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雲江湖」揭秘!中國春節中蘊含著的神秘「五」文化

2020-01-17     半杯餿茶

春節是中國最古老與最重要的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年度的情感歸宿和永恆的精神支柱。

春節也是回家的日子,是團聚的期盼,也是對未來美好希冀的日子。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慶賀活動,熱鬧喜慶,各有特色;人們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而在各種各樣的「春節文化」中,有一種文化潛移默化而充滿趣味,影響著春節的民俗禮儀,這,就是春節的「五」文化。

那麼,所謂中國春節「五」文化,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五」味。中國春節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便是「吃」。從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到走家串戶的各色家宴;從大年初一的餃子,到正月十五的元宵,酸、甜、苦、辣、咸這五味會在春節美食中嘗個遍,而這,也正是一年又一年,人們日常生活的滋味。

「五」魁。除了「吃」,中國春節第二大重要項目,恐怕便是「喝」了。中國人喝酒時有許多娛樂項目,「劃酒拳」便是其中之一。五魁的意思,是指猜雙方出指總數為五的用語。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官場現形記》:「叫來的相公搳拳打通關、五魁、八馬,早已鬧的煙霧塵天。」可見這項喜慶的鬧酒項目早已在傳統文化中擁有了姓名。

「五」福臨門。這個詞最早出自《尚書.洪範》。五福包括: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有人簡稱為壽富康德善。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成語,在春節期間是出現頻率極高的祝福語,也代表著人們對新一年最美好的企盼。

接「五」路。「接五路」最早是流行江南地區的一種漢族商業習俗。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所謂的「五路財神」,指的分別是東路招財神、西路進寶神、南路利市神、北路納珍神、中路玄坦神,又稱『五福神』。因為舊俗中,商戶都是在初五開市,於是初四的這項接五路在商人心中格外重要。

破「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等。不過時過境遷,習俗也已有所改變。

「五」谷豐登。這個詞出自《六韜·龍韜·立將》:「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登,社稷安寧。」意為年成好,糧食豐收。每逢新春,家家都會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六蓄興旺」,甚至還會寫在紅紙上,張貼在牆壁上,時時提醒家人,要為實現這樣美好的明天而努力不懈。

《黃帝內經》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由此可見,糧食分五類,其中「五穀」最重要。在中國,把五穀文化精髓運用到極致的,不得不提一個品牌——五糧液。

第八代經典五糧液

馳名中華的五糧液在今天已經成為了酒文化中的傳奇,這個由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糧食釀製而成瓊漿玉液。表面來看是五穀雜糧的簡單聚合,實際上是五行文化的深刻反映,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

在「酒都」宜賓,這種「智慧」在悠長的釀酒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宋代,姚君玉以五糧釀酒,釀造出的「姚子雪曲」由此名傳四方;明朝陳三對姚氏秘方改進升級;清末,鄧子均進一步優化秘方,形成了第一代經典五糧液的釀造秘籍。今天的五糧液配方,集雜成醇,最終形成了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的最佳組合,這種五糧釀酒方法在行業內獨樹一幟,堪稱「活的五行智慧」。

宜賓五糧液廠區

更重要的是,五糧液的五種糧食配比,體現出不同糧食風味、發酵風味的有機融合,形成獨特的多糧復合香:高粱取其清香味正、大米取其醇和甘香、糯米取其純甜味濃、小麥取其曲香悠長、玉米取其味含沖香;再經過100多道複雜的傳統釀酒工藝,以及古窖池中豐富微生物群落的「配合」,才能釀得五糧液綿甜醇厚的口感。

為保障優質原料供給,五糧液還在川南地區升級建設了百萬畝專用糧基地,採用綠色無公害方式生產釀酒專用糧,從源頭保證五種原糧富含營養,品質優良。

五糧液釀酒專用糧基地

從天然配方、釀造匠藝,再到窖池古法,成就了五糧液的這一杯傳世濃香;而其中,這份來自於五糧配方的「五行智慧」也得到了廣大國人代代相傳的認可與青睞。在春節,吃著「五味」,划著「五魁」,期盼著「五穀豐登」,品嘗著五糧液,這些春節「五」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文化共識中,成為內心深處對「春節」最和美的構想,與最圓滿的追求。

第八代經典五糧液,為和美的春節,又增添著一份極致之味。畢竟,有酒,才叫中國年;有五糧液,春節則更有「年味兒」。身為中國春節「五」文化的一部分,五糧液,為中國年味,堅守雋永回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Cjgt28B8wMrh2LiuV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