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古墓群的禹州此村,究竟埋著多少謎團?‖老家許昌
文·圖‖段紅克
此村古老而神秘,在這片熱土下,不知埋藏著多少歷史故事和待解的文化謎團。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此村村民在村中挖建坑塘,無意之中竟挖出了一個古墓群。
他們在古墓中挖出了大量的空心磚:這些磚長約1米,寬約30厘米,高約20厘米。磚的中間模印有騎射、車馬、田獵、樂舞及神話故事等畫像,上下大部分是幾何凹凸圖形。
除了這些墓磚,古墓中還有陶罐和少許銅錢兒,陶罐中有動物骨骸。據此可以推斷:這裡是漢代平民古墓群。
當時人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也沒有文物部門參與,挖出的漢代古墓磚被村民用來壘豬圈或茅廁圍牆。天長日久,這些漢代墓磚或被打碎或被拋棄,至今已難覓蹤跡……
此村位於伏牛山區與丘陵給合部的淺山區,距禹州市方崗鎮4公里。它南依角子山,北靠禹王山,牛膽山橫亘其中,西高東低,溝壑縱橫。
這裡樹木蔥蘢,鳥語花香,奇石遍布,環境清幽。村南有雲峰寨,村北有拉王坡、禹王廟、棺材石、禹王石椅等大禹遺蹟,引人美景不勝枚舉。
這裡,就是河南省傳統村落——石坑村。
傳統村落,又稱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石坑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美麗的田園風光,是名副其實的河南省傳統村落。
石坑村形成於明末清初,因清代在村子南北的角子山和禹王山上採石留坑而得名。名字很直白,但在舉人王棽林眼裡卻是一個富有田園詩意的地方:
環山十里皆垣牆,
風有清聲月有光。
故鳥歸林千種囀,
閒花遍地四時香。
晴雲冉冉霏窗戶,
雨水深深漫野塘。
更喜天然圖畫里,
牧童點綴幾牛羊。
王棽林(1863—1935),字槐三,號角山先生,栗子溝村人,清末舉人。他出身農家,幼讀私塾,聰穎過人,學富五車,22歲應開封府試,以第一名中試,被譽為「中原霸才」。
下圖:栗子溝遠景。
早年,王棽林熱衷並投身治國救亡運動,曾遊學日本,一生致力於教育,興辦實業。他三疏省政府,為禹縣民生計,剿匪抗匪、請賑救災,救民於水火。
後來,王棽林回故鄉隱居,著述行善,著有《民史傳》(130卷)、《角山文集》、《畏秋樓詩稿》、《認字實在易》、《家訓》等。他晚年編寫的《禹縣誌》,不僅冠絕明清兩代縣誌,即使在整個河南地方志層面也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王棽林是近代許昌市文化長河中一個標誌性人物,栗子溝村因他而聲名遠揚、大放光芒。
栗子溝村位於石坑村最西端,這裡被角子山、禹王山、牛膽山環抱,曾是舉人當年南山耕種、北山讀書、著述寫詩的地方。
如今,王棽林故居依然保存著兩組建築:一處是王棽林讀書處「何陋居」與「小琅嬛」;一處是王棽林及其家族的住宅。
這兩組建築,均系按照《清工部建築則例》建造的民間地方建築,是研究清代古建築藝術和禹州清末民初社會文化、經濟、民族工商業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可惜,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王棽林故居破損嚴重,亟待保護。
下圖:王棽林故居。
石坑村是革命老區。上石坑村古井北是禹縣縣委、禹縣臨時人民政府舊址。
1948年3月中旬至4月11日,禹縣縣委、禹縣臨時人民政府在此辦公,指揮禹縣解放戰爭。禹縣獨立團副團長李志斌曾在此指揮作戰。
下圖:禹縣縣委、禹縣臨時人民政府舊址。
在禹縣縣委和禹縣臨時人民政府舊址西鄰,是豫西支隊抗日舊址。抗日戰爭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傑出將領、軍事家,時任八路軍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司令員皮定均曾在此戰鬥工作。
下圖:豫西支隊抗日舊址。
豫西支隊抗日舊址前的古國槐,已有680多年的樹齡,依然枝繁葉茂。上石坑村至今還保存有完整的窯洞、民國建築等傳統村落的原生態面貌。古樹、古井、窯洞、石牆、石板路,讓人有一種夢裡故鄉的親切感。
下圖:古國槐。
那時下石坑村外口的土堰上,裸露著很多古墓磚和已被掏空的墓穴。當時,正是建房的集中期,人們在挖地基時,時常挖出古墓穴。建房人便焚紙禱告,並將墓內屍骨移至它處,然後在原地撒上石灰後才動工建房。
村民段國勞在建築地挖出了一個古銅壺,他將古銅壺上繳給了禹縣博物館,博物館發給了他一張獎狀以示表彰。
下圖:禹王山。
作為傳統村落,石坑村還有許多美麗的故事與動人的傳說,比如拉王廟、龍鳳柏、龍鳳地、金家窪等傳說。然而這裡曾因地處偏僻而長久與世隔絕,村民們守著豐厚的文化自然資源卻渾然不知。多少年來,他們辛苦而貧窮地生活著,即使如今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提高與改善,但村容村貌遠落後於其它村落。
2016年8月,石坑村入選第四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她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引領下,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在石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沉睡己久的古老村落一定會以其獨有的歷史人文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下圖:禹王廟。
【作者簡介】段紅克,男,1970年7月出生於禹州市方崗鎮石坑村,1991年6月於河南省鈞州機械廠參加工作,現任機械廠工會主席兼黨辦主任。業餘時間愛好舞文弄墨,喜歡用樸實的文筆敘述家鄉文化。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