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上綜藝,是飛升還是「打回原形」?

2022-10-18     purple水晶

原標題:網紅上綜藝,是飛升還是「打回原形」?

本賽季《脫口秀大會》的領隊幾乎每期都是輿論場的焦點,新一期也不例外。

第七期的「新面孔」是B站的百大p主「老師,你好,你叫什麼」。 何先生的經歷相當優秀。 他擁有千萬粉絲,視頻影響力直接點燃a股,他曾採訪過蘋果執行長庫克。 為了節目,他專門去練習後空翻,在開場脫口秀的最後翻出炒作的氣氛,拿著他的後空翻熱播出場。

但是觀眾好像沒買那麼多錢。 何先生登場時,騰訊視頻的一半彈幕都在問:「他是誰?」 官博下也有不少「如果不能拜託的話請不要拜託」的評論。 —— (最早引起爭議的周迅那英還是天后班,要說之後還坐在笑台上的何先生,難免會給觀眾帶來落差。

網絡人氣越來越成為綜藝嘉賓常見的面孔。 李雪琴和辛目洋子在綜藝領域二度走紅,成為網紅進軍娛樂圈的正面案例。

觀眾對網絡人氣的「階層」認識,可能就在演藝圈蔑視「出身」的鏈條的底部。 即使是娛樂性最強的綜藝節目也不例外。

但無論是否合適,綜藝節目中的網紅面孔越來越多,也證明了網紅需要綜藝,綜藝也在呼喚網紅,是一場感人的「雙向博弈」。

明星網紅化、網紅明星化綜藝和影視劇中的網紅確實越來越多。

《二十不惑2》里姜小果新男友齊贊,扮演者嘀嘀第一代網紅費啟鳴;《獨行月球》在馬藍星身邊向她彙報工作的副官是搞笑短視頻網紅出身的辛目洋子(現原名李嘉琦); 最近播出的《熾道》,鉛隊隊長扮演者是嘀嘀打車的網紅西蘭花; 劉詩詩新劇《一念關山》的男主唱是YY直播人氣摩登兄弟主唱劉宇寧。

何先生出現在《脫口秀大會》並不是第一個例子。 兩個賽季前李雪琴在《宇宙盡頭是鐵嶺》中取得成功,成為了那屆的「最強新人」。

進入娛樂圈後,李雪琴的日程排得很滿,綜藝市場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類型從生活社會、愛情觀察到喜劇競技,不僅成為《你好,星期六》的常駐MC,下台後,《毛雪汪》有一個小客廳,春夏秋冬四季中每周逗狗、做飯、做客

很多網紅在出演節目和電影之前,都享有「明星」般的關注度。 李佳琦的個人站一直更新到去年9月的照片頻率,易夢玲的微博評論的評價數也比很多明星藝人高。 在《嗶哩嗶哩向前沖》的個人cut上,謝安、啊粽、「退款哥」等網絡人氣博主的播放量遠遠高於參與節目的男團女團成員。

自從明星逃稅、高價片酬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後,公眾對娛樂圈的關注度一路飆升,推出廣告機器的藝人越來越不受歡迎,只能努力做到生動樸素,讓當下的明星們為角色經營發愁

毒眸( ID:DomoreDumou )在過去的報道中表示,新一代小花非常注重經營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 鞠婧禕的化妝範本是美妝網紅的時尚風向標,楊超則成了寫真範本。 林允在小紅書( RED )分享醫美體驗,歐陽娜娜以vlog為標籤,參加活動的妝出環,邀請理髮師錄製一期化妝視頻。

男藝人也沒有放棄追趕網絡的流行。《蒼蘭訣》晉升流量王鶴棣會使用奇怪的濾鏡,也會根據網友的要求拍《籃球的轉換》。 「光劍變裝挑戰」火爆之時,羅雲熙、李承鐸等男明星也拿著TAG發布視頻。

短視頻浪潮席捲網際網路,大部分營銷內容都要考慮短視頻受眾的審美和習慣。 熟悉這條路、身處舒適地帶的網紅,與雲端明星的邂逅,兩者之間的界限,自然也越來越模糊。

在網紅上綜藝,然後呢? 並不是所有的網絡人氣都出現在綜藝節目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掌聲。

有一種說法是,電視鏡頭是網紅的「妖鏡」。 第一代網紅們,人人網曬網,尋找角度好、可後期處理的鏡頭,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觀眾逐漸了解了美顏濾鏡和PS的「強大」,電視鏡頭成為了網紅人臉檢測的唯一標準。

豆瓣女神南笙、武大校花黃連上綜藝節目時,最大的輿論呼聲是她們的「說謊」「見光死」。 鬥魚一姐馮提摩爬了《快樂大本營》,最惡毒的是她的身材太矮,尤其是和當時站在她旁邊的同一個嘉賓迪麗熱巴相比,存在感直線下降。

專業性強的節目,網絡紅人的身份也容易被大眾鄙視。 馮提莫、隔壁老樊出現在《蒙面唱將猜猜猜》 《歌手》等語音簡訊中時,輿論場有很大的質疑聲。

什麼樣的網紅適合綜藝? 這本身既與網絡紅人類型有關,也與綜藝類型有關。

雖然觀眾對網絡人氣的刻板印象短期內難以改變,但如果「網絡人氣」的標籤不顯眼,有可能繞過輿論的質疑。 羅翔也上過《吐槽大會》,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可能不是「B站百大p主」,而是法學教授和「知識分子」。

最佳匹配的秘訣是「學術行業有專家」。 節目本身展示的內容屬性和網紅的職業屬性匹配的話,容易被評價。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脫口秀大會5》中被辱罵擊中的拉洪山。 她在B站的視頻內容以生活類視頻為主,參加B站代際社交真人秀《屋檐之夏》就相當自由了。

如果網紅努力迎合節目的調性,輿論的反對聲音也會減弱。 101選秀更注重群像刻畫,在林小宅、韓佩泉、艾克利、張欣堯等節目中的網紅,呈現出練兵刻苦的姿態,最終的舞台表現也幾乎不會拖練習生出身選手的後腿。

太有實力了,可能是網紅進入綜藝的最好的票。 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3》展現了文本創作能力和幽默感,張星特在參加《創造營2021》之前也是網絡人氣歌手,但通過節目覆蓋《永不失聯的愛》獲得了人氣,決賽前20名

如果專業知識還不夠的話,就像高哥參加了《中國新說唱》一樣,可以作為節目中的調劑讓觀眾發笑。 就像拉馬克洛桑淘汰鹿晉級一樣,容易引起網友的大規模譴責。

但總的來說,網絡綜藝效果好不好,只有在他們邁出嘗試的第一步之後才能知道。 上節目進可以是改變職業生涯的轉折點,退一步講,也有碰壁之後可以回歸的舒適圈——對於職業就是獲取流量的網絡紅人來說,上節目總歸是個划算的選項。

「好風」吹向網紅2019年,國內頭部時尚雜誌《嘉人》推出過一期「別開生面」的封面,拍攝的主角不是大咖明星,而是坐擁百萬粉絲的主播網紅。

讓他們登上雜誌封面的背後推手,則是短視頻直播平台「火山小視頻」。平台送網紅上雜誌封面,與輸送網紅走向綜藝的邏輯相似——扶持主播走出自己原有的圈層。

而網紅的職業特性,決定了他們在呼喚更高的知名度,而上綜藝,是他們突破原有的圈層,收穫來自更大眾層面的關注的最佳路徑。高速換代的網際網路,很難讓任何一個網紅保持長久穩定的職業壽命,星光熠熠、鮮花著錦的娛樂圈是值得「賭一賭」的平台。

《青春有你2》的初舞台環節,林小宅就曾對著鏡頭闡述「重新開始」的理由:「網紅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不會再關注我、不會再看我、不會再喜歡我,所以我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技能。」

而當時的娛樂圈處在流量時代的尾聲,如日中天的綜藝市場推出了國民台綜和超級網綜。這也導致了網紅與綜藝舞台之間的權力關係是不對等的:「出現在綜藝里」本身就是對網紅人氣的一種認可,但綜藝中的網紅則沒有什麼必要存在,更容易受到關注、拉來收視的是當紅流量。

然而,這種不對等的關係正在最近幾年悄然逆轉:網紅不再將在綜藝中出鏡視為榮譽和上升的必備路徑,曾經高高在上的綜藝,也在「放下身段」遞出邀請函。畢竟,降本增效已經成為趨勢,即使藝人的薪酬受到幾次限薪令的影響有所降低,也普遍高出網紅的出場費用。

另一方面,出身草根的網紅們,會更少受到娛樂圈潛在條文的規訓,更容易在節目中呈現出鮮活的一面,從而給節目本身的劇情走向帶來亮點。去年《創造營2021》里,網紅出身的韓佩泉帶著幾個白眼的reaction鏡頭走紅,為這檔選秀增加了不少戲劇化成分。

短視頻的走紅和圈層化的愈演愈烈,讓綜藝節目在娛樂內容市場的統治力有所下滑,反而需要某些特定圈層內的網紅登上節目,打破圈層之間的壁壘,吸引更多流量。《吐槽大會》來自多個領域的嘉賓,已經反覆證明了「破圈」的必要性。同時,綜藝本身的圈層化屬性加強,圈層領域的網紅也更容易作為專業人士進入節目,去年優酷的綜藝《這!就是潮流》,就邀請了頭部電商主播李佳琦。

網紅的種類本身也得到拓寬。除了依靠顏值的秀場主播和短視頻達人,走上綜藝的網紅們也出現了硬核的知識類博主,而這類網紅很少受到隨年齡增長顏值下滑等因素的影響,職業壽命也被延長,「奔赴娛樂圈」不再是唯一路徑。

這次登上《脫口秀大會》的何同學,除了UP主的身份以外還是創業公司的老闆,他也在《娛理》的採訪中直言:「反正我感覺我沒有很努力地想闖蕩娛樂圈,今年我應該也不會再參加新的綜藝了。」

觀眾對於網紅上綜藝的看法,可能在短期內不會發生什麼改變。但你關注的網紅們,一定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綜藝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ee00d1a916d25644d46338e5136e7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