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金錢作為衡量標尺,柴木家具或許不及硬木家具,但倘若換個角度,柴木家具的標本意義卻是硬木家具所不及的。
「柴木」稱呼的由來
柴木家具本身是一個有待商榷的稱謂。這個叫法的普及,應該源於京城的木工行。
據王世襄先生回憶,民國時期,京城修家具的木工用這個詞特指紫檀、黃花梨等硬木家具以外的那些木質家具。
在我國南方,對於這類家具的稱呼,相比而言就客觀了許多,他們稱之為「白木家具」,來由很明顯,剛剛刨開時,這些木材的色澤淺,稱作「白木」符合人們的第一印象。
除此之外,也有商家把這類家具統稱作「軟木家具」,這個詞是英文「softwood」的直譯,是一種西方文化的催生品。
倘若從硬木家具對立面的角度理解,這倒也是一種行得通的叫法。
柴木家具的演變
應該說,柴木家具貫穿了整個中國古典家具史。古典家具的最早雛形,已知的是商周時期的銅俎,到了春秋戰國,木質家具已經有了發軔之態。
柴木家具達到輝煌,是在宋元時期。宋代時,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已經是強弩之末,高型家具逐漸替代低矮家具成為生活空間的中心。
到了明清兩代,古典家具的鼎盛期來臨。如果說在明清之前,家具材質是沒有明顯貴賤之分的,那麼此時材質的等級分化就十分清晰了,柴木家具無疑屬於更接地氣的平民用具。
常見的「柴木」種類
黃楊木
黃楊木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產於我國中部地區,木色呈淡黃色,如臘梅花,老則為淺綠色,生有斑紋狀之線,質地堅硬,細緻有光澤。黃楊木生長緩慢,據傳「每年只長3厘米,閏年則不長」。因其難長,故無大料。
樟木
樟木因木理多紋成章,故名。為常綠喬木,產於我國東南沿海及湘黔等地,尤以台灣、福建居多。木材紋理甚細,香氣襲人,能避蟲害,但較易爆裂。自古以來,樟木是製作箱、匣、櫃、櫥等家具以及雕刻的理想材料。
樺木
樺木屬喬木,有棘皮樺、堅樺等多種,產於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及西北諸地。棘皮樺木材呈淺褐色,紋理緻密,有光澤,質地較粗糙。
堅樺又名杵榆,為華北木材之冠,有"南紫檀,北杵榆"之稱。木材初帶白色,後變紅褐色,有光澤,質地堅重緻密,通體有美麗的木紋。由於板材較大,明清家具中常用作桌案面板及圓角櫃門板。
柏木
柏木屬柏科,古有"悅柏"之稱,有扁柏、側柏、羅漢柏等多種。
我國民間慣將柏樹分為南柏和北柏兩類,南柏質地優於北柏。其色橙黃,肌理細密勻稱,近似黃楊,有芳香,其性不撟不裂,耐腐朽,適用於作雕刻板材,是硬木之外較名貴的材種。
杉木
杉木為常綠喬木,品種較多,我國北起秦嶺南坡,南至兩廣、滇、閩等地均產。木理通直,邊材淡紅黃色,心材紫褐色,日久漸深,質地輕軟,耐腐朽及蟲蝕,變形較小,自古以來即是建築、造船及各類家具的常用材料,尤其是民間普通家具,應用極廣。
松木
松木種類頗多,古代使用的主要有赤松、黑松、白松(即華山松)、五須松等。松木材質鬆軟,易於加工,變形也小,但較易腐朽,高級家具多不使用,或僅用作髹漆家具和硬木包鑲家具的胎骨。
椿木
楝科,落葉喬木,有香椿、臭椿之別,香椿的嫩葉可食。椿木原產於我國華北至南方間,木材稍帶紅色,質地通直細緻,變形較小,刨之光滑如鏡,是家具製作的上好材料。
榆木
榆木是中國北方做家具最常用的木材。榆木有20多個品種。最高的榆樹可以長到30多米,直徑可達1米。榆木剖開後,它的邊材呈黃褐色,芯材為淡褐色,紋理則像羽毛那樣層層擴展。榆木不易干,也容易開裂。榆木的強度中等,耐腐朽,易加工。
楸木
民間稱不結果之核桃木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無華,色暗質鬆軟少光澤,但其收縮性小,可用做門芯桌面芯,常與高麗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輕,色深,質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區別要點。
櫸木
主要集中生長在中國的江蘇、浙江和安徽,它可以長到30多米,直徑可達1.5米。櫸木紋理層層疊疊,比榆木更豐富,蘇州工匠稱其為「寶塔紋」,其木質也比一般木材堅硬,但不算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