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挖出4個「銅罐」,當夜壺用26年,專家10萬元買下,今成國寶

2023-06-20     雲夕客

原標題:老漢挖出4個「銅罐」,當夜壺用26年,專家10萬元買下,今成國寶

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歷經數十年來徵集了一萬多件珍貴的文物,包括精美的商周青銅器、陶俑、金銀器、瓷器等,這些文物均有著十分突出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其中,一件名為「西周宰獸簋」的國寶,其經歷最為曲折,被農民挖出二十多年,一直被當成夜壺看待,最後在專家的鑑定下才道明它的真身,最後出價十萬元才將其買下來,那麼這其中有怎麼樣的故事呢?

老漢淤泥挖出「銅罐」

陝西扶風縣段家鄉大同村的村民劉老漢,大字不識多少,沒上過什麼學,祖上三代都是農民,依靠種地滿足生活所需,因此他對黃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

對農民而言,想要有好的收成,一定要做好灌溉工作,不管是旱是撈,影響都比較大。特別是對於洪澇,最好的方法就是興修水利,這樣洪水來了後才能順利排泄出去,才不會影響莊稼的生長。

1971年春季,一場暴雨讓寶雞峽的水位急速上升,並破壞了原有的河道,且將上游的諸多泥沙帶到了下游。

而隨著天氣晴朗,水位褪去,那些淤泥堆積在主河道里,且在陽光的多日照射下開始堅硬起來,堵塞了原有的乾涸河道,以至於下游取水困難。

寶雞峽的河道是附近村民灌溉農田的主要來源,沒有這條河道,那周邊農田的耕種將成為大問題。

同時,因主河道淤積,一旦雨季到來前,沒有及時將淤泥清理乾淨,那上游傾斜而來的洪水,將淹沒附近的莊稼地和村莊。

為此,大同村的村幹部號召村民集體出工,抓緊時間將淤堵的河道清理乾淨。當時那個年代講究集體勞作,一家出一個勞工,而劉老漢家兒子年齡不算太大,他作為家裡的頂樑柱自然是加入清淤作業中。

劉老漢為人本分老實,干起活來從來不埋怨,且還會熱心幫助別人,一直被村民稱讚不已。

因此,接到任務後,他早早吃飯來到淤泥所在地,並在大隊隊長的任務分配下,來到了指定的地點清理淤泥,爭取三天內全部清空。

劉老漢十分勤快,為了提前完成任務,騰出時間幫助弱體力勞動者,他幹活從來不偷懶,到了中午後,其他村民陸續趕回家裡吃飯,準備午休一下再來挖土。

然而,劉老漢卻不是這麼想的,他認為先幹完活再吃飯也不遲,自己一個糙莊稼人,啥吃飯不吃飯的,困難年間又不是沒挨餓過,一天不吃飯都沒事,更別說一頓飯了。

就這樣,其他人走光了,他一個人在河道里清淤,過了十多分鐘後,劉老漢突然覺得鋤頭傳來「嘭」的一聲,震得他的手臂有些麻。

下意識里,劉老漢認為它應該是石頭,畢竟在挖土時什麼東西都被挖出來過,挖到石頭並不奇怪,可能這個石頭個頭有點大吧。

劉老漢又多用了一些力氣,將鋤頭刨得更深一些,準備一口氣將其翻上來,誰知響聲更大了,且手臂被震得有點疼。

劉老漢又定了眼,一看自家的鋤頭竟然被磕破了一個豁口,這讓劉老漢很是鬱悶,畢竟那個年代鋤頭可是莊稼人的寶貝。

無奈之下,劉老漢只能細心清理,決定將兩邊的泥巴清理掉,這樣石頭就好處理了。然而,刨著刨著,劉老漢發現厚厚的淤泥里竟然閃現一道綠光,這讓他十分好奇,連忙挖下腰,用手快速將附近的泥清理掉。

很快,一個銹跡斑斑的「銅罐」呈現在劉老漢眼前,這個東西上面是圓的,下面是方的,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劉老漢也不懂得它是什麼玩意,而在罐子裡塞滿了不少泥巴,劉老漢連忙找了一根樹枝,將泥巴清理乾淨,又用鋤頭敲了敲罐子,只見其發出了沉悶的聲音。

依照劉老漢的經驗,它應該是一件金屬製品,且看上面的銹跡顏色,它應該是「銅罐」,而從造型上來看,它不像是現代的產物,應該是有些年頭了。這一發現讓劉老漢十分興奮,他知道自己撿到寶貝了。

緊接著,劉老漢又繼續往前挖,在第一個「銅罐」的附近又先後挖出了三件樣式相似的罐子,這些罐子埋在農田裡很久了,一看就是不同尋常的東西,即便劉老漢沒什麼文化也知道它們來歷特別。

被當成「夜壺」26年

然而,在挖到寶貝後,村子裡的人陸續趕往河道,畢竟那個年代農民的思想比較淳樸,一心想著多幹活,沒人會偷懶,因此吃完午飯大家就陸續趕來。

看著遠處有人前來,劉老漢生怕自己挖到寶貝的消息被人知曉,他連忙將這四個「銅罐」又埋到了深一點的泥巴中,並裝作什麼沒發生一樣。

下午清理淤泥時,劉老漢生怕別人挖到寶貝,將前來清理淤泥的人陸續支開,並表示自己幹活速度快,不需要別人幫襯著。儘管對劉老漢的行為大家很好奇,但也沒太驚訝,畢竟他幹活一直比較積極認真,領導對此也十分放心。

到了天快黑後,劉老漢已經餓得不行,他和其他人一同回家,但心裡還是牽掛著挖到的文物,時不時回頭觀看,看看有沒有人路過自己的清理區域,一切平安無事他這才放心。

吃完晚飯後,劉老漢並沒有急著洗漱上床睡覺,這讓他的暴脾氣妻子很是納悶,劉老漢只好告訴妻子,自己挖到了寶貝,一定別虛張聲勢,不然可就麻煩了。

就這樣,劉老漢來到白天清理淤泥的地方,因害怕有村民發現,他連手電筒都不敢攜帶,生怕光亮引起別人的注意。儘管當時的天依舊很寒冷,可劉老漢的心卻顯得十分急躁,滿頭都是大汗,好不容易才找到白天挖出來的「銅罐」。

因罐頭比較沉,劉老漢又只好分了兩趟將其帶回家裡,此時妻子已睡了下去。然而,挖到寶貝的劉老漢卻睡意全無,打了兩盆清水,將這些「銅罐」仔細的清理一遍,上面的銅銹也被洗了出來。

確認它是銅製品後,劉老漢十分高興,他心裡想:就算不是古董,這些銅也能值不少錢呢!劉老漢又繼續欣賞,發現這些銅罐子上面有圖案,且造型十分精美,應該是古代達官貴族的東西。

然而,因動靜太大,已睡著的妻子被吵醒,她見劉老漢大半夜不睡覺,頓時火大了起來,直罵劉老漢「不務正業」。而看到這些銹跡斑斑、發黑髮綠的東西,老伴大喊道:「你大晚上發什麼神經?撿了四個夜壺幹嘛?還將其當成寶貝欣賞,你是腦子魔怔了嗎?趕緊把它們丟了!」

妻子的一頓罵,讓劉老漢瞬間清醒了過來。但妻子又不停地罵道:「這些東西太晦氣了,會給家裡招來霉運,孩子要是有什麼霉運,我非饒不了你。」

面對妻子的責備,劉老漢自然是不敢還嘴的,不然這事情一鬧大,全村的人都知道他挖出了寶貝。在那個「破四舊」的年代,弄不好劉老漢或成為被批鬥的對象。

就這樣,他只能假裝丟了出去,凌晨起夜時,劉老漢還惦記著挖出來的四個寶貝,他有一種直覺,這些罐頭應該不是普通玩意,決定將其藏在家裡的破牆洞裡,這樣妻子就看不到了。

後來,劉老漢家的生活繼續平靜下來,時間長了也漸漸忘記了當初挖出來的銅罐子。然而,劉老漢有2個兒子1個女兒,3個孩子個個都很調皮搗蛋,每天滿村子跑,到了家裡也四處折騰。

一天下午,不知是誰先看到了這些罐子,將其拿了出來,並將其搬到外面玩耍,還將其拿到小溝渠里灌水、和稀泥什麼的。

一次,兩個兒子在河裡抓到了魚兒,又將這些「銅罐」當成了容器,加水燒熱,並放上一些魚在其中,準備燒開了吃。誰知,劉老漢妻子見狀,立馬大怒起來,說:「你們這幾個熊孩子,簡直是無法無天了,這些東西是什麼知道嗎?它是夜壺,撒尿用的,你在這裡煮魚,能吃嗎?」

孩子們聽了後,連忙將魚和魚湯倒掉。劉老漢妻子要將其丟掉,但孩子玩心比較重,當場不願意,孩子大了她也沒辦法,只好讓孩子繼續擺弄。

這之後,兩個兒子得知它們是夜壺後,果然將它們當成夜壺,整天在裡面撒尿。

不過沒多久,村裡人都知道劉老漢家裡挖到了銅壺,對他挖到銅壺卻私自藏起來的行為表示了不滿,但又見這些銅罐子只是夜壺,沒什麼用,也就沒有再追究其行為,也沒人要求將其上交。

當時村民們的文化水平不太高,也沒人想起來它是價值連城的文物,更何況民間知識閉塞,也不知道挖出來的東西要上交,因此這些「夜壺」一直被放在家裡。

等劉老漢的兒子結婚後,小孫子又將其當成了夜壺,劉老漢笑稱:「這夜壺質量好,幾代人也用不壞它,多虧那時候沒將它丟掉。」

竟然是「國寶」

就這樣,時間過去了二十六年,這些夜壺一直沒被破損。然而,到了90年代,隨著媒介音頻的普及,收音機、電視也在農村中普及開來,劉老漢的子女眼界也慢慢開闊了起來,可能這些罐子真的是價值連城的寶貝。

大兒子又詢問一些有文化的人,知道那些上了年代的古董能夠賣出大錢,而自家的銅壺怎麼看都不是簡單的東西,上面的圖案十分精美,因常年的擺弄,部分銹跡也被清理出去,這讓大兒子愈發認識它的來歷不凡。

就這樣,1997年5月的一天,劉老漢的大兒子,在妻子的支持下,將其中一個夜壺清洗乾淨,散去異味,曬乾後將其拿到縣裡的博物館進行鑑定。

大兒子將夜壺裝在一個紅布里,外面又用上一個盒子包裝,就這樣一路風塵僕僕地來到縣博物館。儘管他一副農民打扮,不過門衛見他手裡拿著一個包裝起來的東西,知道這村民拿得東西不一般,當即讓他進去,並為他指引了博物館的專家。

劉家大兒子表示:「這東西在家裡待了二十六年之久,但不確定它是不是寶貝,家裡人一直將其當成夜壺。」

不過扶溝縣的專家經驗不是太多,對青銅器的知識掌握不夠,因此也不能確定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更不了解它是不是真品。不過從器壁來看,這個「夜壺」身份似乎不簡單,應該是一件寶貝。

為了弄清楚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扶溝博物館的專家表示東西先放在這裡,等待資深專家二次確定後再決定。不過劉家大兒子不願意將文物放在博物館裡,堅決要帶回家,但留下了聯繫方式,讓其到時候打電話,他再過來。

就這樣,三四天後,博物館方面請來了著名的考古學者羅西章,希望他能揭開這個青銅器的真面目。而劉家大兒子接到了通知後,再次來到縣博物館,他隱隱覺得自己手裡的東西價值很高,因此信心滿滿。

剛見面後,羅西章先生就接過這個青銅器,對其進行仔細研究。光是從青銅器的器壁來看,他確定這必然是商周時期的東西。不過最讓羅西章所關心的是,這個青銅器有沒有銘文,畢竟一件青銅器價值如何、年份等,主要是看銘文,有銘文的均為國之重寶。

將這個「夜壺」蓋子打開了後,一股尿騷味湧出,讓羅西章不由得捂住了鼻子。不過作為一個考古學家,他自然不會嫌棄這個東西曾被當做夜壺。隨即將手伸進去,並摸了摸內壁,這才發現裡面有銘文。

隨後,羅西章拿著隨身攜帶的放大鏡和手電筒,對這些銘文進行了觀察,這才發現內壁有十二行銘文,其字數為一百二十九個字,對其簡單的判斷後,確定其應該是西周的產物,名字為「宰獸簋」。

簋是商周時期的炊器和盛食器,也是貴族祭祀、宴會等大型禮制活動時的禮器之一,有「別上下,明貴賤」的說法。從史書上看,西周王上用的是「九鼎八簋」,而諸侯王等級次一些,用的是「七鼎六簋」,而至於卿大夫用的是「五鼎四簋」,士一族所用的是「一鼎二簋」。

經過測量,這個宰獸簋的高度為36.2厘米,口徑為24.8厘米,方座周長為24.8厘米,其重量為26.9斤。

經過專家的講解後,劉家大兒子才知這個東西是價值頗高的文物,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也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沒想,如此珍寶卻被劉老漢一家當成了「夜壺」,其妻子更是將其當成了晦氣的東西。

想到這裡,劉家大兒子慶幸不已,幸虧幼年時期將其當成玩具擺弄,又將其當成了夜壺,這才讓文物得以保存下來,不得不說也算是萬幸了。

10萬元買下三件「國寶」

因這個青銅器價值非常之高,在羅西章專家的建議下,博物館方面決定將其收購。至於價格方面,劉家大兒子此前聽人家說,一個文物能賣出幾十萬元,價格可不便宜,因此他要價一萬元。

不過博物館方面卻認為價格太高了,在兩人的多番還價下,價格還到了兩千元。

那個年代一個月工資六七百元,這2000元抵得上三個月工資了,因此劉家大兒子對此十分開心,不過一想到別人家的文物能賣出幾十萬,自己卻只得了兩千元,還是不太滿足。

只不過根據商周時期「五鼎四簋」的慣例,也就是青銅鼎只要一出土,通常都是五件為一組;而青銅簋通常四件一組。因此,羅西章認為,可能劉家還藏有其他三件青銅簋。

隨後,專家又問道:「你們家還有其他相類似的古董嗎?如果有的話,博物館依舊給兩千元一件。」

此時劉家大兒子見專家期待的目光,又想起專家剛見寶貝時激動的心情,認為這些文物價值還會更高,如果直接賣到市場上會更貴。

因此,劉家大兒子內心比較糾結,他不知道該不該說實話,隨口應付道:「沒有了,這東西是父親從廢品站里撿到的,當時父親看這個東西比較結實,心想拿回家當夜壺應該不錯,經廢品站老闆同意,以一元的價格買了回來。」

然而,羅西章不僅有著十分豐富的考古經驗,同時也有識人之術,他從劉家大兒子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此人應該是說謊了。

羅西章點點頭,說:「既然是你父親發現的,我們博物館有個規定,要請發現人親口講述文物的來源,並去發現地進行調查,去問問那個廢品站老闆 ,這東西到底從哪裡來。」

聽聞專家這麼說,劉家大兒子直接傻眼了,畢竟他所編造的「廢品站老闆」是無中生有的人物,一旦專家真的去自己家裡調查,那可就露餡了。為此,他連忙推辭,表示不需要了解,父親年紀大了不方便被打擾。

不過博物館方面表示要例行公事,畢竟兩千元不能白給,劉家大兒子只好答應下來,並留下了一個地址,拿著2000元回家了。

到了家裡後,劉家大兒子將所發生的事情說了出來,劉老漢高興不已,慶幸自己當時沒聽媳婦的話,將其丟掉,沒想多年後的今天還能得一筆大錢。而老伴聽聞後也感覺十分萬幸,責怪自己當年是「婦人之仁」。

而至於專家要上門一事,劉老漢說道:「怕什麼,這麼多年都過來了,瞞反正是瞞不掉,畢竟村子裡誰不知自家有四件尿壺啊。」

就這樣,3天後,博物館專家在村幹部的帶領下,找到了劉老漢家裡。而在村幹部的告知下,羅西章已知道劉老漢家還有三件宰獸簋。

因此見面了後,專家直接開門見山,希望他們能夠將這三件「國寶」上交。此時劉老漢很是糾結,畢竟這些「夜壺」陪伴自家多年,大家對其也有了感情,一時間都捐出去接受不了,因此劉老漢提出了拒絕。

專家對其進行了各種思想教育,並告知國家的文物政策,不管是撿到的還是挖出來的都歸國有,任何人都不能私自收藏。劉老漢聽了後,還是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是好。

在一旁的村幹部批評道:「宰獸簋乃國寶,你當年將其私自挖出來時就是違法的,如今不計較你過去的行為,但如果你還要私藏,那是觸犯法律,主動上交國家還會獎勵,你自己選擇吧!」

聽了村幹部這麼一說,劉老漢一家人嚇得傻眼了,沒想事情這麼嚴重,如果不交可能會坐牢。隨後,一家人進行了商量,劉老漢表示上交可以,但需要補償自己十萬元,畢竟這麼多年來文物都沒受破壞,自己保護有功。

三件文物十萬元,其實並不算貴,畢竟這些青銅器,隨便一個文物,那些販子都會給上十萬元一個。不過如果真的按法律規定來看,挖到的文物必須上交,根本不會給劉老漢那麼多條件。

但當時博物館一年經費也才一兩萬,沒辦法拿出這麼多錢。因雙方協商未果,此次文物收購沒有達成一致條件,博物館也沒有強行將這三件文物收走。

1999年時,博物館專家聽聞有文物販子收購這三件國寶,再次來到了劉老漢家裡,阻止這場交易。專家還當即聯繫了領導,得到領導的同意後,決定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三年分付給劉家十萬元。

就這樣,1999年初,劉家將三件青銅簋上交博物館,並獲得了十萬元補貼。後來,四件青銅簋收藏到了周原博物館,並成為了鎮館之寶。

在這些青銅器中,尤其以第一件最為珍貴,一百二十九個字的銘文中,記載了周夷王宰殺牛羊冊封大臣的歷史事件,彌補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空白。

這些銘文字跡工整,文字清晰,屬於上乘之作,被評為一級國寶。從當今社會來看,必然是價值過億的文物。如果不是劉家大兒子主動提出鑑定,恐怕還會被當成「夜壺」對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ee3d2a62889ec9c7045d24f5f54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