢?清朝的「八旗旗主」多牛?不妨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在滿清入關以前,女真族所奉行的,依然是奴隸制社會,主僕之間區分很大,等級更是十分森嚴,而清代特有的包衣制度,「包衣」翻譯成漢文,就是「奴才」的意思,而他們生下的子孫,同樣需要為奴。

所謂的八旗旗主又是什麼呢?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創建了八旗制度,設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之後又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至此八旗正式成立。

而到了入關前,八旗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餘6旗劃撥給君主的子侄,多爾袞去世後,順治繼位,收掉了多爾袞的正白旗,也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最早的旗主,分別由努爾哈赤本人和子孫統領,比如多爾袞兄弟掌握白旗,而皇太子父子掌控兩黃旗和正南旗主。而在旗主去世之後,會父死子繼,代代相傳。

正如之前所說,滿清特有的奴隸制文化,對於旗主而言,其餘的旗人都算作下人和奴隸,兩者之間有著禮法無以逾越的大山。旗人不但要忠誠於皇上,同樣還得忠誠於旗主。否則將會被視為異類。

但是隨著清代的體制向封建化社會發展,有些旗主隨著血緣的淡化,反而還沒有旗人過得好了,這也就出現清朝一種十分古怪的現象。

比如《清稗類鈔》提到:「旗主每有貧無聊賴,執賤役以餬口,若途遇其奴之高車駟馬者,必喝其名,使下車代役。」什麼意思呢?有些旗主生活不如意,駕著馬車在外,看見比自己混得好的旗人,竟然公然叫他的名字,讓他為自己駕車,以此來找回一種優越感。

當然,隨著八旗的落沒,聰明的旗主自然也不敢明目張胆的找麻煩,但是總會有一些事情彰顯著他們的身份。

《清稗類鈔》就提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道光年間,大學士松文清筠受到了道光的重用,然而一次重要會議上,松文清筠卻突然請假,道光不由得好奇詢問緣由,下面的人則回答說,旗主家有喪事,松文清筠要去當差。

道光聽了不以為然,吩咐手下,如果松文清筠沒什麼要緊事,趕快要他回來開會,結果手下到了門邊,卻發現這個堂堂大學士,竟然坐在大門外面敲鼓,幹著下人的活。

「滿軍機對曰:『因該旗主家有白事,松筠照例前往當差。』上曰:『汝往視之,如無甚要事,可命其早日銷假。』滿軍機銜命往,至則見松筠摘纓冠,身白袍,坐大門外司鼓。」

道光聽了十分生氣,將松筠調到了上三旗的身份,免去了他被下等旗主奴役的差事。而這不過也是清代的一個小插曲罷了。一直持續到1912年,清朝滅亡,旗主也逐漸退出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COLL3UBd8y1i3sJNx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