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科技觀察】曾經,半導體產業並非歐盟優先發展事項,但這一決策被歐盟認為是 需要「修訂」的。如今的歐盟正在清醒過來,半導體產業決不能依靠美國和台灣,否則,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因為半導體而成為歐洲的經濟牽絆。
當下的歐洲,半導體產業過度依賴於美國和台灣,一旦全球局勢更加緊張,顯然對歐洲的影響更大。當務之急,歐洲需要在半導體產業加速擴容,一方面是減少對美國和台灣的依賴,另一方面是避免因為地緣政治風險影響歐洲的經濟發展。
歐洲達成共識半導體提速
歐洲開始有了清醒認識。
首先是歐洲三大權威機構達成共識。4月18日, 歐盟晶片法案獲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和執委會達成三方共識。《歐洲晶片法案》將向半導體行業投資430億歐元。這一法案的具體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洲製造的晶片份額升至全球的20%,而目前這一比例僅為9%。
其次,歐洲對半導體有中期規劃。2021年3月9日,歐委會發布《2030年數字指南:歐洲數字十年之路》的通信文件,提出到2030年歐盟尖端和可持續半導體生產至少應達到世界生產總值的20%。
第三,為了規避風險並且過度依賴,歐洲半導體提速是必然的。從需求上看,歐盟是繼美國和中國以外,全球第三大半導體消費市場之一。因此,發展半導體產業既符合歐盟本地的利益訴求,更符合避險訴求,而不會因外部環境受到限於美國和台灣。
德國起到表率作用
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龍頭,在發力半導體產業時仍然起到了表率作用。
當地時間5月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瑞安在德國最大的半導體公司英飛凌晶圓廠(工廠)奠基儀式上表示,半導體大規模生產長期以來一直被排除在我們的優先事項之外,但最終如果沒有半導體生產,一切都會停止。
據悉,英飛凌晶園廠投資額達50億歐元,是英飛凌歷史上最大的單筆投資。通過這筆投資,這家德國功率半導體企業正在加強促進脫碳和數字化的半導體製造基地。
根據規劃,英飛凌今年秋季開始建設工廠,計劃於 2026 年秋季開始生產12 英寸(300 毫米)功率半導體,為此將創造大約 1000 個高素質的工作崗位。
作為歐洲半導體產業的一面旗幟,英飛凌早在2021年就在其位於奧地利菲拉赫的工廠開設了一家功率半導體工廠。
但英飛凌絕不是個案。2021 年 6 月初,博世在德國德勒斯登附近開設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最先進的生產設施,生產稀有的功率半導體商品。
從歐洲的半導體產業布局看,開發和生產主要集中在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比利時和愛爾蘭。
與美國台灣是競合關係
隨著歐洲晶片法案的實施,歐盟區域內的半導體產業將進一步提速。在歐洲發展半導體產業時,可能與台灣建立合作框架協議,繼而尋求台灣支持歐洲半導體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正協調在德國德勒斯登建設半導體廠,這在歐洲屬於首次。美國功率半導體製造商Wolfspeed也將在德國薩爾州投資27.5億歐元,作為其在歐洲的首家工廠,建設全球最大、最先進的碳化矽(SiC)半導體生產設施和研發中心,總投資額的20%由德國政府補貼。
這意味著,歐洲在發展半導體產業時,一方面想通過自身的產業發展滿足自身的需求並對外輸出,但同時與美國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無法切割。幾者之間,既有競爭也有競合。從歐洲半導體產業構想的版圖看,未來幾年,美國、台灣與歐盟之間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上會形成交叉,彼此之間的合作或會有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