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亞甲藍注射液

2019-07-03   護士網

亞甲藍注射液,主要成分為亞甲藍(又稱次甲藍、美藍、品藍,是一種化合物常用作化學指示劑、染料、生物染色劑和藥物使用),輔料為葡萄糖,為深藍色的澄明液體,主要用於亞硝酸鹽、硝酸鹽、苯胺、硝基苯、三硝基甲苯、苯醌、苯肼等和含有或產生芳香胺的藥物(乙醯苯胺、對乙醯氨基酚、非那西丁、苯佐卡因等)引起的高鐵血紅蛋白血症有效,對急性氰化物中毒,可以暫時延遲其毒性。往往用於靜脈注射。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患者和小兒應用本品劑量過大可引起溶血。

使用劑量:

亞硝酸鹽中毒,一次按體重1~2mg/kg;

氰化物中毒,一次按體重5~10mg/kg,最大劑量為20mg/kg。如若靜脈注射過快,會引起頭暈、噁心、嘔吐、胸悶、腹痛。劑量過大,除上述症狀加劇外,還伴頭痛、血壓降低、心率增快伴心率失常、大汗淋漓和意識障礙。用藥後尿呈現藍色,排尿時還有尿道口刺痛。

這是筆者所知道的亞甲藍注射液,但是在值夜班時,卻有護士碰到了這樣的醫囑:

亞甲藍注射液10ml+氯化鈉注射液100ml 靜脈滴注。

但是這並不是一個高鐵血紅蛋白血症或是急性氰化物中毒的患者,而是一個感染性休克多日的患者,值班護士立即詢問醫生此醫囑是否得當,醫生表示肯定且要立即執行,而且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該患者的休克狀態確實是得到了糾正,納罕之餘,筆者通過請教藥師,並查閱文獻資料,發現亞甲藍原來遠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感染性休克是ICU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臨床治療也多於補液、糾酸、收縮血管為主,但是為什麼會想到用亞甲藍(MB)呢?原來MB作為一氧化氮(NO)的抑制劑,使得NO合成減少,活性減弱,並阻斷了NO導致的血管舒張,血壓升高,並使得心收縮力加強,輸出量增加,改善心功能,改變了感染性休克患者低阻力的血流狀態,提高心肌細胞對內源性兒茶酚胺的敏感性,同時也有效改善血流動力學和氧合而被用於頑固性感染性休克的輔助治療,早期聯合NE還可以減少NE用量,提高組織灌注量,改善循環末梢氧和,降低患者7d死亡率。

除此之外,MB的其它一些已經在臨床上得到實踐的用法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例如,用7號頭皮針穿刺神經孔,注射MB10-20mg治療三叉神經痛。還可以局部用藥,作為長效止痛劑用於肛門手術後止痛,但需要注意濃度,0.1%-0.2%即可,注射至創面基底淺表即可,千萬不可過深,一定要先回抽,確定不在血管內才可以注入,量約15-20ml,以創面淡藍色為佳。另外,MB與丁哌卡因混合使用於肋骨角可以用於開胸術後鎮痛。

除了止痛,MB還可以解來蘇爾(50%甲酚肥皂溶液)中毒,來蘇爾目前還沒有特殊解救藥,但是會發生MHb血症,所以用MB對患者恢復有利,同時滅活或降低舒血管因子活性,升高血壓,改善心血管功能。

對於小兒手部深度燒傷,用MB染色早期削痂後厚皮植皮可以使得創面修復和功能重建的雙重作用,術前24小時用MB染色,則壞死組織被染成藍色,健康組織不著色,便於術中正確判斷削痂深度。

頑固性呃逆是反射性膈肌痙攣,誘因多為胸腔及腹部炎症性刺激所致,用MB10mg+0.5%布比卡因注射液5ml行膈神經阻滯術,療效很好。

此外MB5-10mg放入膠囊內,每天3-4次,連用8-15d可以治療腸道滴蟲病。

MB還可以溶解膀胱結石,尤其是對草酸鈣結石效果較好,PO.TID.60mg/次,期間,還要避免高鈣食物,多喝水,保持尿液稀釋狀態。

在皮膚科,近來有用0.05%MB復合液,治療神經性皮炎在患處做點狀ID,使得皮丘相互融合布滿患處,每次不超過15ml,注射後會有疼痛感,一般4h後變成麻木。

按照0.3mg/kg體重,將MB均勻塗於腸管表面,可以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拮抗NO鬆弛平滑肌的作用,如果和抑肽酶合用,作用更加明顯。

除上所敘,近年來還有資料顯示MB還可以用來治療血管瘤、閉塞性脈管炎等。

參考文獻:

[1] 郭豐,王琦,嚴春燕,等.不同鎮靜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臨床應用觀察門.中華醫學雜誌,2016,96(22):1758-1761.DOl: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2.010.

[2] 陸雅萍,黃冰,孫建良,等.亞甲藍在感染性休克患者麻醉中的應用研究門.浙江臨床醫學,2005,7(1):96.DOl:

[3] 董亮,李朗,梁鋒鳴,等.經皮氧分壓監測用於評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後的臨床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18,27(3):265-271.DOl: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3.008.

[4] Pan P,Liu DW,Su LX,et al. Role of combining peripheral with sublingual perfusion on evaluating microcirculation and predicting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shock[J].ChinMedJ(Engl),2018,131(10):1158-1166.DOI:10.4103/0366-6999.231524.

[5] PFDA T,Chen FK,Rabello R,et al.Recent advances in bedside microcirculation assess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RevBras Ter Intensiva,2017,29(2):238-247.DOI: 10.5935/0103-507X.2017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