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研究證實:孩子越罵越笨是真的!部分家長的教育「有毒」

2022-09-01     糖果媽媽

原標題:腦科學研究證實:孩子越罵越笨是真的!部分家長的教育「有毒」

教授Martin A. Teicher曾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進行研究,他發現,長期被父母語言攻擊的孩子,成年之後大腦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達14%,難以達到正常的語言和智力水平。

小學前孩子許多習慣還沒養成,可能是他們家長被罵最頻繁的階段了。

家長希望用自己嚴厲和批評,換來孩子可以變優秀,甚至想把孩子「罵」清醒,卻發現家長越是著急,孩子越是不爭氣。

孩子經常被罵,家長吐槽他「不長記性」

糖媽送孩子上學,等校車時總是能聽到有家長在大聲吼孩子,說的話也有些難聽。

「一天就你最磨蹭,別人都出門了你還沒吃完飯,丟不丟人」。

「你是傻嗎,衣服也能穿反,上小學了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沒出息」

還有更難聽的話糖媽就不敘述了,我每次在旁邊聽著都覺得特別有壓力,但觀察被罵的孩子反淡定。

曾有位家長和我吐槽她的兒子,小男孩天天挨罵都不長記性,有好幾次沒忍住動手打了孩子又後悔,感覺孩子越大越不好管。

如今多數家長都不會打孩子,但教育方式仍然存在一個很明顯的誤區——對孩子大吼、罵孩子。

孩子的大腦在不斷發育,家長教育不當對孩子大腦來說是

有毒」的,大多數孩子被罵後並非「不長記性」,而是越罵越笨。

孩子「越罵越笨」是真的!家長別不相信

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楊元魁博士,通過長期的腦科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方式,對兒童青少年的情緒發展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證實:不當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大腦「有毒」,孩子確實可能 存在「越罵越笨」的情況。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容易發怒和激動,突然一下子聲音提高几度喊出來。家長認為這樣能更好地提醒到孩子,實際上對孩子構成了「恐懼刺激」。

刺激並不能讓孩子迅速做出反應執行命令,前額葉受到刺激的反應,反而會讓孩子表現出3種很「笨」的行為。

第一種是戰鬥行為

孩子被罵、被吼時,發脾氣哭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家長往往會感覺孩子很,用更暴力的方式去打罵。

第二種是逃避行為

孩子自知沒有家長厲害,索性選擇逃避,選擇性地使家長難聽話「消音」,不想聽的可能性大於聽不到。

第三種情況是被「嚇傻了」

當家長突然提高音量吼孩子,或者對著孩子劈頭蓋臉地罵,孩子受到刺激後很可能大腦一片空白。此時家長在說什麼,他可能就真的聽不到了。

這些情況家長經歷時會覺得很氣,但歸根結底,這些都是孩子在受到刺激後的應激反應,也是他的自我保護方式。

怎樣避免孩子越罵越笨?注意以下幾個方式

前額葉是孩子的理智腦,影響著計劃、判斷和決策能力。

當孩子受到「恐懼刺激」時,額葉的自我保護機制,會導致它處於短暫的「死機」狀態。

偶爾一兩次對孩子沒什麼影響,如果孩子的大腦額葉長期處於受「恐懼刺激」的狀態,一系列能力必然會受到影響,導致他們越來越笨。

避免孩子越來越笨,家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注意以下幾件事,才能跟孩子有效溝通。

1)給孩子發出的「指令」簡單明確

家長常見的指令方式存在模糊、一次發多個指令的情況,有時孩子不是不聽,而是聽不懂或者不知道怎麼去做。

例如:乖一點、小聲一點,孩子掌握不好小聲的度;「把玩具收好後去洗手,然後準備吃晚餐。孩子對這類指令混淆、做起來力不從心,索性就放棄了。

發出指令時不帶著多餘批評的話,把一連串的指令拆開來一個一個告訴孩子,才更高效,孩子與我們的配合度更好。

2)合理安排時間,等待孩子「當前任務」結束

孩子並非不聽話,而是他們在做一件事時更容易專注在其中,不做完不願意被打斷。

小糖果喜歡畫畫,每次不畫完她是不會吃飯。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慢慢規劃合理的時間,若沒有緊急的事情,不妨等待孩子做完當前的「任務」,再去讓他做下一件事。

別對孩子進行「有毒」的教育,現在開始就不晚

曾有人對216名小學生進行過採訪,對學習感興趣的孩子占到76.8%。

可見,不愛學習的孩子占比並不是很小,但這不意味著他以後都沒出息。

家長的焦慮、暴躁,往往來自於比較和心急。不想讓孩子一開始就被比下去,希望孩子快點成長進步。

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家長的要求往往是從大人角度考慮,成年人認為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可能是非常困難的

家長對孩子的所有評價都容易觸發「標籤效應」,越是罵孩子膽小、笨孩子就越向著這個標籤靠近。

再加上大腦額葉的雙重作用,就會出現越罵越笨的現象,而孩子並不是家長看到的那麼差。

緊抓孩子的不足時,也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自身為參照成長和進步才更紮實。

糖果媽媽心裡話:

如果你之前也總是罵孩子、對著吼叫,現在做出改變還來得及。

除了注意避開以上對孩子大腦「有毒」的教育,生活上保證孩子飲食規律、營養均衡,保證良好的睡眠,都有利於大腦發育,避免孩子越來越笨。

【今日話題】大家身邊有經常罵孩子的家長嗎?孩子是怎樣的反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eb8599f448d9b78693036445fbf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