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石榴豐收季 會東三村村「軟黃金」成為脫貧「硬實力」

2020-09-04     聚焦巴蜀

原標題:又是一年石榴豐收季 會東三村村「軟黃金」成為脫貧「硬實力」

金秋九月,涼山州會東縣鐵柳鎮三村村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豐收的景象,紅彤彤的軟籽石榴沉甸甸地掛在枝頭,煞是喜人,果園內,不少人正在忙著採摘,裝箱……

拒絕了一線城市高薪的工作機會,從北京辭職回到家鄉的李曉偉夫婦倆也和家裡的親戚們一起在果園裡忙碌著。李曉偉的妻子劉東燕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一口純正的普通話讓人印象深刻。她笑著對記者說:「去年回到會東用網絡直播賣軟籽石榴時,預售僅僅是30多件,總共銷售卻達到了4萬多斤的石榴,今年預售出了300多件,總銷售額也會有所增加。」

走在果園裡,看著沉甸甸的軟籽石榴掛滿枝頭,鐵柳鎮副鎮長、三村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大華的話匣子馬上就打開了,古銅色的臉上溢滿自豪的神色。短短的四年多時間,他見證了三村村由原來的貧困村、軟弱渙散村蛻變為「州級四好村」的華麗轉身。

三村村平均海拔1600米,是會東縣傈僳族聚居的民族村莊,村民以種植玉米、烤煙,養蠶、放羊、喂豬為主,昔日的三村村是會東縣有名的貧困村。在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三村村在各級幫扶部門的支持下,道路、飲水、電力、房屋、通信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全面改善。

如何大力發展當地適宜的、穩定的特色支柱產業帶領三村村群眾脫貧致富成為三村村「兩委」不斷思索的問題。村「兩委」多次邀請涼山州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專家為該村產業發展問診把脈。專家們明確提出,三村村地處金沙江乾熱河谷,獨特的溫濕氣候是發展突尼西亞石榴的一大優勢。經多方考察研究,村「兩委」決定以「烤煙、秋豌豆、養殖業」等特色農業作為致富產業,將全面發展突尼西亞軟籽石榴確定為三村村脫貧致富必須走好的「生財路」。

同時,細心的三村村人驚喜的發現,三村村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不但適宜軟籽石榴的種植和生長,石榴還比周邊縣市提前10-20天成熟,較北方主產區提早一個多月。而突尼西亞軟籽石榴具有籽軟、易咀嚼、甜度高等優點,果面光滑,完全成熟以後呈現鮮紅色,軟籽石榴的平均價格比青皮硬籽石榴高出2-3倍,深受客商、消費者喜愛。

從2016年開始,三村村種植了突尼西亞軟籽石榴600畝。由於石榴收益期要3年左右,看不到短期效益,起初部分村民對此並不看好。無奈之下,該村支部只得從黨員幹部入手,通過支部引領、幹部示範、黨員帶頭的方式,動員一部分積極性高的村民率先種植。村民楊國成便是第一批嘗試種植軟籽石榴的人,如今也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這幾年他總共種植了3000多棵石榴樹,掛果的占大部分,保守估計今年收入將達到20萬元左右,他覺得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生活很滿意。

在幫扶單位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三村村軟籽石榴產業漸漸有了一定規模,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一座座小洋樓拔地而起。陳大華無比欣慰的告訴記者:「以前村民隨時在家打牌、曬太陽,而今的三村村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家家有事干,戶戶有錢賺,幹勁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不願離開。目前,三村村171戶村民家家戶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49戶村民安裝了寬頻,還有幾戶村民在做網絡直播帶貨,銷售家鄉的土特產。而當年的貧困戶現在也有10多戶買了小汽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讓人很羨慕。」

農業科技人員將軟籽石榴栽培技術要點編製成冊發放到種植戶手中,不定期開展以整形修剪、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合理施肥、果實套袋、高接換頭等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村民的標準化種植水平。

截至目前,會東縣鐵柳鎮三村村已發展突尼西亞軟籽石榴4000畝左右(其中63戶貧困戶種植石榴800多畝),戶均種植面積達到了20畝以上,人均達到了6畝。軟籽石榴的大量種植不僅使昔日荒坡得到綠化,而且盤活了土地,豐收的石榴映紅了村民的致富之路。據了解,2019年全村僅石榴收入已達320萬元。今年產值預計將突破800萬元,人均增收1.1萬餘元。

(會東縣融媒體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ACYWHQBd8y1i3sJnGG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