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生活在城市裡,生活壓力大,交通擁擠,可是如果真的回鄉下去居住,估計很多人呆不了太長時間。城市給了我們太多的便利,大型商場可以供我們購物,而且還有有圖書館,健身房等娛樂設施。這些基礎服務設施在我們生活當中出現,其實也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可是在1800多年前,也就是中國的東漢時期,古羅馬在他們城市當中,建設了上千個免費的公共浴場。
古羅馬浴場遺蹟
愛洗澡的羅馬人
對於古羅馬人來說,澡堂子不僅僅是洗澡的地方,而且還是人們重要的休閒場所,是一種娛樂生活方式。在古羅馬這些澡堂子裡,有圖書館、商店、健身房、理髮室、美容院、網球場、甚至妓院,社會各個階層都會過來使用。人們通常見面不是問「吃了沒?」而是問「去哪兒洗澡呢?」。
古羅馬澡堂通常都建設得富麗堂皇,猶如宮殿一般。在今天羅馬市最著名的圓形斗獸場往南走,就可以看到卡拉卡拉浴場。它是由建造者卡拉卡拉來命名的,卡拉卡拉建造這個浴場是為了籠絡民心,可以說整個浴場不計成本,非常奢華。
卡拉卡拉浴場遺址
這個浴場長337米,寬328米,相當於15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能夠讓1500人同時洗澡,高峰時期能夠接待6000到8000人,更衣室就有一千多平方米。這還不是最大的澡堂,在戴克里先執政時期,他建設的澡堂甚至比卡拉卡拉浴場還要大一倍。
羅馬人洗澡的時候喜歡在水裡翻來滾去,然後經過一連串不同溫度的池子,從低溫池一直到高溫池子,過程當中還會在溫水池當中停下來,往身上塗一層油,然後往蒸汽室內進行熏蒸。熏蒸過後,有人會用刮板,把身上塗的油以及泥垢一起給刮下來。
卡拉卡拉浴場示意圖
在羅馬不但允許奴隸和主人能夠一起洗澡,同時還允許男女同浴,這讓後來的歷史學家極其崩潰,尤其是那些基督徒,認為羅馬澡堂是放蕩墮落的地方,是藏污納垢之地。
不洗澡的基督徒
可是在中世紀,這些精神聖潔的基督徒是如何保持身體的潔凈呢?他們不洗澡,雖然他們身上長滿了虱子,但是他們為了堅持自己的榮譽,發誓一輩子都不去洗澡。
在中世紀,由於鼠疫的傳播,人們於是利用不洗澡來對抗各種疾病,當時社會認為,洗澡使人的毛孔張開,會讓外界的氣體進入人的身體,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身上的污垢,堵住毛孔。因此在之後的600多年的時間裡,大多數人都不洗澡,甚至不洗臉。
當然日子過得是非常不爽的,長癤子是家常便飯,出皮疹和長紅斑是常有的事,差不多每個人身上幾乎老是癢,即使患了病也順其自然。
這種情況當然無法抵禦鼠疫的爆發,其實鼠疫是由兩種疾病組成的,腺鼠疫和肺鼠疫,之所以會把這些病都統稱為鼠疫,是因為它們有共同特徵,這些患病的患者,脖子、腹股溝或腋窩裡的淋巴會腫大,最為致命的是,它會毀壞人的呼吸系統。
中世紀黑死病
據現在科學研究,在中世紀導致死亡的病很多,只是人們把它們統稱為黑死病,或者鼠疫。比如英國的汗熱病,這種病在中世紀導致成千上萬英國人死亡,但是這種病後來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再也沒有回來。就像我們當年的非典一樣,突然就消失了,到目前也沒有搞清楚這個病症是怎麼回事。
在當時最可怕的疾病還屬於天花,這個後來傳入亞洲,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天花分為兩種,普通天花和出血性天花,出血性天花因為內體出血會更加疼痛,也更容易致命,在當時死亡率達到90%,是普通天花死亡率的2倍。在18世紀天花疫苗問世之前,每年有40萬人死於天花。
天花病症患者
對於僥倖活下來的人來說,天花的傷害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可能眼睛失明,有些人留下了可怕的傷疤,而有些人可能毫髮無損。雖然天花已經存在很多年,但是歷史記錄比較多還是在16世紀。出天花的患者通常突然開始發高燒,並伴有酸痛和口渴。到了第三天,開始出現膿皰,並蔓延到全身。
最後病人會發高燒,而且膿皰會破裂,如果熬過這個階段,就能戰勝天花。康熙皇帝就是因為天花因禍得福,他本不是繼承皇位的皇子,但是因為他在天花當中大難不死,獲得了免疫能力,於是考慮把皇位傳給他,也因為天花的原因,康熙滿臉都留下了疤痕。
康熙
當然這些疾病和不洗澡不是有絕對的直接關係,但是人們也不知道清潔的重要性。雖然人們知道梅毒是通過性來傳播的,而且梅毒與當時天花的區別是,大膿包與小膿包的區別,天花的膿包會小一些,很多症狀都極其相似,但是依然沒有想過用洗澡的方式來保持身體的清潔。
但是梅毒似乎和澡堂子關閉有重要的關係,一開始這些歐洲人禁止妓女靠近澡堂,後來索性就關閉了澡堂,防止這些疾病的擴散。
貝多芬
文明經常呈現「S」型發展曲線,開始階段緩慢,可能長達幾個世紀,然後突然進入快速猛烈的變化時期。人們總認為中世紀是黑暗的,其實中世紀是誕生文藝復興的基礎。在黑暗的中世紀人們在眾多疾病的困擾下,也沒有影響思考與創作。比如佛羅倫斯畫派的創始人喬托,桑德羅·波提切利,達·文西等。據說音樂天才貝多芬,他除了暴躁的脾氣,而且也極不喜歡洗澡,他的朋友只能通過給他換衣服的方式當作洗澡。
不洗澡的魏晉名士
不僅僅是歐洲人不愛洗澡,中國古代很多名士也不愛洗澡,特別是魏晉時期,像著名的竹林七賢,大都不愛洗澡,而且喜歡捉身上虱子玩,比如阮籍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大人先生傳》,裡面詳細記錄了自己捉虱子的過程,「群虱之處乎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這些身體上虱子到處跑,搞得自己很煩,有時候在自己褲襠里,有時候在自己的被窩裡。
魏晉名士
長虱子本來不是一件光彩事,但在那個時代卻變得光彩了,因為你必須是貴族是名士才有條件有知識服五石散,服了五石散才會常穿髒舊衣服,才容易長虱子,所以長虱子倒變成了有錢有閒有文化有地位的象徵。
看魏晉時候的記載,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身上都長虱子,而且一點都不以為恥。嵇康在寫給山濤的絕交信中說自己「性復多虱,把搔無已」。據《世說新語·雅量》第二十二則,東晉初年的名臣顧和坐車上朝的時候,停下車來抓虱子,另一個大臣周 經過他的車子,他一點都不覺得不好意思,「夷然不動」。
竹林七賢
還有一個更著名的例子,是關於北朝的名士王猛的,他後來當了苻堅的宰相。在他還沒有出山的時候,碰到桓溫北伐,他便去找桓溫,想試探一下南朝的情形,看看能不能到南朝去做官。他在桓溫的面前一面抓虱子,一面侃侃而談天下大勢,用文言文來說就是「捫虱而談天下事」。
這「捫虱而談天下事」後來就成了典故,常常拿來形容名士,但須是真正的名士、有本事的名士才行。至於那些沒本事的假冒名士,就只會服藥喝酒脫衣服抓虱子,卻不會談天下事。沒有真本事的所謂名士,只是一些水貨。
這些魏晉時期的名士,雖然身上長滿了虱子,但是不影響他們的創作。比如王弼,雖然只活了24歲,但是他所註解的《老子》,至今仍然是最有學術研究價值的版本。
羅馬帝國的毀滅
在羅馬的卡拉卡拉浴場,人們研製出了混凝土空心磚,這些空心磚壘在一起,形成了管道。鍋爐房把水燒熱,順著這些管道,形成了地暖。浴場裡有光滑閃亮的大理石裝飾,而且還有高大的羅馬立柱,地面上用馬賽克拼成精美圖案,大廳兩邊還有各種大理石雕塑,每一個雕塑都是博物館收藏的精品。
人們在這個浴場裡,暴飲暴食,為此還專門建造一個嘔吐室,這些貴族吃到不能再吃的時候,可以去嘔吐室,清理乾淨之後,再過來吃。
發達的奴隸制度,讓當時的羅馬軍事上所向披靡,讓這些城市居民衣食無憂。當人們逐漸沉醉於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的時候,沒有人再願意上戰場。羅馬帝國只能僱傭那些蠻族來幫忙打仗,但是這些蠻族最後卻推翻了羅馬帝國。
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提出了一個「乃頭樂」理論,當民主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為了籠絡這些城市當中的選民,統治者會用這些服務來使他們墮落,人們沉浸在這些迷幻般的生活當中的時候,就會失去思考,同時把思考權移交給這些統治者。這些選民便會接受現實,對公共事務也不再關心。
除了修建像大浴場這樣的公共設施,卡拉卡拉皇帝還兩次慷慨地給每位羅馬公民直接發錢。利用這種「乃頭樂」的方式,讓羅馬城市居民腐化墮落。
卡拉卡拉塑像
現在很多政治精英批評,美國到處都是肥皂劇、偶像劇、明星醜聞、真人秀......這種大量的娛樂活動幾乎都填滿了人們的生活,用此轉移人們的注意力,麻痹人們的神經。或許人在困頓當中的時候,才會思考未來,就像魏晉名仕,當仕途路徑走不通的時候,才誕生了關於宇宙真理的「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