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人寫近體詩不依平水韻?

2020-01-07     梧桐樹邊羽
為什麼一些人寫近體詩不依平水韻?

為什麼網上一些人寫近體詩不依平水韻?

寫近體詩不依平水韻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不論曾經多麼輝煌,古體詩、近體詩、詞牌這些文藝層面的東西在今天普通生活中意義更類似於擺在博物館中的展品。

詩詞是藝術品。

​藝術雖然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由於中國的語言記錄系統經過白話普及之後,作為詩詞的基礎文言文已經喪失了主要地位。基礎都喪失了,高層建築自然脫離生活,成為了後人欣賞、並引以自豪的擺設。

所以別說不依平水韻,就算是現代人不寫古詩,你又能說什麼?

而平水韻只是語音發展中的漢字發聲總結,只代表元朝之前中原的漢字發音。如果沒有鐵騎南下,北音南達,也許我們今天還在使用《平水韻》中的發音。

這是歷史的車輪,已經碾過了,就沒有必要哀怨回頭。

那是不是我們會說普通話就可以了,沒必要去了解《平水韻》呢?

也不是。

它現在就像一門備選的學問,學不學在乎個人興趣。就好像拉丁舞、民族舞,你不學,多的是人學。但是沒有任何人會鄙視一個不知道跳舞的人,除非你是進了舞蹈學院。

平水韻也一樣。不學沒關係,沒有任何人會鄙視一個不知道平水韻的人,哪怕是你創作近體詩,除非你要混詩詞協會。

因為即使是近體格律詩,對押韻的要求也只是要求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而普通話同樣可以按照新韻、通韻劃分出平仄來。

生活在如今這個時代,人人都說普通話,那麼我們寫詩,只需要在用普通話朗讀的時候押韻,保障詩的高低起伏、節奏感、押韻,作品就能稱之為詩。

同時,如果還能遵守平仄相替、相對、相粘、押韻、對仗,寫出四句或者八句的律句詩歌,那麼也可以稱作近體詩。

平仄格律是對文體的劃分,我們可以選擇不創作近體詩,但是要創作,就必須遵守。這是一道門,進不進隨便你,但是要進就必須先打開門。

而新韻還是平水韻則不一樣,雖然韻的變化會影響到門的形狀,但是形狀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人的口音變了、韻部自然就發生了變化,這個門從長方形變成了橢圓形,並不影響後來的詩人打開格律之門,進入近體詩的腹地。

但是古人通過長方形的門,創作出的作品都是長方形的。所以我們學習平水韻這個長方形,是為了賞析、理解古人的作品,學會那些長方形中的內容,應用到我們的橢圓形作品中來。

不管長方形、橢圓形,我們都是進了平仄格律的門,我們都是近體詩的寫作者。有人喜歡長方形,覺得古意足,那就寫平水韻的格律詩,有人覺得長方形怪怪的,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只認得橢圓形(普通話),那就用新韻、通韻來寫格律詩。

不過最好做出用韻標註——以示對古韻的尊重同時方便普通人閱讀。

詩以言志。詩是寫給人看的,所以我們到底用平水韻還是新韻,你得看你作品的受眾是誰。如果是要求平水韻的協會或者比賽評委,用新韻就不合適了。如果就為了自己開心,讓人讀懂,新韻自然更加適合大眾。

不管平水韻還是普通話,只要平仄發音在格律的某些關鍵位不出現出律,就沒問題。

這是沒有衝突的。

所以這個問題,完全也可以反過來問:

為什麼網上一些人寫近體詩要依平水韻?

個人喜歡而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3iHhG8BMH2_cNUgDb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