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說,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把女兒盼著長大了,上了大學了,卻發現女兒這一飛走,跟出籠的小鳥一樣,根本不理他們了,除了要錢之外,基本連電話也不打,朋友有時候很擔心,在網上問她,她也不耐煩地應付幾句,就馬上說:媽,我要忙了。或者說:媽,我待會再和你聊。結果媽媽傻乎乎地等著,不敢出門,生怕女兒忙完了找自己說話,結果等一天也等不來孩子的一句話。
時間長了,朋友特別傷心,問我說:這女兒怎麼這麼自私,就不知道爸媽在惦記著她嗎?
其實,這種現象在現在還是很普遍的,孩子長大後變得自私,不理父母,多半是孩子在小時候就沒有養成關心父母的習慣,也不在意父母的感受。
1.任何事都以孩子為主
這種家庭 現在很多見,包括我自己,在兒子剛出生的那幾年,自己也是百般寵愛,怎麼愛都愛不夠,什麼好吃的第一口一定先給他,好玩的一定是他拿在手。
後來孩子慢慢長大後,我開始覺得有問題是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快遞來送東西時,兒子突然問,為什麼快遞不是我的?我才回想一下,原來家裡快遞基本上都是給他買的,所以養成了習慣,只要來了快遞,拆包之後不是他的玩具,就是他的吃的,這樣他潛意識了就覺得好東西都應該是他的,這樣往往就造成了孩子養成自我為中心。
從那以後,我開始刻意不再以孩子為中心。
2.家裡寵愛的人比較多
這一條和上一條不同的地方是,上一條是父母以孩子為中心,這條主要是指孩子生活在大家庭,家裡有長輩陪同長大。
在有長輩的家庭中長大,老人如果比較溺愛孩子,孩子就有倚仗了,當孩子犯錯了,也有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作為避風港,對父母的依賴就會少很多。
另外,孩子小一點的時候往往會認為誰更順著他,誰就是對他好,和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也更親近,對父母反倒疏遠了。
3.無意間拒絕了孩子成長
很多父母往往是一直在做這一項,卻沒有意識到。
生活中這種事情是不是經常見:
這些行為往往就有意無意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而且,在孩子最有熱情做事的事情,不讓他做,等他長大了,外界的誘惑也多了,想再讓他做事時,他也會偷奸耍滑不做了。
這種孩子更多的屬於類似討好型人格,往往是在家裡既受到父母的各種寵愛,父母又有點恨鐵不成鋼,經常也會吼罵,造成了他對外界也有種不自信,通過慷慨大方來獲得外界的認可。
這樣的孩子往往在社會上是吃不開的,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大學宿舍,一個很自私的人,經常在宿舍里不受待見,特別是很多女生宿舍,經常是矛盾重重。
這類自私的孩子往往是這種心理:你幫了他,他覺得理所當然,你不幫他,他覺得你不對。因為他所有的思維都是圍繞著自己的既得利益想的。
教育學家洪蘭說:「過度喂養的愛,剝奪了孩子關懷他人的能力。」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獨立、感恩和與他人共情的能力,而對於有心的爸媽來說,這些能力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要著手去培養的。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台原創簽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