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多位實控人被捕,牽涉80萬股東,給投資者帶來什麼警示?

2019-07-31     郭施亮

投資風險


今年以來,A股市場黑天鵝風險不斷上演,與2018年相比,並未有實質性緩解的跡象。值得一提的是,與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大幅下跌、股票市值大幅縮水的現象相比,今年以來部分上市公司實控人、董事長的遭遇,卻更容易引發關注。

據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年內已經有10位實控人被捕,牽涉到11家上市公司。與此同時,從這11家上市公司的股東戶數來看,合計牽涉到80萬戶的股東。

上市公司實控人、董事長乃至高管,往往代表著一家上市公司的企業形象。這些年來,上市公司實控人與董監高不定期會曝光出一些醜聞或遭到採取強制措施的消息,而上市公司對外則發布公告稱,相關事件並不會影響到企業正常的經營運作。但是,即使如此,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往往是率先反應的,從此前的派生科技、康得新,再到近期的新城控股、暴風集團等,實控人或董監高出事往往會對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構成沉重的衝擊壓力,而股票價格往往也是比較真實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發展狀況以及資金的投資情緒。

實控人被捕,有時候是毫無徵兆,但有時候卻會提前在二級市場中預警風險。一般而言,在實控人被捕前後,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往往會有比較敏感的反應,但站在保障投資者利益的角度思考,但凡出現實控人被捕或相關醜聞事件時,應該儘可能迴避相關的上市公司,因為市場本身也是信息敏感的場所,當越來越多的資金意識到風險的時候,也許會引發出集中拋售的壓力。

事實上,對於上市公司的黑天鵝事件,在一般情況下,還是可以提前預判出來的,除非極少數的黑天鵝事件,可能會顯得毫無徵兆。但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思考,應該儘可能迴避可能存在問題或風險的上市公司。

例如,對於「大存大貸」的問題,已經接二連三在資本市場中爆發風險。例如,康得新、康美藥業等,都涉嫌存在「大存大貸」的問題。對於「大存大貸」的現象,用簡單通俗的話來描述,就是上市公司本身已經擁有足夠龐大豐厚的貨幣資金,足以抵禦各種各樣的開支與投資,但上市公司並未動用這筆貨幣資金,反而大舉借款,變相為上市公司增加了一筆帶有借款利息的償債成本,這顯然不是正常的現象。

再如,對於資金鍊持續緊繃,且持續用高昂借款成本舉債的上市公司,則需要敲響警鐘。與此同時,對於投資者來說,仍需要關注到控股股東的質押率以及上市公司自身的負債率情況,若前者質押率超過60%乃至達到80%以上的水平,而後者遠高於同行業的負債率均值水平,則上市公司發生風險的機率顯著提升。

又如,上市公司接連遭到交易所問詢、警示函等處理,且存在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問題,那麼對這類上市公司來說,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實際上,站在穩健的角度思考,但凡在最近一兩年時間內出現交易所問詢、警示等處理,或證監會立案調查處理的上市公司,都應該儘量迴避,這類上市公司發生投資風險的機率明顯高於其餘上市公司。

此外,對於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意見結論,同樣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例如,對於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否定意見審計報告以及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等,都需要引起警惕。不過,在近期瑞華所風波的影響下,對輿論質疑度很高的會計師事務所而言,與其關聯度較強的上市公司應該謹慎迴避,這也是投資避險的有效策略之一。

近年來,A股市場黑天鵝風險不少,且A股市場不少上市公司正在走港股化的趨勢,市場投資避險的需求明顯升溫。或許,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出發,對於時下的市場環境,仍需要做到先避險排雷,而後再考慮投資賺錢,這也是當下A股投資的真實寫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O-YRmwB8g2yegNDmj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