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越來越瘦「兩頭尖,中間圓」養豬一定要防-豬副嗜血桿菌病

2019-10-22     規模化養殖技術達人

養殖戶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仔豬越來越瘦,最後瘦得皮包骨頭,但是肚子卻明顯有脹大的現象,有些養殖戶形象地描述為「兩頭尖,中間圓」。這種情況多發在仔豬斷奶後,是由豬副嗜血桿菌引起的,多伴隨喘氣症狀。此病病程較長,初期發病不易發現,但如果治療不及時,很容易就變成了僵豬甚至死亡。本期我就帶大家一起來學習「豬副嗜血桿菌病」,並給大家提供一套最實用的預防方法。

顧名思義,豬副嗜血桿菌病是豬感染了嗜血桿菌而引起的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等症狀,又叫「艾拉澤氏病」。本病是非常典型的條件致病菌,因為嗜血桿菌在健康的豬鼻腔里也存在,當豬受到應激時抵抗力下降時,該細菌就開始發作產生致病性。

豬副嗜血桿菌在仔豬斷奶前後和保育階段高發,也就是5-8周齡的仔豬是易感豬群。本病主要通過呼吸系統傳播 ,當豬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綜合徵、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病豬的情況下發生,飼養環境差、斷水等情況下該病更容易發生,在寒冷、潮濕的季節多發。斷奶、轉群、混群或長途運輸也是常見的誘因,所以此病曾經一度被認為是應激反應。

症狀

臨床症狀取決於炎症部位,包括發熱、呼吸困難、關節腫脹、跛行、皮膚及黏膜發紺、站立困難甚至癱瘓、僵豬或者死亡。母豬發病可引起流產,公豬有跛行。哺乳母豬的跛行可能導致母性的極端弱化。瀕臨死亡時,體表發紫,腹圍增大。

剖檢後,多數可發現腹腔內有大量黃色腹水,胸膜炎明顯,關節炎次之,以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為炎症特徵(嚴重的呈現豆腐渣樣)。喉氣管內有大量黏液,肺間質水腫,胸黏膜與肺臟粘連,心包內有多量渾濁積液。心臟外膜有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俗稱「絨毛心」。腫脹的關節外皮剪開後,發現關節液增多,粘稠且渾濁,特別是後肢關節切開有膠凍樣物。肝臟和脾臟腫大,常與腹腔粘連。脾臟有出血,邊緣可隆起米粒大小的血泡且有梗死。

鑑別診斷

與鏈球菌的鑑別診斷:很多人把鏈球菌和嗜血桿菌分不清楚,這也能理解,因為鏈球菌引起的關節炎與副豬引起的關節腫大非常相似,難以區分。這裡我給教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區分:第一,副豬了關節腫大之外,往往伴隨著呼吸困難、發熱等症狀,而關節炎性的鏈球菌只是關節腫大,其他症狀不明顯;第二,關節炎性的鏈球菌多是發硬的腫塊,後期可能會變軟化膿,而副引起的關節腫大是關節中有大量的滲出物,所以是軟性的,用手摸能感覺出區別;第三,關節炎性鏈球菌只是在關節部位(一般情況是在關節上或關節靠下的部位)發病,而嚴重的副豬會讓豬的整條大腿都腫大變粗。

與傳染性胸膜肺炎的鑑別診斷:第一是發病時期不同,傳染性胸膜肺炎在豬的各個階段都易感染,尤其以3月齡仔豬最易感;而副豬主要發病時期是斷奶和保育期;第二是病變部位不同,傳染性胸膜肺炎以雙側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和出血性、壞死性肺炎為特徵,而副豬屬於多系統感染,呈多發性漿膜炎(心包、胸腔、腹腔都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多發性關節炎、腦膜炎等。

防治措施

預防:

1、接種疫苗,豬副嗜血桿菌多價滅活苗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可有效保護小豬早期不發病,降低復發的可能性。母豬初免在產前40天,二免在產前20天,經產母豬在產前30天免疫1次即可。仔豬免疫一般在7-30天進行,可根據豬場該病的具體發病時間來免疫,每次1ml,在15天後進行二次免疫預防效果更好。

2、藥物預防,大多數的副嗜血桿菌對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林可黴素、頭孢菌素、磺胺類及喹諾酮類藥物都比較敏感,所以在仔豬哺乳期間用頭孢喹肟或者頭孢噻呋鈉混懸液做好仔豬三針保健和斷奶之後用以上藥物進行斷奶保健,能很大程度預防該病的發生。

3、加強管理,因為環境應激對該病的發作有促進作用,所以要給仔豬提供乾淨衛生的環境,勤消毒,減少各種應激。仔豬要儘早補料,在斷奶、轉群或運輸後,可在飲水中加入一些抗應激的藥物,如電解質加維生素C粉飲水5-7天,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應激反應。

治療:

發病的豬可單獨注射頭孢類、替米考星、林可黴素等來進行治療,用1.5倍的劑量,連用3天,一般能收到不錯的療效。對病豬,要施行「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其他的健康豬在飼料或飲水中加藥來預防。給病豬口服纖維素溶解酶,可快速清除纖維素滲出物,緩解症狀,控制豬群死亡率。

總結:仔豬斷奶是小豬「過三關」中的重要一關,斷奶就相當於仔豬從豬媽媽的懷抱進入一個完全靠自己來生存的環境,環境改變、食物改變讓仔豬受到巨大應激,除了最常發生的腹瀉之外,副豬也是經常發生的,值得我們關注。

親愛的養殖朋友們,關注微信公眾號:(每日生豬報價/dfj878),有什麼養殖方面的問題,行情分析,養殖疑惑,疾病防治 ,政策解讀我們會有專業老師第一時間給你回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dOm8W0BMH2_cNUgAF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