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版《清明上河圖》,一個隱世的「最美」老地名

2019-11-16     留住最美瞬間

如果時光可以慢下來,你會做什麼?

在寧波,您除了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繁華

更能體會到江南水鄉特有的靜謐

前段時間幾禾發現了這個好去處

現在就帶你洗去繁華

休憩身心,體驗別樣慢時光

洞橋之名由建於宋建隆元年的廊屋式孔木橋——光溪洞橋而得,宋屬句章鄉,明屬句章鄉夕陽里,清屬章遠鄉。

洞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鎮,上莊山古墓群遺址的發掘,表明六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洞橋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這裡是南宋文學家樓鑰、寧波十大歷史名人全祖望的故里。

提起洞橋,總不能不提橋。童年的回憶里,總有一段關於橋的記憶。

青灰色的老橋,一頭連著熱鬧的大街小巷,另一頭連著媽媽的呼喚。

破舊的橋面上,灑滿了兒時玩耍的腳印。

如今,我們已經長大,那座小橋依舊穩穩地站在兩岸,成為了一代又一代洞橋人共同的記憶。

走進洞橋村,你會慢慢發現村裡的古蹟特多。比如洞橋旁邊的民國建築和村口的清朝建築,回龍庵、天興廟等。

洞橋村入口處的清朝建築,裡面的木雕栩栩如生非常精美,不過前院部分大多已被破壞。

洞橋鎮上的人們大多是微笑著結伴在田間地頭走來走去,熟絡地打幾聲招呼。

一切在這裡都放慢了腳步,時光變得溫柔。

「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橋,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這副朗朗上口的對聯後半句所說的就是洞橋的百梁橋。百梁橋還被老寧波選為「最美老地名」。

百梁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925年的歷史,橫跨鄞江之上,是浙江省僅有的最長石礅木樑古廊橋,氣勢宏偉,結構完整,歷史悠久,是研究古代橋樑的難得實例。被稱為「浙東第一廊橋」

該橋全長77.4米,寬6.18米,六墩七孔,橋上建有瓦屋橋廊。因著橋樑有124根大杉木架設而成,故曰「百梁橋」。

乍見百梁廊橋,無不為這座保護完好氣勢磅礴的古橋而激動,廊橋似一條黑色巨龍,橫亘在寬達百米的鄞江中游

明代詩人沈明臣在此寫下了「青天回首歸何處,落日千峰興不孤」的詩句。

難熬的炎夏將空調塑造成了不少人避暑的法寶,但空調違反自然規律風,不利於健康,而橋上的清風,卻是一種截然不同風格,吹起來感覺自然,也更舒適

因此,每每茶餘飯後,古橋便成了眾人聚集之地。一年四季,橋上總是洞橋人氣比較高的地方。這裡帶著歷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新生感,連接著一代又一代洞橋人。

不論是從別處趕來的遊客還是洞橋當地的人們,總是會對百梁橋的精美建築發出驚嘆。對著橋頭的石碑細細閱讀,發出歷史的唏噓;遊覽橋尾的古橋陳列室,梳理關於寧波古橋的歷史。

洞橋鎮有著江南小鎮的安靜和溫柔。從日出時分伴著鳥鳴開始,鎮上的人們就開始活動了。從田裡忙碌回來的人們,經過集市買只烤鴨買點小菜,去糧油店打點菜油,夕陽跟著人們的影子把他們送回了家。

從早忙到晚的,除了奔波勞作的人們,還有——百梁橋。橋上坐著出來溜達的老人和小孩,還有午間休息的中年人。除了這些靜態的,更多的是過橋的動態動作。

我在洞橋住了七十多年了,從小到老每天都從這百梁橋走幾趟。每次走上木橋,踏上這些有年頭的板,心裡就安心。這橋在這裡九百多年,靜靜地看著我們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息繁衍,歲月就藏在這些柱子裡。」拄著拐杖在百梁橋上走來的張爺爺說著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感受。

有一對老夫妻坐在橋頭,從窗柩之間照進來的陽光灑在他們銀色的發間,定格成溫柔的剪影。

「我從小就愛在這裡坐著,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來這兒坐,後來就自己放學了跟朋友來橋頭玩耍,後來每天幹活經過這裡的時候也總是要坐上一會兒。現在老了,也不太想動,就來橋上坐著,家裡沒什麼事情要乾的話,我能在這兒坐一整天。」老爺爺開口說話的時候,奶奶在一旁側頭看他,眼裡充滿著笑意。

騎著電瓶車從百梁橋經過的阿姨看著在拍照的幾禾,主動搭了話,「來拍橋啊,這座橋真的很有歷史了!我們洞橋這裡有挺多老建築的啦,明清的建築、石雕、橋啊,都是很有特色的。雖然很多沒有保護起來,現存的已經有些改變原狀了。你趕緊去看看,誰也不知道你下次來還有沒有。

有個年輕人坐在橋中間,面朝著河面,出神地想著什麼。「我在這裡出生長大,去外地讀了大學,現在畢業了,在思考自己的去向。我其實很想回洞橋,這裡有我熟悉的一切,有我最喜歡的生活狀態。但父母堅決反對,他們總希望我留在外面,留在大城市有更好的發展。我坐在這裡再感受感受洞橋,好好想一想。」

當城市的生活日趨繁華

人們以便捷與快節奏的方式享受著

有一種於喧囂中流淌著沉靜的美

則更需要我們去慢慢品味

有機會記得帶上家人

一起去感受別樣慢時光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7ksdm4BMH2_cNUgVX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