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3日),雙流區迎來春天裡的最後一場倒春寒,只有10C°的氣溫,加上細雨飄飛,頗有些寒風刺骨的感覺。但在這樣的天氣里,有一群人頂著倒春寒風,推著笨重的電瓶車,穿梭於雙流城內的每條大街小巷,居民小區,機關企業學校,為人們送去雙流區融媒體中心生產的精神食糧——《空港雙流》。
早上7:40,雙雙來到分發報紙的辦公樓走廊,52歲的沈雲芳和她的同事正在分揀當天的《成都日報》和《空港雙流》,她告訴雙雙:「平時的《空港雙流》是8個版,一般四五十分鐘即可分揀完畢,就開始上路送報。今天《空港雙流》是12個版,分揀較為麻煩,從6:30來,現已8:30了,還未分揀完,估計還要30來分鐘才行。」
分揀完畢的報紙需按地址歸類分發,必須一捆一捆地放在電瓶車的前框和后座,用郵袋包將報紙裹嚴實後,才能踏上投遞發行之路。
雨下了一夜,寒風吹了一夜,許多人怕冷,躲在家裡不想出門,但沈雲芳和她送報姐妹們必須風雨無阻地準時踏上送報之路。今天這個天氣,雖然沈雲芳和她的同事們都圍著圍巾,但細雨夾著寒風打在身上,「一陣寒風吹過,還是不禁讓人打個寒顫。」沈雲芳一邊說著話,一邊緊了下圍巾,拍拍厚重的郵袋包,騎上電瓶車歪歪扭扭地上路了。
乾上送報人這一職業,沈雲芳已有15年了,算得上老資格的送報人。她負責的棠湖西路、棠中路一帶,有200餘個點位。這一帶屬城市的中心地帶,平時車流量較大的街道今天可能因為天氣原因,車流量不足平時的三分之二,天雨路滑有時迫使沈雲芳只能推車頂風冒雨前行,原本5分鐘就能到達的第一站,硬是推車走了15分鐘。當沈雲芳將《成都日報》《空港雙流》特刊送到第一個小區李大爺上班的傳達室時,李大爺關心的說:「今天外面很冷吧,趕快進來喝點熱水暖暖。」「我就不進去了,今天《空港雙流》是『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雙流在行動』的特刊,我必須將這一期的《空港雙流》及時地送到讀者手中。」
路上,雙雙與沈雲芳攀談起來,當問及投遞困難時,她說:「我們投遞員最怕的就是這種風雨交加的寒冷天氣了,我在城區投送還算好,投送城鄉結合部的姐妹路況要差些,困難就會多一些,她們即使推著車走也容易摔跤,這人摔了倒沒什麼,關鍵是車子和報紙,倒了扶都不好扶,還耽誤時間。」
臨近中午,沈雲芳到了棠中路四段區質檢站,雙雙已經凍得雙手有些發僵。「必須把今天的《成都日報》和《空港雙流》特刊在上午送完,所以要儘快趕時間,一直忙著也感覺不到冷。」邊說邊熟練的清點著這個機關里的報刊數量。「其實每年的冬天送報紙都是這樣,把報紙都送完後才覺得渾身發冷,也不知道是汗水還是雨水。」此時,路面上的細雨還飄個不停,寒風依舊吹得人睜不開眼……沈雲芳說:「不管什麼樣的天氣,摔跤了爬起來,車子不壞,報紙沒事,天氣再冷,只要每一期的《成都日報》和《空港雙流》按時送到了,我和姐妹們心裡就都會是熱乎乎的。」
【來源:空港融媒 記者:楊顯雲 編輯:劉婷 審核:曾萬娟】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本地新聞,請關注「雙流發布」今日頭條號或下載「空港融媒」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