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周末,出去逛街的時候遇到一個熟人帶著她女兒,這小孩子平時在外人的眼中也是乖巧又有禮貌,在能力方面也很優秀,不僅學習好,還會畫畫和彈古箏。
而在一起逛街的過程中,這個孩子也是很安靜的狀態,也不用一直牽著手,很自覺的就跟在母親身邊,期間我家孩子鬧著要買小黃鴨玩具,便無奈駐足。我在等孩子自己選喜歡的小鴨子玩具時,看到她家孩子站在芭比娃娃的櫃檯前,睜著一雙大眼睛看著那絢麗多彩的精美芭比玩偶。
每個女孩的心目中都有一個芭比夢,我忍不住帶著微笑開口對她說:"喜歡芭比嘛,挑一個,阿姨送你當禮物。"小女兒聽到這句話,首先是驚訝的瞪大雙眼,好像在問我"真的麼?"
我笑了笑,正準備繼續開口說話,孩子的媽媽卻站了出來,一邊把孩子拉到身邊,一遍帶著歉意的說:"不用不用,孩子家裡有玩具呢,快謝謝阿姨,說不用了。"
孩子眼裡的光一下子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低著頭小聲的按照母親的意願說:"阿姨謝謝你,不用啦。"
看著孩子這樣,我的心不知怎麼就很難受,但也不好再繼續糾纏什麼,就在這個時候身邊剛好有一個顧客聽到我們這邊的對話,笑著說:"這女娃子真聽話真懂事啊。"
聽到別人這麼說,女孩的媽媽臉上瞬間就被愉悅得意的神情所覆蓋,表揚性的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孩子卻全然沒有半分開心的表情,只是恢復成平淡的神情。
昨天逛街回來後,晚上我哄好孩子睡覺,寫日記的時候想到白天的經歷,尤其是孩子那落寞的神情,總是感覺心裡很堵。
"你家孩子真懂事!"這句話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聽到,作為家長的我們也可能曾經說過或者被接受過這樣的評價,而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
但是,孩子太懂事,真的是一件好事麼?不見得,有的時候,太懂事其實是孩子過早成人化的表現,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想說給各位家長,孩子過早成人化,犧牲的是孩子的童年快樂。
在從事孩童教育心理學專欄筆者的過去時間中,我聽到過了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就愛孩子不懂事,很叛逆,我該怎麼辦?"
我想說,孩子年齡小,好動不易靜等情況,其實都是非常正常的情況,甚至可以說,如果一個孩子在沒有家長的刻意引導和要求下,自主展露出安靜且懂事的表現,那才能說是奇了怪了,這樣的孩子先不說比較特殊怪異的情況,都極有可能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問題。
而孩子的好動和注意力難以集中非常正常的,同樣,我們站在獨立型人格的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從根本上是一個獨立個體存在,他的思想是不會受到外界絕對性掌控的,而伴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以及能力的提升,他們會更加依賴於按照自己的需求展開行動,去探索這個世界中自己所好奇和感興趣的事物原理。
但這在很多具有著"控制欲"的家長來看,就是叛逆的行為,由此對孩子打上了"不懂事""不聽話"的標籤。
網絡綜藝辯論性節目《奇葩說》,其中一期節目的辯論題是——"懂事究竟是褒義還是貶義?",嘉賓肖驍對這個問題說過自己的理解,當時聽過後還覺得有些好笑,現在想來只覺得讓人發人深省:"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要懂事。"
在現在的這個社會,隨著父母對於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很多孩子都會過早的變得非常的懂事與聽話,這當然離不開父母從小的"教育"了。
一位兒童教育家曾經這麼說過:"孩子的懂事來自於環境壓迫,他們別無選擇。"
在我看來,懂事從來都不是一個非常確切性質的褒義詞,站在孩童教育經驗和心理學分析中,懂事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種束縛性心理障礙。
網上對於懂事有過一句經典的定義: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了自身意願,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放肆、任性的權利。
人都是有慾望的,就像開篇那個小女兒,她對芭比娃娃的喜愛就是慾望,在他那個年齡來說這就是非常正常的一個需求心理,但是卻因為家長的"懂事評判"而被遭壓制。
在現在的社會中,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一些家長越來越活的像個孩子,而且也同時在努力的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大人。
有家長對此解釋說:"都是為了孩子好,現在他們把事情都學會了,以後自己生活了就不會手足無措,以利於鍛鍊孩子的獨立性人格啊!"
這麼一聽,理直氣壯的還真的覺得挺有道理,但是真的看到現實,家長們卻是做起了甩手掌柜,把自己的需求強行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並且以"盡孝"為理由對孩子進行了道德綁架。
你不聽話,你就是叛逆;你不懂事,你就是壞孩子。
我想說,這樣"懂事"的孩子,太可悲了。
孩子過早的成人化都有哪些表現呢?其實也很好辨認,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情況:
· 孩子不敢對大人提出人性的要求
· 孩子不敢對大人做出撒嬌的親密舉動
· 孩子從來都不會抗拒大人的選擇
· 孩子總是表現出一種無欲無求的超然物外感
還有一個特徵,過早成人化的孩子,臉上總是很少見到笑容。
這是因為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一直被遭壓抑,長時間的這種生活經歷讓他們對自我產生極大的質疑,從而出現了自卑心理。慢慢的你會發現,孩子充滿壓力,對生活充滿恐懼,他們總是習慣讓步,就像軟柿子一樣任人揉捏,他們沒有創造力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性選擇依賴…
過早成人化的孩子在家長眼中是"懂事的""聽話的",但是孩子未來的發展卻沒有像他們所預料的那樣獨立優秀,相反過度的自卑和無主見會導致他們被社會淘汰。
我們不是完全否定成人化,而是不認同過早成人化,本該是無憂無慮的童年階段,在正常的成長規律下孩子應該展露出天真爛漫的孩童真實性情,他們也有權利享受展露自身的需求。家長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可以對孩子的發展起到推動促進作用,適當的成人化可以讓孩子具備常人所不能及的本領,但要注意適度。
所以在這裡給家長們提出這幾點建議:
· 培養孩子獨立自理能力,讓他們掌握應該掌握的生存技能,適當進行更高層次的能力開發和鍛鍊。
· 培養孩子的責任精神,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
· 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舉動,在保護孩子的前提下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 通過協商的方式和孩子共同制定成長計劃和規則,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說明確努力發展方向。
· 尊重孩子,在做出決定的時候,尤其是關於孩子的決定時,家長要了解孩子想法和選擇,在合理的情況下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
幸福的人一輩子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我們應該讓孩子擁有一個童年,讓這成為孩子美好的回憶。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