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辛勤勞動而能夠得到的。——[美國]愛迪生
【2】、 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能磨練。——夏衍
【3】、 愛的能力看來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實際上,正是這種愛情使我們接近自然界。——[前蘇聯]扎采賓
【4】、 在我小小的心河,種著一個名字。像悠悠歲月里,一顆永不變更的樹,悄悄地生長著思念,悄悄地生長著深情。
【5】、 我不敢想像,失去了母親我將會怎樣。我更不敢想像,離開了摯愛的祖國自己的命運最終將是淪落,還是滅亡。
【6】、 但願最溫暖的感覺,充滿在你心中,而且延續年年,寄予無限的關懷,殷切的祝福,敬祝佳節快樂。
【7】、 記不得有多久沒見你,你知否我的世界多寂寞,我想告訴你心中的小秘密,就是…「我在想念你」。
【8】、 一別幾度寒暑,千般都似隔世。思念你,萬種繾綣,牽惹得我茶苦飯淡,連輕飛的鳥都在思念你,我的朋友!
【9】、 一個人無法期待的安寧,可以想像他的情緒過於高亢,他的神情過於表露,他的涵養會掃地出門。
【10】、 從今以後,凡說某人事業有成,必須包括為公眾服務這一條。[美]喬治·布希引自美國《交流雜誌》1990年第3期。
【11】、 一個對小人物隨隨便便的人,對大人物卻永遠也不會隨隨便便的。[俄]屠格涅夫《羅亭》第14頁。
【12】、 要在這世界得成功,就要堅持到底,至死劍都不能離手。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伏爾泰
【13】、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丘
【14】、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巳亥雜詩》,引自《龔自珍詩選注》第285頁。
【15】、 太急於做好事的人,反而找不到時間去做好人。[印度]泰戈爾《新月集·飛鳥集》第103頁。
【16】、 越有知識的人,越把知識放在肚子裡,總緘默不語;越無知識的人,越把知識掛在嘴上,常常四處賣弄。
【17】、 一個和命運掙扎,放棄了鬥爭,在事過境遷之後,悲劇才在回憶,徒然的後悔,從渴望的洪流中產生出來。——林語堂
【18】、 外表美只是暫時的美,它終將隨著歲月流近而消逝,心靈美則是永恆的美,它永遠與宇宙共存。
【19】、 在命運面前,強者和弱者的區別僅僅是,前者因為不屈而抗爭,後者因為屈服而束手。——汪國真
【20】、 對男子來說,社會是戰場,是令人不斷處於緊張狀態的舞台,而家庭則是心靈惟一的綠洲和安憩之地。——池田大作
【21】、 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教育》第75頁。
【22】、 經過文字修飾的東西與原型總有些不一樣。不僅因為現實與反映有誤差,而且記錄與現實也有區別。
【23】、 禮貌出自內心,其根源是內在的,然而,如果禮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與實質亦隨之消失。——[愛爾蘭]約翰·霍爾
【24】、 如果天生是矮個人——那就是了,不必跑去站在高個兒堆里,自以為身體高大了一倍。——克雷洛夫
【2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孔子
【26】、 原諒他人的錯誤,不一定全是美德。漠視自己的錯誤,倒是一種最不負責任的釋放。三毛《隨想》第21頁。
【27】、 如果有人問我,教養孩子需要哪一種資格,我會說那需要異乎尋常的耐心和適量的愛心。——佚名
【28】、 在一切使人格墮落的不道德的行為之中,自私是最可恨、最可恥的。[英]薩克雷《名利場》第2冊,第741頁。
【29】、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軻引自《孟子譯註》第302頁。
【30】、 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剛;惟剛斯不懼,惟剛始有為。羅學瓚《自勉》,引自《革命烈士詩抄》第66頁。
【31】、 讀書如進餐,進餐者擇食美味佳肴因為它能使身體變得強壯:讀書更應擇其精粹,因為它能使我們的靈魂變得更加高尚。
【32】、 ……愛情進了人的心裡,是打罵不走的。它既然到了你的身上,就會占有你的一切。——莎士比亞
【33】、 一個女人有了家庭以後,才會有真正的慾望,她愛丈夫愛家庭的心情,都變成慾望湧出來。——[日本]石川達三
【34】、 太膽小是懦弱,太膽大是魯莽,勇敢是適得其中。[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下],第34頁。
【35】、 語言的真正功用,並不在表達我的慾望,而是在隱藏。一哥爾德斯密斯色彩能夠說出所有的語言。——阿狄生
【36】、 知足者常樂,貪婪者常悲。對知足者來說,縱使貧困交加也有樂趣;對貪婪者來說,縱使錦衣玉食也生煩惱。——無名氏
【37】、 朋友,不管你的昨天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得意還是失意,請將它留給風,拋給雨,給自己一份寧靜,一份動力。
【38】、 人生是上帝的寵兒,世界的主宰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亞里士多德
【39】、 愛的最高原則是把自己奉獻給對方,在奉獻或犧牲里感覺到自己,在對方的意識里獲得對自己的認識。——[德國]黑格爾
【40】、 教育的最終目的為明辨善惡及真偽,並使人傾向於善與真,排斥惡與偽。——[英國]塞·約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