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自古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山東明朝建立後就已設省,是我國設立較早的省份之一,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成立。
行省時期,山東以青州為省會,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後改以濟南為布政使司衙門駐地,濟南自此成為山東政治中心,洪武十八年濟寧府降為濟州,兗州升為府後山東至明末一直為濟南府、東昌府、兗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及登州府六個府的格局。
萊州府為明朝山東「東三府」之一,府治為掖縣,掖縣即今縣級萊州市。掖縣是一個古老的地名,「掖」之名最早見於《戰國策》,有「益封安平君以夜邑萬戶」的記載,其名得自「掖水」。「夜邑」即「掖邑」,這條記載記錄的是齊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在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後恢復齊國,其受封安平君並獲封夜邑萬戶,由此可見當時萊州已經是人煙稠密之地。
西漢初,漢高祖於此設掖縣,今萊州市境還設有當利、陽樂、陽石、臨朐、曲成等縣,其中掖縣為東萊郡郡治,東漢時東萊郡郡治遷往黃縣(今龍口),晉時遷回掖縣,南北朝時掖縣始設州,稱光州(與河南光州無關)東萊郡。隋唐時期,「郡」「州」曾數次變更,萊州之名就為隋朝開皇五年(585年)由光州改稱,此後及唐朝初中期掖縣或設東萊郡、或設萊州,公元758年以後才穩定稱萊州。
掖縣的名字比萊州歷史更久遠。
洪武九年(1376年),這一年不僅濟南成為了山東政治中心,萊州直隸州也升為了萊州府(1368-1373也曾為萊州府),不僅級別高了,轄區也得到了擴大數倍,所轄由一個縣變為2州5縣,今青島、濰坊市區原均為其轄地。
明朝時期,萊州府共轄2州5縣,2州為平度州、膠州,5縣是掖縣、濰縣、昌邑、高密及即墨縣,其中掖縣為附郭,但掖縣也為萊州府唯一直領的縣,平度州領本轄及濰縣、昌邑兩縣,膠州領本轄及高密、即墨兩縣。掖縣,現為煙台市代管縣級市萊州市,民國初萊州府廢掖縣存,解放戰爭時期掖縣曾為西海專區駐地,建國後先後隸屬於西海專區、萊陽專區、煙台專區、煙台地區及煙台市,1988年掖縣撤銷改設為縣級萊州市。
從表面上看,萊州府與其他的府一樣,都是在清朝滅亡之後,隨著行政區劃改革而消失的。(1913年,北洋政府發布命令,調整全國行政區劃,主要內容是廢府存縣。)但實際上,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萊州府在膠東的實際地位就不斷下降,1913年的撤銷,只不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其影響力逐漸衰退的一個收尾。
從洪武九年到民國1913年,膠東半島大致維持了這種西萊東登的地域結構。而膠東地區,大體也就指的是登萊兩州(廣義上有時也把青州算在內)。
雖然都是府,但大部分時間內,萊州府的地位總體比登州府略高,其標誌之一就是清代的登萊青道台衙門常駐於萊州(明末登萊巡撫曾駐於登州,但時間很短)。可以說萊州當時就是膠東半島的行政中心。
不過,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形勢開始發生變化。煙台開埠成為通商口岸,登萊青道台兼有料理洋務之責,因此在1862年,道台衙門遷到煙台,萊州府失去了實際上的膠東半島行政中心的地位。
如果說1862年道署遷移,只是讓萊州重新成為一個普通的府級單位;那麼,1904年膠州的分立,則讓萊州府徹底改變了模樣。
1904年,清廷下詔,升膠州為「直隸州」,從萊州府中分出,直屬於山東布政使司,仍轄高密和即墨兩縣。膠州的「升級」,起因是青島的開埠。按照原來的層級,膠州向山東彙報事務,需先經萊州府再轉省里。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膠州因為位置原因,與洋人打交道的機會大大增多,這對於晚清政府來說,茲事體大,耽擱不起,於是將膠州升了一級。
膠州分立之後,原來的萊州府除了掖縣外,僅管轄平度、濰縣和昌邑三個地方,面積幾乎縮小一半,並且從南北臨海變為只靠萊州灣。按照人口和面積衡量,在清末山東的府當中,已經是很小的一個了。並且東面的登州和南面的膠州都已經對外通商,唯獨萊州例外。可以說,萊州府的最後十年(1904-1913),就是在這樣一種「被邊緣化」的狀況中度過的,直到消失。
................................................
可以看出,萊州地位降低的很大一個原因是列強入侵,開煙台、青島為口岸,造成政治經濟中心轉移。這一轉移,使萊州(掖縣)這個曾經膠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現在都沒緩過來。
部分內容來源:滄海桑田史海沉鉤、膠東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