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同源之怨

2019-08-27     魚知吾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者可說是怨源流長,但卻屬同源。這個源就是古猶太教,怨則是因為流不同而生。從歷史上看,猶太教約產生於公元前十四世紀;基督教約產生於公元一世紀初;伊斯蘭教最晚,約產生於公元七世紀初。

一、猶太教的形成和發展

猶太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多年前,在反抗原始社會各部落多神崇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神教。崇拜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主宰雅威(YHWH,耶和華),宣稱猶太人是雅威(YHWH,耶和華)的「特選子民"。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希伯來人原是閃族的一支。閃族起源於阿拉伯沙漠南部,起初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公元前2000多年,從阿拉伯半島南部遷到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定居,和美索爾人共同創造了兩河流域文化。公元前十八世紀,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趨於衰敗時,古巴比倫王國統一了兩河流域,國王漢漠拉比強迫被征服民族信仰他的部落神「馬爾都克」,不服從者受懲罰,或當奴隸。希伯來人不願放棄他們的信仰,遂在亞伯蘭的領導下從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現今伊拉克南部)經巴比倫、馬利、哈蘭遷徙到被稱作迦南的地方(現今巴勒斯坦)定居下來。

據《舊約.創世紀》記載,亞伯蘭的這次遷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在亞伯蘭99歲時耶和華又向他顯現,對他說:「我與你立約,你要作多國的父。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叫亞伯拉罕(意為萬靈之父),……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上帝同時給他的妻子改名為撒拉,預許她九十歲時得一個兒子以撒。此後,亞伯蘭更名亞伯拉罕,並向人們宣傳「萬能的神主」,崇奉耶和華為唯一神。由於亞伯拉罕對上帝的絕對忠誠與順從,上帝便特別賜福給他。後來以撒又有了以掃和雅各(亦名以色列)兩個兒子,雅各的十二個兒子開創了以色列民族的十二個支派。以色列人因亞伯拉罕而得福,成為上帝的選民。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被尊為以色列民族的三大聖祖。

約公元前1720年,以色列人為逃避饑荒從迦南來到埃及,開始了長達約430年之久的寄人籬下、受人奴役的苦難史。公元前14世紀,一個傑出的猶太人應運而生、他就是摩西。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統治者的奴役,決心離開埃及,回到他們的祖先曾經居住過的迦南,重新開始自由的生活。約公元前1290年,摩西率領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脫了法老軍隊的追擊,出埃及,越紅海,到達西乃曠野,給以色列人帶來了新生,揭開了猶太歷史的新篇章。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並沒有直接去往「應許之地」迦南,而是在西乃半島輾轉逗留了40年。 在這期間,最重要的事件莫過於摩西在西乃山接受上帝賜予的法律(約書)。據說,上帝曾先後兩次將摩西召到西乃山頂,讓他每次在山上住留40天,然後賜給他兩塊刻有十誡的石版(法版)。摩西下山後按照上帝的吩咐,製造約櫃,置石版於其中,將其供奉在按照上帝的旨意建造的聖殿里。從此以後,以色列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和他們同在,指引著他們在曠野度過了40年的艱苦歲月,然後又佑助他們打敗了當時在迦南地的七個部族,使他們進入「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國。作為猶太教基礎的法律是經過摩西確立起來的,摩西是猶太教的實際創始人,也是以色列人公認的偉大領袖和民族英雄。以色列人在西乃山接受上帝啟示的法律,同時也是他們和上帝之間的契約關係的重新確認。契約一經確認,以色列人作為上帝選民的特殊地位亦隨之確定。從此,以色列人成為上帝的特選子民,和上帝保持一種特別的關係,這種選民意識連同上帝啟示的法律就成了維繫猶太民族的獨特的強有力的紐帶。

如果說亞伯拉罕的一神崇拜為猶太教奠定了基礎,那麼,500年後摩西在西乃山領受上帝賜予的法律,並確認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的牢不可破的契約關係,則標誌著猶太教的正式形成。從此,以色列人有了成文的法律。這是一個系統的信仰體系和價值體系,是這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為的指南。

二、基督教的形成和發展

公元一世紀初期,原屬猶太教的一個分支派系,逐漸從猶太教中分離出去,形成基督教。耶穌是始傳者,是上帝派來拯救受苦受難民眾的彌賽亞Messiah,即救世主。

公元前二世紀,羅馬統治者取代希臘人成為地中海和近東的征服者,猶太民族便成了羅馬帝國的臣民。但不屈服的猶太人對羅馬統治者進行了長期的反抗鬥爭,公元一世紀,由於貧苦的猶太人多次反羅馬統治者的失敗,獲得解放的希望破滅了,於是便在宗教方面尋找出路。就在這時,在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區的猶太教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教派,叫做「拿撒勒派」,這個教派不主張參加社會上的現實鬥爭,而是坐等救世主的降臨。他們相信『末日』和天國,在受苦群眾中宣揚『救世主』即將來臨,從而吸引了很多受苦受難的下層人民加入。人們通常把這個新形成的獨立教派,看作是早期的基督教。

基督教是隨著耶穌的傳道而興起和傳播開來的,從這個角度講,耶穌是基督教的先知和創始人。據傳,耶穌是聖女瑪麗亞因受上帝聖靈感而孕,出生於伯利恆。年青時曾跟隨世上的父親約翰做木匠。按照《聖經. 新約》的說法,30歲左右,在約旦河接受表兄施浸者約翰的水浸禮後,開始在故鄉加利利一帶開展傳道工作,並在信徒當中親自揀選了12人成為十二使徒他自稱是上帝耶和華的化身又是耶和華的獨生子,是《聖經. 舊約》中的彌賽亞(救世主),來到人間就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人類贖罪。基督教認為,猶太人違背了上帝和以色列人定的約(即舊約),所以耶和華派他的兒子耶穌不僅與以色列人而是與全體人類訂立「新約」。耶穌四處傳道,主要以淺白的比喻宣揚天國的福音,併到處醫病和驅鬼,不斷勸導猶太教領袖的偽善有違《聖經. 舊約》中誡命的精神,是神所不樂見的。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但他宣稱自己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則是多數猶太人一時不能接受的,尤其引起當時猶太教上層當權司祭的憎恨,後者常常向羅馬當局控告耶穌及其門徒。在仇視耶穌的猶太宗教的壓力下,公元30年代初,羅馬帝國猶太行省執政官本丟·彼拉多判處了耶穌死刑。《聖經. 新約》中記載,耶穌死後被安葬於附近的一個墓室,並於三天后復活。爾後他回到加利利與眾門徒見面,並於40日後升天。《聖經. 新約》中記載,自從耶穌從死里復活後,多次在門徒面前顯現,讓門徒堅定信心傳講他曾經傳講的信息,使得基督教的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許多富人加入了基督教,並逐漸奪取了教會的領導權,使基督教發生了性質上的改變。教會開始奉行溫和路線。羅馬統治者看到基督教已經失去反抗性,再也不會對其統治造成威脅,於是也改變了對基督教的態度,逐步由迫害轉變為扶植和利用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頒布米蘭詔書(Edictum Mediolanensium),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所允許的宗教。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宣布它為國教,同時下令禁止異教信爺。

從早期基督教的發展可以看出,基督教是在猶太教的土壤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雖然已經脫離了猶太教,形成一種新教派,但從總體上說還是繼承了猶太教的核心一神信仰,以及全盤接受了猶太人的經典《聖經》和救世思想。

三、伊斯蘭教的形成和發展

公元六世紀末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正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各氏族部落各據一方,彼此之間經常為爭奪牧場、水源、土地而發生戰爭,血親復仇盛行。各部落原有的多神信仰和道德觀念越來越不合時宜。在當時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一神觀念影響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尋求由多神信仰向真正的一神信仰升華,決心屏棄偶像崇拜,擺脫蒙昧時期的各種陋習,主張恢復和遵循易卜拉欣(猶太教和基督教稱亞伯拉罕)的正教,只信仰獨一無二的安拉,史稱哈尼夫派或哈尼夫運動。「哈尼夫」(Hanif),阿拉伯語,原意為「正統的」、「正確的」。他們承認獨一神,反對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和報應,注重個人隱居修煉,過著禁慾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為伊斯蘭教思想的先驅。

穆罕默德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在宗教革命的旗幟下,領導了阿拉伯的社會變革運動,復興了伊斯蘭教,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生於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和伯父撫養,早年失學替人放牧,12歲時跟隨伯父及商隊,曾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東岸一帶經商,並廣泛接觸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地區的社會狀況,了解到半島原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的情況,為他後來的傳教活動提供了大量社會知識和宗教素材。25歲時他同僱主麥加富孀赫蒂徹結婚,婚後生活富裕安定,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後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響,經常隱居潛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擺脫困境的出路。

相傳,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的一天,當他在麥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達「啟示」使之「受命為聖」。此後,他宣稱接受了真主給予的「使命」,便開始了歷時23年的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起初在麥加是秘密傳教,一些至親密友成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轉為公開向麥加一般群眾傳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誡人們放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們信奉獨一無二的安拉;譴責多神信仰給阿拉伯人帶來的愚昧和社會道德的墮落,宣講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的觀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歸順安拉,將在末日審判時遭到懲罰,墮入火獄,歸順安拉者將在後世得到獎賞,進入天園。他還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為兄弟,應聯合起來,消除血親復仇,並提出禁止高利貸盤剝,行善施捨賑濟貧弱孤寡和善待、釋放奴隸等一系列社會改革的主張,受到廣大下層群眾的擁護,許多人紛紛歸信伊斯蘭教。由於穆罕默德所傳教義從根本上動搖了部落傳統多神信仰的地位,觸犯了麥加古萊什貴族和富商掌管克爾白的宗教特權和經濟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麥加難以立足。

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麥加穆斯林遷徙麥地那,標誌著伊斯蘭教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穆罕默德領導穆斯林進行了政治、經濟、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蘭教作為統一和團結的思想旗幟,號召穆斯林「順從安拉和使者」,並派出門下弟子到麥地那各阿拉伯部落傳教,當地絕大多數居民很快歸信了伊斯蘭教。在實現了麥地那的統一後,以伊斯蘭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緣關係,建立了以「烏瑪」(意為「民族」、「國家」)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穆罕默德成為麥地那宗教、政治、軍事和司法的最高領袖。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號召下,將遷士和輔士團結在烏瑪的周圍。穆罕默德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完成了伊斯蘭教義體系及各項制度的創建。他完整地確立了以信奉獨一安拉為核心的五大信仰綱領;規定了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項天命功課——念誦清真言(即作證言)、力行拜功(即做禮拜祈禱)、封齋、完納天課、以及其他儀則;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規、民事、刑事、商事、軍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確定了以止惡揚善為核心的一系列行為規範和社會道德準則。

為鞏固麥地那政權,穆罕默德組織了穆斯林武裝。在「為安拉之道而戰」的號召下,於公元624~627年間,他領導穆斯林武裝同麥加貴族進行了著名的白德爾之戰、吾侯德之戰和壕溝之戰等三大戰役。公元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覲為由,率軍至麥加近郊,麥加貴族被迫妥協,同穆罕默德簽訂《侯代比亞和約》,決定雙方休戰10年。公元630年,由於麥加人違約,穆罕默德率領十萬多人的穆斯林大軍,進逼麥加城下,以艾布·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被迫請降,接受伊斯蘭教,並承認穆罕默德的地位,麥加全城居民宣布歸信伊斯蘭教。進入麥加後,穆罕默德下令搗毀克爾白殿內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隕石,並改克爾白殿為清真寺,宣布克爾白為禁地。從此,麥加克爾白成為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和朝覲的中心。

公元631年末,半島各部落相繼歸信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領袖地位,基本上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政治統一。公元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萬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一次經過改革的朝覲,史稱「辭別朝覲」。穆罕默德親自確立了朝覲的一系列儀典,成為以後穆斯林朝覲所遵循的範例。他發表了辭朝演說(又稱辭朝宣言),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伊斯蘭教創傳的勝利,「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強調穆斯林之間團結和統一的重要性。

公元632年6月6日(伊斯蘭教曆11年3月12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病逝。伊斯蘭教已形成在半島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成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開了阿拉伯歷史新篇章。

四、三教的異同

綜上可見,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同源於古猶太教,都反對偶像崇拜、多神崇拜,只信仰和崇拜一個主宰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造物主。始祖都是亞伯拉罕(伊斯蘭教稱易卜拉欣)。三教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造物主(上帝)的名字不同:猶太教稱雅威(YHWH,平時猶太人用「adonai 主人」這個單詞的發音來誦讀YHVH,而不讀耶和華),基督教稱耶和華,伊斯蘭教稱安拉。

二是先知的名字和創始人不同:一般情況下,伊斯蘭教的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薩、爾撒等先知,在《聖經. 舊約》中稱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基督教則增加了耶穌。猶太教的創始人是先知摩西;基督教是先知耶穌;伊斯蘭教的則是封印先知穆罕默德。

三是經典和教義不同:猶太教只承認《聖經》中的舊約部分,即希伯來聖經或叫希伯來手稿。猶太教不接受聖子論以及三位一體,他們並不認為耶穌基督是他們的彌賽亞(救世主),並繼續等待彌賽亞的來臨。他們認為穆罕默德自稱是先知就是偽先知,還認為《古蘭經》是人造的偽經。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新約》,拉丁文。認為猶太人違背了上帝和以色列人定的約(即舊約),所以派他的兒子耶穌作為彌賽亞(救世主)以自己的生命為人類贖罪,不僅和以色列人而和全體人類訂立「新約」。大部分基督教徒信仰「三位一體」,即「聖父(上帝本體)」、「聖子(耶穌基督)」、「聖靈(人們信仰後住在人心中的上帝的一部分)」是神的三種狀態,其本質就是上帝。他們認為穆罕默德自稱是先知就是偽先知,還認為《古蘭經》是人造的偽經。伊斯蘭教的經典是《古蘭經》,阿拉伯文。伊斯蘭教不相信上帝會有兒子,認為基督教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是背棄一神教,是一種變相的多神教。他們認為安拉每隔一段時間選出一位先知,賜予一部經卷,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王、爾撒(耶穌)都是先知,穆罕默德是安拉選出的最後一位先知,所謂「封印至聖」。耶穌被上帝派到世上來,只是為穆罕默德作準備的。信仰上,伊斯蘭教相信安拉(上帝)給人類的啟示,一共有100多部,現在已經大部分失傳、失散、失真,剩下的只有4部:第一部叫做Torah,即舊約中的律法書;第二部叫做Zabur,即舊約中的詩篇;第三部叫做Injil,即新約中的福音;第四部叫做Koran,即《古蘭經》。舊約和新約《聖經》都是安拉賜予的經卷,但因為被人們篡改面目全非所以不再遵從,後賜的經卷對以前的經卷進行修正和補充,《古蘭經》是安拉發出的最後一部最完善的經卷,是眾經中最權威的。其次伊斯蘭不承認贖罪之說。伊斯蘭教的觀點是:穆罕默德不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而是正道的復興者,他只是接受真主的啟示而傳播伊斯蘭教。

也許正是由於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教同源,才有了正異之爭、伐異之戰。真是:同室多操戈,中外無例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elf2mwBJleJMoPM6K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