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窗戶大開,暗紅色的窗簾在風中飛舞,沒有人收」。從2月中旬到4月中旬,武漢一位網友用鏡頭持續記錄鄰居家那條風中飛舞的紅窗簾,還給配上了音樂。數以百萬計的網友圍觀,關心這家主人的去向。近日,紅窗簾的主人聞風歸來,「連續劇」在平安的結局中戛然而止。
紅窗簾的主人說,感謝大家關心,覺得很溫暖。「連續劇」的觀眾們說,人平安就好。
這事讓人想起了方艙醫院裡的廣場舞。醫者、患者,舞之蹈之。還有雷神山醫院裡,遼寧來的援鄂醫療隊隊員們在走廊白板上畫下的漫畫,那裡有他們家鄉的山水,還有患者寫上去的祝福。
在戰「疫」的艱難歲月里,這些點點滴滴,都令人難忘。記住這些溫馨與樂觀,並不意味著忘記磨難與悲傷。就像方艙醫院裡的很多患者,疾病的痛楚、死亡的威脅都在,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真誠地起舞。那不是簡單的消遣,而是抗爭的一部分。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不僅能雙腳站立,還要不斷向前行走。
在「封城」日子裡,有武漢市民對記者講,想吃活魚。這是胃口的惦念,也是心理的呈現。再難的日子,也想吃這一口。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說,「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組織供應」。各方齊努力,活魚的事,很快解決了。
山東援鄂醫療隊的隊員邊圓,把兒子的名字寫在了防護服上。邊上還有「加油」兩個字,那是寫給自己的,也是寫給患者的。有位軍醫的妻子是湖北天門人,他在防護服上寫下「湖北姑爺」。醫生朱瑞,在防護服上寫了一句話——「邵媚鈴:等疫情結束後,我娶你!」
在關乎生死的阻擊線上,有位護士,為了緩解病房裡的焦慮氣氛,乾脆在防護服上寫了四個大字——「胡歌老婆」,還畫了個笑臉。胡歌回應:「這個名字暫時借你一用,之後記得還給我哦。」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國家,英雄的人民。一場抗疫鬥爭,14億平凡英雄。在風雨中負重前行,在磨難中堅韌不拔,在最難的日子裡不失樂觀與達觀,皆英雄。
在中國人的精神成長里,這股凜然英雄氣,常見。八十多年前,紅軍長征行至草地,彈不多、糧已盡。夜晚小憩時,戰士們圍著篝火,啃著樹皮,做什麼?唱馬賽曲,唱家鄉的山歌。陳毅帶著游擊隊被圍困在梅嶺,餓著肚子寫下「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的豪邁詩句。
「封城」日子裡惦記著吃活魚的武漢人,跟當年汶川地震時說「記住我的可樂,要冰凍的」那個「可樂男孩」,何其相似乃爾。那位天天記錄紅窗簾起舞、並且把它編成「連續劇」的武漢市民,以及千百萬與之共鳴的網友,傳遞著溫暖,也傳遞著磨難中的「不服」與期待。
甭管過去多久的歲月,一定還會有很多人記得,27歲的劉凱醫生陪著87歲的重症患者看夕陽的那張照片。那個瞬間,已深深印在這段歷史裡。那是在去做CT檢查的路上。
對生有渴望的人,才會覺得陽光值得欣賞。(文丨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