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基礎教育邁向轉型「升級版」

記者 王軼:「這是一次破冰攻堅,更是一次創新提升,長治基礎教育將乘著國家和省、市教育改革的東風,整裝而發!」

「『十大行動』為我市基礎教育轉型繪出一份『新地圖』,透射出市委、市政府對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核心關切。」

「長治基礎教育將由此邁上內涵式發展的新起點!」……

日前,市委、市政府《長治市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十大行動》方案印發。這份歷時三個月廣泛調研、充分學習借鑑先進地區成功經驗、廣泛深入徵求各方意見、融入眾多自主創新內容的改革方案,一經公布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萬丈高樓平地起,作為教育大廈地基的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寄託著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伴隨著發展進入新階段,「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成為教育的重大命題,教育轉型特別是基礎教育提升被推上風口浪尖。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等一系列改革「指南」出台,新一輪教育改革大幕拉啟。

如何上接政策,下接「地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怎樣破解現行教育教學中的痛點堵點,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市委、市政府將教育發展作為立市強市和美麗幸福長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以全省「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為契機,把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列入全市改革發展的20個重點課題,堅持使命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整體布局、系統思考、協同推進。

推動改革破冰前行,就是在一次次「關鍵性節點」上,突出重點、直擊要害。改什麼?怎麼改?市委書記孫大軍親自領辦,市長楊勤榮協調指導,副市長景普秋牽頭組織,市人大、市政協建言獻策,市教育局等部門具體操作,社會多方共同參與下,《長治市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十大行動》印發。

從擴大公辦和普惠性幼兒園供給、整治幼兒園「小學化」,到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強化體育教學和學生實踐教育;從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整治校外培訓機構,到開展中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滿足學生及家長對課後服務的剛性需求;從舉辦藝體類特色高中、加強中小學思政工作,到改革中考招生評價標準、推行校長職級制和教師「縣管校聘」……10大項24小項內容,「十大行動」既貫徹落實國家、省關於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又緊密結合我市實際,謀先做深、自主創新,體現長治特色;既突出解決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又直擊新時代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模式不相適應的薄弱環節;既彰顯了增資源、補短板、強弱項的改革初衷,又提出力度大、可操作、接地氣的具體辦法。

「十大行動」順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觀點,改革內容全部指向強化價值導向、增進身心健康、加強實踐操作、尊重個性發展等一個個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落點。

直面教育現實,針對制約基礎教育發展的瓶頸,提出對策、化解問題,更好地回應社會期待、滿足群眾需求

要想順利踏入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軌道,必須正視問題和發展不足,率先解決現有頑瘴痼疾,下決心搬掉阻礙發展的「絆腳石」,使長治教育卸掉包袱、輕裝前行。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堅持發展規劃優先考慮、財政資金充分保障、公共資源優先滿足,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仍然存在教育資源短缺、辦學活力不足、學校布局不合理、管理體制機制不順不活等突出問題。

行動方案,直面矛盾不迴避。實施擴大公辦和普惠性幼兒園供給、開展中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推行校長職級制、實行教師縣管校聘等行動,將有效解決基礎教育資源短缺、管理體制機制不順等問題。

從今年起在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新城開發和居住地建設、易地扶貧搬遷中,把配建幼兒園納入規劃建設;確保年底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由64.1%擴大到66%,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由75%增加到82%,將從根本上緩解我市幼兒「入園難」問題。

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實行職級管理和聘任制;理順教師管理體制,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區域內總量控制下的學校編制核定、崗位設置、教師調配以及教師檔案、工資手續;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建立中小學教師「有編即補、退補相當」的補充機制,每年依據自然減員情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招聘,足額補齊;改革教師評價標準,建構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評價體系;提高教師待遇,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增加10%—20%績效工資的政策,班主任津貼按照每班每月不低於500元標準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招招有新意、處處是亮點。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將全面提升校長職業化、專業化能力水平,積極培養一批教育家型的學習管理者,實現教育家治校目標。同樣,針對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的教師隊伍建設,以改革的思維擴總量、以改革的舉措優素質,以改革的辦法提待遇,用人文的關愛暖人心,必將激發廣大教師更大的育人積極性,讓他們更好地肩負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

創新育人模式,從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大膽試驗、集中攻關,讓教育回歸理性,回歸培養人、造就人的本真。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最為重要的課題。然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成為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礙。只有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把更多時間和空間交還孩子,才能推進素質教育實施,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未來,我市中小學課堂教學面貌將煥然一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將被教師引導、點撥、指導,學生質疑、探究、調查、實踐的全新模式所取代。行動方案中指出,將全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在全市中小學推行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方式,建立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課堂模式,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並且為改革定出了時間表——2019年6月底前全市選擇60所學校開展試點,年底前拓展到300所,2020年9月全市各中小學校參與率達到100%。

學生課業也將全面「減負」。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針對學生及家長課後服務需求,全面推行免費校內課後服務。嚴格控制考試頻次,考試成績實行等級評價,嚴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及排名。同時,大力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不再審批體育、藝術類之外的校外培訓機構,逐步取消校外培訓機構開展的中小學生課外文化補習。

此外,我市還將開辦藝體類特色高中。選擇社會正規藝體類培訓機構各專業全市前三名入校開展專業培訓,將市七中、市八中、市十中、市十六中、市十七中、長子三中打造成藝體類特色高中,至2022年,補齊特色高中學校專業教師短板,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提供保證。

轉變評價體系,全面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問題,逐步扭轉教育短視功利傾向。

「教育評價確實該改改了,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近年來,這樣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

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步步朝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但「成績指揮棒」導向仍根深蒂固,以分數論高低、以升學為標準的現象依然存在,焦慮情緒也普遍存在於學校、家長和學生身上。

行動方案中,一系列改革措施釋放出逐步扭轉教育評價導向的積極信號:

要強化體育課教學和學生體育鍛鍊,體育與健康課程小學一、二年級每周確保4課時,三至六年級和初中每周保證3課時,高中每周2課時,嚴禁擠占,保證每名學生至少掌握1項運動技能。把強化學生實踐教育作為硬性要求,拋開死讀書、讀死書的慣性,明確要求每生每年至少要進行一周的生產實習、創新教育、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

為了讓「德智體美勞」真正在基礎教育中實踐落地,行動方案大膽在中考招生錄取中率先出招,加大體育分值權重,由現行50分增至70分。增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把公民素養、學習能力、身體素質、藝術素養、創新實踐等五個維度作為評價主要內容,分值50分,其中身體素質占20分,把裸眼視力和體重作為主要評價指標。

方案還明令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並將此項行為記錄納入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避免手機成為「荼毒中小學生的載體」,確保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滿足手機禁止入校後學生必要的通訊聯絡需求,行動方案創新性提出,在學生、家長完全自願基礎上,全市中小學校配備使用具有定向通話、家校互聯、門禁管理、日常考勤、圖書借閱等功能的智能電子學生證。同時,貫徹落實中央教育改革相關精神,多措並舉強化中小學思政工作,設立黨組織專職副書記、配備專職思政員,將網絡思政學堂學習作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組織學生每周進行一次思政專題拓展學習……

一系列改革的真招實舉,突出素質教育導向,使立德樹人目標要求進一步落實落細。

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說,基礎教育的使命是「三底」,要讓孩子們有遵循原則準則的做人「底線」;有明亮溫暖、自信陽光的人生「底色」;有藉助所學文化知識形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生「底蘊」。

透過《十大行動》方案,我們能清晰地感知未來長治教育的變化,願每一位中小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都被賦予明亮溫暖、活力健康的人生底色,知行合一、激活潛能的發展底蘊,成為長治教育轉型升級的受益者、見證者!

來源:長治市人民政府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vIyHWwBmyVoG_1ZWz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