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學 | 金魚小苗如何管理,如何擇優淘汰?

2019-06-22   金魚的王者KOG




一、初生金魚飼養及管理

初生金魚的培育是飼養中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在此期間,不能因為仔魚已全部孵化而將魚巢從孵化池中取出,否則初生仔魚將因無處棲身而沉落水底,以致被各種雜物覆蓋或因缺氧很快夭亡。

初生仔魚的飼養孵化後2~4天的仔金魚

其卵黃囊已被吸收盡,並開始遊動很短的距離,靠攝食碰到口邊的食物維持生活,可在此時投喂少量熟的蛋黃水,但不可投喂過量,以免引起水質變壞。在投喂蛋黃水之前需略動魚巢,待仔魚大量游至水面之際及時投喂。如此經1~2日,仔魚體質增強,遊動和取食能力均隨之增強,開始試喂灰水(洄水),這種灰水必須用細絹網篩過,使小蟲從網孔漏過,留下較大的魚蟲(劍水蚤等)可喂給成魚,因各種大魚蟲對初生仔魚常有傷害。用灰水飼喂仔金魚,最好在每天上午日出以後,每天1次投喂,切勿因投喂過量引起壞水。以1~2小時吃完為度。




仔金魚初生1周左右

體長已達1厘米以上,開始投喂小型活魚蟲,如蜘蛛蟲等,這時還可以適當兌進含有綠藻的綠色盆水,這些綠水中含有較多的微生物,可作為仔金魚的輔助餌料供其攝食。

換水和兌水當仔金魚體長2~3厘米時

可撤出少量污物及陳水,並兌入適量的經過晾曬的與原盆水溫度相同的等量新水。撤水量和兌水量最初宜少,以後逐漸增加。




仔金魚分群當仔金魚初生40天以後

飼養管理得當,體長已達4厘米以上,同群孵化的仔金魚開始出現體長差異;也有時出現體型大的仔龜吞食體形小的仔魚的現象。又因仔魚漸長,在飼養容器中的密度增加,為確保水體中足夠的溶氧量,可將仔魚按體型相近者分群飼養,宜結合第1次選擇仔魚同時進行。

魚巢撤離仔魚群仔金魚開始遊動取食後,體質漸強,活動能力日增,此時不能立即上將魚巢撤離,因為初生仔魚日間在陽光下雖然離巢遊動取食,但夜晚水溫下降或天氣突變時,仍然聚集在魚巢中間或水草周圍,以避風寒。但仔魚日漸增長,體質不斷增強,魚巢也不宜永久留於仔魚群中。因為水草在夜間會與仔魚爭奪水中的氧氣,同時水草或魚巢都會因老化而腐爛變質,影響水質,威脅仔魚的生命。在北京地區,飼養管理良好的仔魚群,一般在仔魚出生2~3周時,即可在睛天時酌情分3~5次陸續撤出魚巢,使仔魚開始獨立生活。




二、幼金魚的選擇和淘汰

金魚出生後,到一定時間需加以選擇和淘汰,其目的是選留體態特徵優良的個體,精心飼養,加強管理早日成長。將優良的、體形大小不同的仔魚分別飼養,防止以強凌弱;淘汰部分體態特徵不佳的仔魚,節省部分飼養設備,餌料及人工。選擇仔魚應在每日清晨進行,在選魚的同時還要更換新水和盆(池),每天清晨的陳水和已晾曬過的新水溫差很小,有利仔魚生活。每次選擇仔魚要點如下。

1.第1次選擇

在北京地區,早期產卵孵化的仔魚,環境溫度略低,孵化及仔魚生長較慢,約在孵化後30天進行第一次選擇。而4月底到5月份產卵孵化的仔魚,可在出生後3周進行第1次選擇。首先選留體形和尾鰭端正而中央平分的個體。其他均淘汰。

2.第2次選擇

約在第1次選擇後的7~10天進行。在有背鰭的品種中,選留背鰭整齊無殘缺;無背鰭的品種中,選留脊背光滑圓正,無殘鰭、無鰭跡的個體,余者全部淘汰。


3.第3次選擇

約在第2次選擇後7~10天進行。選留兩眼均衡對稱,大小相同,左右完全一致者,其餘應淘汰。

4.第4次選擇

幼金魚出生35~50天,體長達5厘米左右,此時可以按品種的特徵進行較嚴格的選擇。從頭、吻、體形、尾柄、各部鰭條、體表鱗片、以及遊動姿態等方面進行選擇,不合標準者淘汰。




此後可再依設備及飼養玩賞的需要,不定時的進行必要的選擇,以保持金魚的每個品種特徵及其優美體態。如紅頭帽子,其頭頂紅色區的部位整齊,紅斑塊位於鰓蓋之前,全身銀白,不得有半點紅斑;紅頭虎頭要求紅色部位齊整端正,身軀短粗,尾鰭短平而四開,頭吻方齊,頭部溜狀突起明顯,除頭部紅色區外,全身呈銀白色;水泡眼品種,要求兩眼水泡大而對稱,眼睛朝向上方,脊背圓滑,頭正、體呈蛋圓形,大尾鰭四開呈扁平狀。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後台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