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閒置土地、引來鄉土人才,泊頭鎮蹚出一條鄉村振興「泊頭路徑」

2019-12-06     農村大眾

近年來,濱州市沾化區泊頭鎮以積極爭創全市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為抓手,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圍繞「土地、產業、人才」做文章,突出土地資源挖潛、興辦企業帶動、鄉土人才引領,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集體增收、群眾致富,蹚出一條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泊頭路徑」。

地咋改?「三步走」實現土地規模流轉、託管經營,發展「一村一品」現代農業

沾化區泊頭鎮東呂村種植大戶薛峰流轉土地200畝,發展大棚葡萄,每畝實現收益達3萬元以上。「十畝田不如一畝園,我現在種大棚葡萄每畝收益比過去翻了近30倍。」薛峰高興地說。

有效整合土地資源是做活土地文章的第一步。泊頭鎮總耕地面積8.9萬畝,適宜流轉土地5.5萬畝。零散種植收益不大,目前村裡留守群眾大多處於半種植半務工狀態,甚至有些土地處於閒置狀態。

「一村一品」—東呂蘑菇

通過發動引導,泊頭鎮積極邁出土地流轉「三步走」:引進規模企業進行土地流轉,發展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養殖。引導種植大戶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特色化種植,提高土地收益。探索實施土地託管模式,村民將土地交給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託管,在不改變土地歸屬情況下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種植,村民僅需交納管理費用,即可享受土地收益。泊頭鎮成立專門工作專班,推廣規模種植、設施農業,推動形成『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品牌效應。

2019年一期「淬火工程」外出培訓

眼下,依託濱化集團,鄭家村流轉土地600多畝,計劃建設高標準冬暖式大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引進奧農生物畜牧養殖企業,帶動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發展家庭養殖農場,提高收益。朱冬棗、東呂蘑菇、明家芹菜、保安韭菜等規模種植初具規模,姜牙等8個村苗木種植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發展。與中裕集團合作,在道口村先行試點土地託管,382戶村民入社,託管土地2300畝種植優質小麥、玉米。目前,全鎮共有7個村開展託管嘗試,合理流轉土地11700畝。

錢哪來?實行「一村一企」產業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泊頭鎮孟家村充分挖掘村內閒置資源,收回3戶閒置宅基地,整合村內坑塘,整理出4000多平方米的集體用地,加上上級扶持的村集體增收資金200多萬元,建設高標準廠房1200平方米,辦公樓房456平方米。

築好巢引來鳳,倍希辰羽絨服廠主動與孟家村對接,並簽訂長期租賃合同,村集體每年可實現增收15萬元。「村裡的留守勞動力不僅能到廠里打工,有些活還能在家裡做,一點也不耽誤地里幹活。」孟家村黨支部書記賈龍山表示,下一步,依託羽絨服廠建設若干的衛星工廠或者加工作坊,可為全村及周邊村提供150多個就業崗位。

今年以來,泊頭鎮對36個村的閒置土地進行統一摸排、整合,實行土地租賃、以地入股、集體購置等方式,引進小型加工企業、代工廠、電商等,實現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目前,泊頭鎮已摸排統計閒置建設用地3700多畝,整合碎片化土地192畝,通過開展對外租賃、村企合作、招引項目等。成功引進睡悅家紡、京糧優品、雅士享、魯泊棉紡、鈺舜捻線等企業、代工廠、電商19個,解決就業群眾達2300餘人。

泊頭鎮通過土地整合,吸引外來企業投資,力爭三年內實現「一村一企或多企」,在村集體增收的同時,將部分缺乏現代種植技術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就近務工或引導創業實現增收致富。

誰來干?實施「雁歸興鄉」工程,126名「鄉土人才」成鄉村振興「領頭雁」

「多虧了小隆幫著我開春建起大棚,今年俺家三畝半大棚二代冬棗賣了十三萬,比去年翻了一番。」泊頭鎮朱村村民李忠波逢人便說。李忠波夸的人就是朱村80後大學生隆寬哲。返鄉後,隆寬哲帶領村民創新管理模式,發展大棚「沾冬2號」冬棗種植,畝均收益達5萬元以上,將朱村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沾冬2號」專業村。

泊頭鎮成方連片二代大棚冬棗

為鼓勵支持返鄉優秀青年創業,泊頭鎮大力開展「雁歸興鄉」人才回流工程,設立技術人才創業專項基金,並提供政策、稅收扶持,對成功典型進行集中表彰、宣傳,鼓勵返鄉人才吸納當地群眾,傳授技術,提供就業崗位,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陳家村「電商人才」陳朋朋回鄉發展以沾化冬棗為主的特色農產品電商產業,年均銷售額近億元,帶動當地近300名群眾通過農產品種植、包裝、運輸實現增收致富。店子村「物流人才」劉海勇從濱州回鄉經營物流運輸,現有物流車輛130餘輛,帶動周邊就業群眾百餘人。東費村「線束人才」苑壽科從青島一家電廠辭職返鄉創業,開展家電線束來料加工,目前已與海爾、海信、澳柯瑪等知名家電企業開展合作,年銷售額百萬元,為當地近70名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眼下,泊頭鎮先後有126名本土優秀人才回鄉創業,在電商銷售、電子服裝代加工、林木果蔬種植等方面大展身手,帶動形成當地特色「名片」產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k643G4BMH2_cNUgjI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