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倒下了

2023-07-02     十點電影

原標題:張雪峰,倒下了

轉載來源:十點讀書會(sdclass

最近高考成績出爐,家裡人都在討論表妹填報志願的事情。

有人勸學師範,有人勸學醫,而表妹自己想學新聞,和我一樣。

填志願就像是一場豪賭,人生命運也許就此轉折。其實我選專業的時候只是填了自己喜歡的,並沒有太多考慮。

有時候經常會想,如果當初有懂行的長輩給我一些意見,我會不會做出更好的選擇。

就在現在這個填報志願的關鍵節點,有位專門幫人選專業、報學校的名嘴老師張雪峰,卻倒下了。

前兩天張雪峰發微博,一改往日熱心解惑的狀態,而是稱自己因過度勞累,被醫院強制住院了,評論區也關閉了。

照片上,人躺在病床上,手腕上扎著針眼,面色萎靡。

他這一病倒,可急壞了很多考生和家長。大家祈禱他保重身體,希望他早日康復歸來,為家長和考生指點迷津。

在這個時候生病,太慘了,也太巧了。

因為就在病倒的前段時間,他剛剛與幾位高校教授專家進行了一場關於新聞學是不是天坑專業的「論戰」。

有人說,張雪峰是口出狂言,得罪了專家教授,被群起而攻之了。

也有人說,張雪峰稱病住院不過是一種蟄伏,因為他「說了不該說的話、賺了不該賺的錢」。

這也難怪他提前預警說:「我離被人搞不遠了。」

「害人不淺,誤人子弟!」

事件的起因,還是填報志願的事情。

張雪峰經常做直播與家長連線,回答家長和孩子關於高考、考研的專業院校選擇的求助。

直播期間,一位家長告訴張雪峰,說他的孩子高考590分,想填報新聞專業,張雪峰就很氣憤地說:「理科590報新聞?!你會後悔到崩潰的!」

隨後,他又更加斬釘截鐵地補充了一句:「如果我是家長,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把他打暈,然後給他報個別的!!」

為什麼呢?

後來張雪峰在採訪中說:「不得不承認,學新聞傳播的學生中有80%是沒有從事本行業的。新聞傳播在曾經是很好的專業,因為那個時候媒體興盛,電台、報紙、電視台還有網站的編輯記者,現在呢?每個人都是自媒體。」

言外之意是,辛苦4年學了一個專業,結果要麼不從事這行,要麼不用學就能做,實在沒必要學。

張雪峰對新聞專業的質疑,引起了專家教授的不滿。廈大教授批他「不可輕信」。法大教授說他是自大心理。

重慶大學的張小強教授,言辭激烈地發表了一篇長文,反駁張雪峰的觀點。在張教授看來,新聞專業並非不是張雪峰說的那樣一無是處。

「千萬別被張雪峰這樣的網紅忽悠,他害人不淺、誤導公眾!」

「新聞專業能文能武、就業面非常廣。」

「可以創業、去網際網路大廠、還可以考公、進國企。」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教授又列舉了自己學生的真實案例。

他帶的學生很多考了公務員,還有一些去了知名大廠,剩下的也讀博、入高校或者成為選調生,還有兩個人去了主流媒體。

張教授不愧是教新聞的,措辭有理有據,但是深扒背景,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教新聞的張小強教授,本科和研究生學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讀了法學的博士和工商管理方向的博士後。

而靠自媒體吃飯的網紅老師張雪峰,本科學的是「給排水專業」,是土木類的一個專門研究排水科學和工程專業的學科,用通俗的話翻譯就是「下水道」專業。

可見,如果只看專業,這兩位張老師都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他們兩個人論戰的核心問題,不是學什麼的問題,而是誰學?

一位是留學歸來的教授,一位是從村裡考出來的大學生,出身已經決定了他們立場的巨大差別。

而這,也是張雪峰老師能火遍全網的原因——他是替窮人說話的人。

「天坑專業,寒門快逃」

做了15年考研輔導的張雪峰老師,以說話風格簡單粗暴、風趣幽默紅遍網絡,被譽為「德雲社編外人員」。

「你英語考90多,我在北京動物園給你買個攤位,你可以收門票了。」

「你政治不會寫,可以隨便亂寫啊;英語不會寫,可以抄閱讀理解啊;數學不會寫,就只能寫個解了。」

有的時候,視頻里的張雪峰聲嘶力竭地吐槽,下面的學生笑聲此起彼伏。

可是視頻上傳到網絡,評論區里的看視頻的人,卻笑不出來。

只有過來人才知道,看起來言辭誇張的張雪峰,是真的看透了世態炎涼,把那些殘忍的真相笑著說了出來。

有人問上師範學校怎麼樣?

張雪峰說,千萬別去師範,教師這個行業已經嚴重飽和了,因為別的專業院校是每個省有1-3個,但是師範院校每個城市都有一個。

有人問民辦三本和專科怎麼選?

張雪峰說,看家庭條件,不寬裕就上專科,有錢上民辦本科。

有家長想讓孩子學醫。

張雪峰直言不諱:你們要做好養孩子到30歲的準備。臨床太看重學歷,要進大醫院,不讀到碩博怎麼敢想。前期投入太大太久,家裡條件一般,指望孩子早點工作掙錢的話,趁早別走這條路了。

每一個回答背後,都直戳現實的另一面——寒門學子根本沒有試錯成本,到處都是坑。

學生化環材?

畢業後短期內收入有限,考公崗位很少,就業範圍非常窄。

學英語?

沒必要,英語是工具、技能,你可以學任何專業並掌握英語,何必把路走窄了。

還有一位學生和張雪峰連麥,一開口就連綿不絕的表達著他對哲學如何憧憬。

然而張雪峰平靜地反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如果你學了哲學,將來吃不飽飯怎麼辦?」

剛才眼裡還放光的學生頓時愣住了,憋出一句回答:「我覺得不會的。」

然而現實中學哲學的985博士陳先生,連踩兩個坑。學了哲學,做了新聞。

38歲的他面前有一個簡單的選擇:是選擇餓肚子還是送外賣。

最後他選擇了送外賣,因為人不能餓肚子。

魯迅曾在《娜拉出走以後》中寫到: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裡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

畢業的時候,誰不夢想自己帶著滿腹的文墨大展宏圖;可畢業的時候才發現,不如脫下孔乙己的長衫去做體力活。

當初千軍萬馬跨過高考的獨木橋,三四年後發現,又是千軍萬馬競爭就業崗位。

普通人能走的路,從來都不輕鬆。

小鎮做題家, 需要打破幻想

和那些天坑專業不同的是,張雪峰也會推薦一些專業。

坑還是有,苦還是要吃,只不過不白吃。

有一回,家長連麥張雪峰說他家孩子模擬考回回穩上600,全家思前想後覺著學口腔,能對得起這份好成績。

可孩子看了沒幾天便心生微詞,每天捅咕嘴巴又累又髒。

張雪峰一開始聽到600分,眼神都亮了,但一聽說孩子覺得口腔累,臉立馬拉下來說:「你要想掙錢,沒有不髒不累的。」

錢難賺屎難吃,沒有一份職業不辛苦。

我們再三考慮,權衡利弊,考慮是性價比,而不是走捷徑。

其實張雪峰的諮詢費用不便宜,最高的諮詢課程曾經高達上萬,每年光講座就能掙幾百萬,還有自己的公司和專門的軟體。

之所以開直播間做免費諮詢,就是為了幫助那些花不起錢的窮人家庭,那些對專業學校兩眼一摸黑的低知家庭,和那些沒什麼見識、沒有資源、也沒有信息的普通家庭……

張雪峰給他們推薦專業的時候,要麼是有前景的,能賺錢的,要麼是好就業的,穩定的。

讀書,考個好大學,讀個好就業的專業,仍然是大多數窮人唯一和最後的出路。

很多人批評張雪峰製造和販賣焦慮,可是他自己卻覺得:焦慮本來就存在,他只是赤裸裸地把它們呈現在學子面前。

因為他自己就來自於底層,靠著努力學習一步一步艱難爬上現在的位置,世態炎涼他看得太多了。

張雪峰一直以來的建議都是,家裡條件好,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家裡條件不算好,先考慮吃飯問題。

這些話有時聽著很殘酷很功利,但是仔細想想,確實能為普通家庭的孩子,繞開一些可見的彎路。

張雪峰功德無量,令人尊重。

但是還是要記得,他不是神,也不是全能。他提供的幫助,也只是建議,僅供參考。

最後做決定的人還是學生自己。要走自己人生道路的人,也是學生自己。

人生百年, 有無數機會

幾年前,有一位二本院校的老師黃燈,寫了一本書叫《我的二本學生》,引起了一陣對於中國最多數普通青年命運的討論。

黃燈老師的幾千位學生,大多出身平凡。要麼來自不知名的鄉村,要麼從毫不起眼的城鎮走出,身後有一個打工的母親,或者一個下崗的父親,以及一排排尚未成年的兄弟姐妹。

在這本書里,黃燈老師說:

「在不少生命故事的展開中,我不得不承認逐漸分化的趨勢與命運,已經鐵一般地砸中了一個群體,但正是個體豐富的突圍,讓我意識到教育的功能正是為了反抗這種鐵定,並打開、提供新的命運方式。」

書里有一個出生在汕頭有錢人家的女孩,很快就適應了集體生活,性格溫和,和同學相處也很融洽。

父母卻擔心女兒的宿舍沒有空調,條件太差,想給孩子在校外租房子住。

另一位出生在農村的女孩,眼神里充滿不確定的害怕,躲閃這老師的目光,在班上默默無聞,唯恐被別人注意,也不願意和老師溝通。

黃燈老師還記得:「她的父母從裝束一看就是農民,爸爸帶著女兒辦各種手續,媽媽怯生生地躲在樹蔭下守著化纖袋包裹的行李。」

畢業後,兩位出生不同的女孩也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汕頭女孩,拿到文憑這張社會的入場券,按照父母的安排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找到了好工作。

而那個沉默的女孩,消失在人海茫茫,黃燈老師還是從其他同學的口中才打聽到:「她做過文員、銷售,賣過保險、做過微商,輾轉換了好幾份工作,也換了好幾個城市,沒有成家,生活也無安穩可言。

黃燈老師教授的專業,是文學學位,專業方向是漢語言文學。但是她的學生,很少有從事這個職業的人,甚至漢語言文學根本就沒有對應的職業名稱。

但是在張雪峰的口中,這是文科最好的出路之一,就業範圍廣,利用好應屆生身份,很容易考公上岸。

「畢業了,找一個好工作。」

是學生寒窗苦讀十幾年的目標,可是究竟什麼樣的工作才算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定義。

張雪峰勸普通人沒必要學習的英語專業,是董宇輝學習的專業,就連他自己都不會想到,後來他做了老師,做了電商主播,連年薪2億的工作都有底氣拒絕。

儘自己最大努力,考上理想的院校和專業,並不能一勞永逸。因為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

真正能讓普通人逆天改命的,不是一次的專業選擇,而是連續不斷地努力。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人在18歲那年,潦草做的一個決定,不可能多英明,也不需要多英明。

就算我們選擇了最現實最合理的路徑,也有可能遇到不可抗拒的力量,改變我們的方向。

就算我們選擇了最理想最喜歡的行業,也有可能被日復一日的瑣碎練習,冷卻了熱愛。

既然無論怎麼選擇,都不是完美的選擇,不如多傾聽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然後不再後悔。

還是那句話,你只管好好努力,命運自有安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e4fd80437a3b831f8bc458f364ba9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