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有一絲微涼,金黃的葉片從枝椏墜落,穿著工作服的環衛工人們在大街小巷辛勤工作。一樣早早出動的,還有伴隨著音樂的洒水車。
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的熱潮中,遂川縣推動環衛服務不斷轉型。人工+智能、「小手牽大手」、「廁所革命」、垃圾分類……遂川環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人工+智能 站好環衛崗
「環衛工作別人不願干,我願干!」水南片區員工胡春華從事環衛工作已有8年了。無數次都是下班後回到家,身上的土還沒拍掉,接到公司通知加班就又出發了。
為了保證路面清潔無死角,環衛工數量增加到了298人。這是一項辛苦的工作:清掃保潔作業時間跨度長達近17小時;而錯峰出行的路面沖洗車要從下午下班後工作至次日凌晨。
環衛工作的轉型升級,對員工也有了新要求。工作了27年沒有電腦基礎的袁小軍,積極主動參與所里組織的職工電腦培訓。
2019年,遂川縣環衛所投入600萬餘元,採購了清掃車、洒水車、壓縮掛桶車、重型特殊結構貨車、清運車、高壓沖洗車、快速保潔車等78輛環衛專用車輛,城區機械化清掃率達86.1%。人工+智能的模式,既提高了環衛作業效率,又讓城區環境衛生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人人皆有責 環境一起護
這個夏天,水南明德小學、泉江小學、紅軍小學、螢屏小學的家長和孩子們「小手牽大手」,對學校周邊環境進行了大掃除。班主任也利用班會時間進行環境衛生宣講,以此引導學生從小增強環衛意識。
為加強街頭環衛宣傳工作,環衛所連續10天出動宣傳車,上路進行循環宣傳,引導群眾樹立環衛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據遂川縣環衛所主要負責人介紹,政府投入567萬餘元,對城區17座垃圾中轉站進行升級,將露天地坑式垃圾中轉站改造成屋式壓縮中轉站。垃圾填埋場雨污分流設施、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站及在線監測設施也已建設到位,原來垃圾裸露、垃圾惡臭等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垃圾滲濾液經處理後,達到國家環保排放標準。
改善「如廁難」 城區全覆蓋
小廁所,大民生。在街道、景區等,廁所普遍髒、亂、差、少,「如廁難」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廁所革命」在城區開展一年多,成績斐然。
2018年,遂川縣投入25萬餘元,按照一類標準改建東路小區公廁,自此廁所革命的號角正式吹響。此後,又投入298萬餘元,新建11座城區公廁,實現城區公廁全方位覆蓋。
為避免「找廁難」,所有公廁路段均安裝了公廁指示牌;所有公廁嚴格按照二類公廁及以上標準新建和改造,廁位設置合理。為滿足特殊人群需要,還設立了無障礙設施和如廁時方便異性親屬在旁邊照顧的第三衛生間;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保潔標準,安排專人管理,並全天候免費開放。無臭、無蠅、無煙的「三無」廁所,為大家創建了良好的如廁環境。
垃圾分類熱 環保意識強
近日,遂川縣舉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奠基儀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垃圾有效利用成了節能環保的重要課題。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也從超市折扣變成了垃圾分類。
城區主幹道上的垃圾桶,全部標註了「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樣。在龍泉一號小區、城北學校、行政中心大樓3個試點,正在率先建設「四分法」分類收集亭,並設置相應的藍、綠、紅、灰四種分類垃圾桶。遂川還在居民區試點區,向居民免費發放印製有家庭編號和二維碼等信息的垃圾袋,居民使用垃圾袋的數量將轉換成積分存入「綠色帳戶」,積分可兌換成實物商品,形成「分類可積分、積分可兌換、兌換可受益」的激勵鏈。
現在大街上,幾乎再也看不到垃圾的蹤影。人們愜意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漫步在如詩如畫的秋景里。
來源:遂川新聞網
責編:郭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r3lPm0BJleJMoPMry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