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溪河為旭水河一級支流,屬沱江水系,發源於榮縣墨林鄉境。流經榮縣、威遠和貢井,河床坡度較大,水位、流量變幅大,下遊河床坡度變緩。流向由西北轉東南,在自貢北環路謝家壩大橋附近匯入旭水河,其中在自貢與內江交界處有一段風光秀麗、歷史底蘊深厚的中溪河谷。
細雨中我們向貢井區章佳鄉出發,進入章佳境內後行駛10多分鐘,便抵達中溪河谷所在的金龍村5組地界。
從公路下到谷底,首先看到一個天然的洞穴,洞口上方有一個「迎貓祭虎」石刻。
此洞穴位於金龍村貓兒山懸崖下俗稱「貓洞」,在下方還有一個貓洞。這個接近山頂的稱上洞,比下洞略大一點。據說唐代時被人發現,便在上洞前修建了一座石窟寺,雕刻多尊石佛供於廟裡和洞裡朝朝代代祭拜,香火旺盛,遠近聞名。清代時石窟寺被焚毀還原洞中天。
目前洞內還殘存著一些石窟寺的遺蹟
因此洞朝向對面的虎頭山,故有「迎貓祭虎」的傳說。據傳清末學者趙熙遊歷此山時,慨然留下兩龕題字:一龕題字「迎貓祭虎」隸書,陰刻於上貓洞,龕長5米,寬1.2米。不過石刻上並沒有落款,書法愛好者可以好好研究一番。
上洞口旁邊的岩石雖然沒有形成洞穴,但也被大自然雕塑的卓爾不凡。
洞前不遠處散落的巨石為谷底的景觀增添了一絲神奇
細雨中我們沿著山體向下洞前進
上洞與下洞相距有100米左右,從殘存的遺蹟看曾經這裡有人長期居住。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下洞與上洞形狀相似,均為半橢圓形,但明顯深度不如上洞。
下洞周邊的岩體上還分布著一些這樣的小孔洞,不知道這裡曾經是不是準備開鑿摩崖石刻而留下的。
一塊相對平整且有脫落的岩壁上還殘留著「五尺」二字
谷底平壩中央又有一塊飽經風霜的巨石格外顯眼,也許地質專家可以從它身上的判斷出河谷形成的年代。
河谷內的石梯都是自然與人工的結合
走過石梯中溪河終於映入眼帘
對岸威遠鎮西地界的山壁相對平整,我們努力尋找著另一龕石刻。
中溪河在此平靜而緩和,一座兩墩三孔石橋已出現斷裂,不過威遠境內一側開採過岩石有點破壞河谷的整體風貌。
順流而下風光秀美,河谷特色更加明顯。
另一龕題字「師尊故里」顏體,陰刻於貢井章佳境內河邊的山壁上,龕長3米,寬1米。
中溪河在「師尊故里」石刻旁拐了一個彎後繼續緩緩向前
這個位於自貢與內江交界的中溪河谷既有天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是不可多得人文旅遊資源。特別是自貢境內貓兒山狹長的懸崖峭壁上突現兩個天然洞穴,並有兩處鬼斧神工般的人工石刻題字「師尊故里」和「迎貓祭虎」,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