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張 琳
編輯 | 曹 楊
在國內咖啡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時,瑞幸咖啡卻頗為意外地交出了一份「還不錯」的答卷。
近日,瑞幸披露了最新的業績報告,收入規模首次突破百億元。數據顯示,2022財年,瑞幸總凈收入132.93億元(人民幣,以下未標註則同),同比增長66.9%,首次突破百億。在美國會計準則(GAAP)下,營業利潤為11.56億元,營業利潤率8.7%,首次扭虧為盈,2021年為虧損5.39億元。
但百億收入背後,扭虧為盈的瑞幸並非高枕無憂。
「瑞幸的新品,真的很讓人『下頭』。之前嘗試過很多次新品,但至今為止我覺得好喝的只有生椰拿鐵。」談起瑞幸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情人節推出的新品,90後女生肖月頗為吐槽。
在社交平台上,和肖月一樣,對新品「帶刺玫瑰拿鐵」和「相思紅豆拿鐵」瘋狂「輸出」的網友大有人在。因此,「新品口味奇怪」「因為經常踩坑所以不敢嘗試」「只愛生椰拿鐵」等,便成了瑞幸新品經常收穫的評價。
正如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所「反饋」的一般,產品力不足是瑞幸正面臨的憂慮之一。而為了彌補這種不足,IP聯名成為了瑞幸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
以2023年2月14日與線條小狗的聯名為例,瑞幸除了推出常規的聯名紙袋和聯名杯套外,還推出了一系列借聯名沖銷量的動作。在線下的營銷活動中,瑞幸指定八個城市同步上線線條小狗聯名主題店。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只有購買兩杯限定產品,才可以獲得免費的聯名貼紙。
「我就是因為它的線條小狗聯名才去買的新品。手提袋、杯套和貼紙,雖然我很清楚這是新品推廣的營銷手段,但就是拒絕不了這麼可愛的紙袋。」肖月告訴燃次元,但一想到之前因為瑞幸新品而「踩的雷」,就想著試試點其他飲品能不能也得到紙袋。
那天我點了兩杯生椰拿鐵,但卻一再和店員強調想要線條小狗的聯名紙袋,沒想到店員小姐姐特別痛快地答應了,雖然沒拿到貼紙,但我已經覺得心滿意足了。」
對此,消費領域投資人王琦分析道,「在咖啡這個特殊領域,並不容易出爆款。儘管產品屢遭消費者『拋棄』,但瑞幸的新品研發能力實際上並不差。」
王琦強調,瑞幸在新品推廣時對IP聯名的過分依賴,暴露出的是品牌建設上的薄弱,「目前看來,儘管瑞幸在IP營銷上風頭正勁,經常能實現破圈傳播,但在品牌建設上卻收效甚微。用戶需要一個持續購買瑞幸的理由,這個理由不應該是一個好看的袋子或杯套。」
品牌影響力之外,瑞幸自營店同店銷售額增速顯著放緩和成本上漲等問題,也都在考驗著瑞幸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在如今連鎖咖啡品牌賽道已經越來越擁擠的環境之下,想要持續盈利,並非易事。
於是,為了驅動增長,瑞幸加速「下沉」。只是下沉市場也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瑞幸不但要與幸運咖等主打下沉市場的新咖啡品牌「廝殺」,還要與眾多推出咖啡產品線的新式茶飲品牌搶占市場。
「在財務方面吃過虧的瑞幸,清楚地知道控制成本、提高毛利和單店效益的重要性。」談到如何在激烈的咖啡市場中「存活」,王琦表示,「在未來一段時間,如何處理門店擴張、新品研發和營銷這三個環節的成本壓力,將會成為瑞幸的重點課題。」
01
成績不錯
如果單從門店數量來看,顯然可以用「領跑」來形容當下的瑞幸。
財報顯示,2022年,瑞幸凈新開門店2190家,同比增長36.4%。截至2022年年末,瑞幸的門店數量達8214家。而「直營+聯營」並進的策略,使得瑞幸擁有自營門店5652家,聯營門店2562家,這也是瑞幸可以在2022年「領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星巴克的速度則慢了許多。2022財年,星巴克中國新增門店661家。截至2022年年末,星巴克中國運營門店數量6090家,較瑞幸少了2124家。
2021年1月,為了快速開拓下沉市場,瑞幸咖啡宣布開啟新零售合作夥伴招募計劃。與傳統加盟模式不同,瑞幸採用的是「0加盟費,階梯式分潤」的新聯營模式。
經過兩年的培育,財報顯示,瑞幸咖啡自營門店2022全年營收為94.145億元,同比增長52.0%;而聯營門店在2022財年的營收為30.693億元,同比增長達135.0%。
對此,瑞幸董事長兼CEO郭謹一在電話會議中指出,自營和聯營兩種模式高度互補——前者覆蓋一、二線城市,後者主要覆蓋低線城市,希望通過合理的開店節奏和一致的標準,持續在一、二線城市不斷加密,低線城市則快速下沉。
在北京市朝陽區建外SOHO附近辦公的95後李輝,對郭謹一口中的「加密」策略深有感觸,「大概兩年前,我們寫字樓附近只有一家瑞幸門店,基本點個外賣要等一個小時左右。但現在,附近已經有了3家瑞幸門店,基本上下單後半小時之內就能收到咖啡。」
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門店數量的增多,瑞幸咖啡客戶數也在不斷增長。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郭謹一透露,瑞幸2022年的累計消費客戶數達到1.35億,月均交易客戶數2022財年約為2160萬,較一年前約為1300萬,增長了66.2%。
郭謹一將2022年瑞幸門店數量、用戶增長、營收和利潤的上漲概括為強大的品牌營銷、供應鏈體系、數字化能力和消費者支持。
對於後續的開店目標,郭謹一表示,瑞幸現階段將門店增長作為主要增長引擎,持續在一二線城市提升密度,並快速下沉至低線城市,有信心在2023年完成瑞幸的第一個萬店目標。
對瑞幸咖啡的萬店前景,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瑞幸依託了整個中國咖啡市場的持續發展與擴容的消費紅利,不難看到,它在整體的運營過程中,把品牌效應與規模效應發揮到淋漓盡致。未來,伴隨著瑞幸規模化持續提速,這對它未來重返資本市場提供了堅強後盾。」
02
焦慮猶在
儘管2022年的瑞幸實現了扭虧為盈,對於其「萬店前景」業內人士也持樂觀態度,但瑞幸的焦慮仍然存在。
首先是其自營店同店銷售額增速顯著放緩。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瑞幸同店收入的增速為9.2%,不僅遠低於去年同期的43.6%,也低於2022年1-3季度的43.6%、41.6%和19.4%。
郭謹一在業績電話會議上將同店銷售額增速放緩解釋為,受疫情影響,「最多的時候每天約1500家門店關停,如果剔除受影響較大的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同店增長依然保持雙位數。」
郭謹一同時強調,公司目前處於快速增長階段,而中國的咖啡市場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因此,瑞幸咖啡在當前階段,將在保持合理的門店盈利水平的前提下,更關注拓店與搶占市場份額,「先覆蓋,再提坪(效)。」
但王琦卻直言,衡量一家連鎖餐飲企業發展的好壞,有兩個維度,一是擴張的速度,即每年新開門店數。二是單店運營質量,即翻台率和同店增速。同店增速下降,意味著規模擴大後沒有帶來相應的規模效應。
另外就是成本上漲。去年第四季度,瑞幸營業成本增加超8億元至約33.82億元,同比增加32%。其中,材料成本同比增加52%,至約14.93億元,房租及其他運營成本增加28%至約8.11億元,運輸費用同比增加62%,至3.79億元,銷售及營銷費用增長74%至1.73億元。
事實上,不僅是瑞幸,幾乎所有咖啡品牌都在面臨成本上漲的問題。於是,上調產品價格則成了品牌們應對成本上漲最直接的方式。
今年2月,話題#星巴克漲價#登上微博熱搜,隨後,話題#瑞幸Tims咖啡也漲價了#同樣引髮網友熱議。根據雪湖資本發布的瑞幸咖啡研報顯示,瑞幸單杯價格從2019年的9.7元上升至2022年的15.1元。
來源/視覺中國
價格上漲必然會引發消費者的不滿,尤其是對一直強調價格競爭力的瑞幸來說,若因漲價導致消費者流失顯然得不償失。基於此,郭謹一在本次業績電話會議上強調,「(瑞幸)將會保持有競爭力的定價策略,通過提升效率控制成本、創造利潤,並在當前更加關注門店拓展和市場份額。」
於是,瑞幸在2022年繼續加大了供應鏈投入,以此緩解原料上漲帶來的壓力並提升產品力。到了2022年底,瑞幸繼福建烘焙基地後,瑞幸自主投建的第二個全自動智能烘焙基地正式動工 。
在瑞幸現任CEO郭謹一看來,「咖啡供應鏈將是瑞幸咖啡最深的護城河和最高的競爭壁壘。」
「供應鏈是保障企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王琦分析道,在中國發達的網際網路體系下,輕資產模式可以讓企業快速進行擴張,但網際網路紅利消退後,下半場「比拼」的就是供應鏈能力。
「擁有全產業鏈布局的企業,不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保障產品穩定輸出和良好體驗,也能更受資本的青睞。」王琦進一步表示。
03
強敵環伺
但就目前國內咖啡市場的競爭來看,瑞幸想要建立起最高的競爭壁壘,還並不容易。
今年年初,有關「瑞幸在縣城殺瘋了」的言論在行業內蔓延。根據瑞幸官方數據,2023年1月,瑞幸咖啡在全國新增的門店數為478家。對比2022年第四季度總計增加485家門店的數量來看,瑞幸在今年1月單月開出了以往季度拓店速度。
與此同時,瑞幸還在1月30日發布了新一輪的新零售合作夥伴招募計劃,涉及全國15省80個城市。相較上一輪,瑞幸的最新招募範圍更為「下沉」,縣級城市出現頻率更高。
而瑞幸在下沉市場加速跑馬圈地的背後,是一二線城市咖啡玩家趨於飽和,但瑞幸在下沉市場的「對手」更為棘手。
以蜜雪冰城旗下的咖啡品牌「幸運咖」為例,窄門餐眼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1月31日,幸運咖現有門店1805家,成為僅次於瑞幸、星巴克、麥咖啡,門店數量排名第四的品牌。從門店分布城市來看,一線城市占比0.8%、新一線占比18.35%、二線城市占比19.64%。三線城市與四線城市占比最大,分別為29.71%與22.28%。
虎嗅曾報道,據瑞幸內部人士透露,2022年下半年,幸運咖幾乎和瑞幸「貼身肉搏」,在一些下沉市場,凡是有瑞幸加盟店的地方,兩周之內就會出現一家幸運咖。
除了幸運咖,新式茶飲品牌也早已集體「殺入」咖啡領域。包括喜茶、奈雪的茶、COCO、樂樂茶等在內的,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新式茶飲品牌,無一例外均推出了咖啡飲品,且在2023年開年,就打響了咖啡價格戰。
與此同時,瑞幸原創始人陸正耀也正試圖通過庫迪咖啡再造一個「瑞幸」。其不僅在產品上基本復刻了瑞幸的核心產品線,且10-15元檔的產品售價還低於瑞幸。甚至在流量明星代言、瘋狂補貼等等營銷方面的玩法也和初期的瑞幸如出一轍。
來源/視覺中國
但瑞幸的勁敵還遠不止上述咖啡品牌,包括Manner、Seesaw、M Stand咖啡等在內的精品咖啡品牌,也給瑞幸帶來了直接的衝擊。
「我每天都會喝咖啡,最開始是星巴克,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喝瑞幸,直到去年公司樓下新開了一家Manner。」咖啡重度愛好者阿秋告訴燃次元,15-20元的價格帶里,如今自己會選擇Manner,而非瑞幸。「其實在購買的時候,價格並不是最重要的,好喝才是關鍵。30、40元一杯的咖啡,只要好喝我也會買單。」
除了好喝,咖啡文化也在阿秋的考慮範圍中。「瑞幸給我的印象更像工業咖啡,即便它也推出了更符合咖啡重度愛好者偏好的花魁系列等,但我還是會選擇品牌印象更像精品咖啡的Manner。」
阿秋補充道,「總感覺瑞幸缺少了一點咖啡文化,少了點匠心和人情味。」
正如阿秋所說,與Manner的「精品」和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比起來,瑞幸似乎除了「性價比」,卻再難給出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消費理由。而如今,在更多低價咖啡品牌面前,瑞幸的「性價比」優勢也逐漸減弱。
「咖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賽道,低價並不能真正培養消費者喝咖啡的習慣,品牌力與產品力才是影響用戶消費原因所在。」王琦表示,捲入價格戰對瑞幸是非常不利的,「在品牌初期,瑞幸就是靠著降價補貼等方式搶占的市場,在擺脫補貼依賴後,瑞幸應該不會再走老路。」
「接下來,提升產品力和加強自身品牌力建設,才是提升瑞幸競爭力的更優解。」
參考資料:
《瑞幸財報背後的盈利秘密》,來源:虎嗅;
《瑞幸的戰火燒向上游》,來源:虎嗅。
*題圖及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肖月、李輝、阿秋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