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入茶」的碧潭飄雪,帶給了中國茉莉花茶什麼?

2023-11-13     財經無忌

原標題:「以情入茶」的碧潭飄雪,帶給了中國茉莉花茶什麼?

文 | 無銹缽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成都」,「熊貓、網紅、大運會」,是年輕人耳熟能詳的幾個標籤。

每一個清晨和深夜,往來於春熙路太古里的時尚男女和潮流品牌,似乎都在像世界宣告,這座誕生於公元前367年的城市,從不像歷史所描摹的那樣衰老。

只有站在老城區的街頭,眺望延綿不盡的茶館招牌,人們才能在恍惚中,尋覓一絲千百年前的古早氣息。

歷史學家王笛在《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一書中這樣寫道:

「每天開始的一杯茶,既是過去千年那傳統生活方式的繼續,亦是未來充滿艱辛、動盪經歷的開端。」

長達兩千四百年的歷史裡,土地、城郭、人口、牲畜,一切在典籍中真實記錄的意象都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唯有散落於蓋碗間的這一抹翠綠,作為昔日川蜀風土與市井民情的見證,悠悠流傳。

剝離那些王侯將相的宏大敘事,在成都,要想真切感受到一段土地所孕育的人文情感,茶,永遠是最好的載體。

過去幾天裡,匯聚各方雅士的「三情茶會」,正是這樣的故事。

1、「人情入茶」如何築就中國茶飲的價值典範?

所謂「三情茶會」,並不只是一場茶友文士的坊間小聚。事實上,這場茶會的源起,還是為了替中國花茶界的泰斗人物——徐金華徐公祝壽。

作為成都市文化局所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茉莉花傳統窨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知名高品質茉莉花茶品牌「碧潭飄雪」的創始人,徐公家族對中國高品質茉莉花茶多年來的潛心研究和深厚貢獻,一直是中國茶飲界廣為流傳的美談。

這基礎上,為徐公賀壽所舉辦的「三情茶會」,所匯聚的「親情、友情、茶情」,也正是徐公和碧潭飄雪結緣半個世紀的「最佳註腳」。

中國人的茶飲文化里,相比於初學者的「以價辨茶」,和茶飲愛好者的「以質辨茶」,「以情入茶」,從來都是最精微的制茶和品鑑哲學。

高明的茶飲,不是執著於嫩葉與沸水之間的化學反應,而是以情載茶,以茶載道,於四溢的茶香之中,融匯制茶者與品飲者的匠心與高潔情操。

正如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所總結的那樣:

「那些得到鍾愛的自然物種 ,不光是因為『好吃』,更因為它們融匯了多種思考與情緒層面的觀念關係」。

「碧潭飄雪」的故事便是如此,作為中國高品質茉莉花茶的代表, 「三情」之中的「親情」和「友情」,正是助力這一品牌在一眾茶飲里脫穎而出、遺世獨立的關鍵。

梳理碧潭飄雪的誕生軌跡,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是,茉莉花茶和徐公家族的緣分,早在數百年前就已顯露端倪。

徐公的先祖,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大書畫家徐渭,正是茉莉花茶窨制技藝的開創者。

明史記載,徐渭一生酷愛以花煮茶,「嘗取梅、蘭、桂、菊、蓮、茉莉、玫瑰、薔薇等名貴花瓣,雜入茶葉中,隔水烹煮……」為此,這位傳奇人物還在自己的居所「青藤苑」外,專門掛了一副手書的對聯:

「傳天池茶韻而載道,承青藤書屋以揚風。」

五百年後的今天,昔日青藤書屋的卷帙陳設,早已渺茫不可追憶,唯獨這一抹悠悠茶香,越過了浩蕩綿長的時空,在徐公家人虔誠的制茶待客,和溫暖親情之間得以傳承尋覓。

為了烹好一杯上等茉莉花茶來接待訪客,早在半個世紀前,徐公就已和家人一道,探索留藏於歷史之中的花語茶香,歷經多次失敗,終於尋得分寸火候。

如今,每一年的伏天暑熱,正是徐公闔家最忙碌的時節,女兒擇花,夫人制茶,從三伏盛夏的「選花」、「採花」,到以吸水紙和毛巾分批「包花」,再到將茉莉花同精選的綠茶一起放到瓮里,按一層茶葉一層花的順序碼好的「窨茶」,和混合高山雲霧茶的「炒茶」……

回憶那段昔日的茉莉花茶賞味之旅,徐公一家對茶客友情的珍視,和其樂融融的親情,無疑是這盞茉莉花茶馳名四海的關鍵。

這也是為什麼,在嗜茶如命的成都,在茉莉花盛開之際,前去徐公宅邸相約品茗,能夠成為多年來文人騷客約定俗成的慣例。

這正是在這個場合,著名藝術家鄧岱昆留下了那首,賦名「碧潭飄雪」的詩歌:「碧嶺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飄飄何所似,雪梅散人間」。

從這個角度來說,品鑑一杯碧潭飄雪,人們所見證的,不僅是天生萬物的和諧精妙,更是「至味」與「真情」交融輝映的「茶飲典範」。

2、「茶以載情」,高品質茉莉花茶迎來「現代解法」

有趣的是,這種以情入茶的味蕾體驗,不僅讓一眾文人雅士為之痴迷,同樣也有緣得到各國友人的認可。

十年前,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走訪成都時,來草堂北鄰,一邊飲茶,一邊臨清溪而聽古琴,彼時,作為地方名片來招待他的,同樣也是這杯香遠益清的「碧潭飄雪」。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這是琴曲傳遞的古樸哲思;如何讓慕名而來的知音,都能有緣品鑑產量稀少的「碧潭飄雪」,則是現實生活留給徐公的難題。

依靠一顆待客之心,和家人的忙碌支持,固然可以讓古籍之中的茶味重現人間,但辛苦一個酷暑只能產出十餘斤的佳品,卻終究難以將茉莉花茶傳承廣大。

關鍵時刻,徐公找到了同樣心懷弘揚中國茶文化願景的竹葉青, 往後的時光里,繼「親情」、「友情」之後,雙方對一杯好茶的悠長情愫,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碧潭飄雪」再度煥新,並走向世界的關鍵。

針對市場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亂象,「碧潭飄雪」從誕生之初,就旨在融合古典的茶飲智慧、科學的現代工藝和宏大的價值願景,重新定義中國的高品質茉莉花茶。

在遍歷全國的茉莉花產地後,竹葉青和徐公,共同為碧潭飄雪找到了心中的那片桃花源——遠離污染與農藥的「茉莉之鄉」廣西橫縣。

濕氣褪盡的夏至午後,氣溫臨近十二個月里的最高點,茉莉花在烈日的灼烤中激醞最沉醉的芳香,一杯好茶最開端的工序「搶香」,就在此刻開始。

為了儘可能保持花朵在窨制時的新鮮,竹葉青還在當地專門設立了製作工坊,確保在離開枝頭的一瞬間,讓茉莉花的生物學周期和制茶周期實現「無縫銜接」。

一杯合格的「碧潭飄雪」里,由1:5的茶花比窨制而成,產於峨眉山高山優質茶園的明前春茶占據著六分之一的分量,剩下的五分,就由這些清香馥郁的茉莉花所構成。相較於徐公3-4次的手工窨制,竹葉青創造性地對窨制技藝改良,確保茶香、花香、花形三者兼容並蓄,交相輝映。

也正是這一系列傳承著深邃「茶情」的流程,讓「碧潭飄雪」的素質有了過硬的保障。

除去產品細節側的耐心溝通、打磨,四年前的三情茶會上,徐公還正式將已有多年茉莉花茶制茶經驗的秦瀝、肖平收為門徒,成為碧潭飄雪茉莉花茶手工窨制技藝非物質文化第二代傳承人,為茉莉花茶傳統窨制技藝的傳承再添一份鮮活的生命力。

作為從事碧潭飄雪生產流程的資深人士,秦、肖二人不僅共同開發、創新了碧潭飄雪茉莉花茶規模化生產加工工藝,還研究開發了高品質茉莉花茶蟲害去除技術。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於2023年6月起開展了第八次「國茶人物•制茶大師」調查工作。最終評定徐公弟子秦瀝榮獲花茶類「國茶人物·制茶大師」 稱號。至此竹葉青茶業已有2位「中國制茶大師」。

對於徐公來說,收竹葉青茶業制茶專家為徒,將竹葉青茶業作為自己的「傳承之地」,不僅體現著他對將碧潭飄雪窨制技藝與匠心精神發揚光大的渴望,同樣也在無形中,豐潤了一杯「茶情」中所蘊含的深邃寄託。

經過改良之後的碧潭飄雪,從茶坯、茉莉品質還是制茶工藝,都遵循高品質需求,在形態方面更是獨具美感,因而成為了凝聚各方期待的茉莉花茶標杆存在。

「一杯國飲,千般故事,萬里江山」,這是昔日歷史學者許倬雲對「茶」中所承載意象的解讀。

如今,碧潭飄雪早已不再只是文化名人及高級酒店的茶歇之選,更是已然成為了可國宴及國際政要的禮遇之選。2019年12月,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碧潭飄雪就曾亮相,讓世界各國感知東方茶飲文化的同時, 不斷依託自身的影響力,跨越古今山河,傳遞傳統茶飲記憶和現代茶情技藝薈萃的「歷史時刻」。

3、重溫「三情茶會」,中國茶飲品牌學到了什麼?

某種意義上,這或許也是躍出杯盞之外,本屆「三情茶會」廣受外界各方關注的「弦外之音」。

曾幾何時,茉莉花茶還是掛鉤「工業」感的「飲料」,和瀕危於歷史書冊間的文字,是徐公和竹葉青多年的「情感灌注」,造就了碧潭飄雪這一中國高品質茉莉花茶的代表品牌。

以茶為媒,以茶交友,因茶結緣,茶情相融。徐公倡導「親情、友情、茶情」的「三情」茶文化,半個世紀以來,與茶的情緣,貫穿著他的一生。

而在這基礎上,如果說碧潭飄雪,見證的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情懷的交融,那麼以「親情、友情、茶情」命名的「三情茶會」,則在無形中,示範了茶飲品牌「融情入茶,以茶載情」的價值新路徑。

今天,潑灑在中國大地上的茶文化,已經構成了一副涵蓋18個省份、600餘品種,3000億市場規模的壯麗繪卷。

龐大的市場之外,劣貨橫行、以價取茶的風俗,同樣為傳承千年的茶文化,抹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銅臭。

品茶不是品價,做一杯高品質的茶,靠的不是「古樹」「珍稀」這樣的字眼,和蓄意營造的奢侈感。 茶是「融情入世」的媒介,品茶的真髓在於品情,蘊含著高潔淳美的情感,即便是並不貴重的茉莉和清茶,也能孕育令人流連往返的滋味。

這或許才是「碧潭飄雪」和「三情茶會」,所傳遞的深層內涵。

正如徐公本人在採訪中所傳遞的那樣:「希望碧潭飄雪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成為走得更遠、更久的一杯茶,也讓世界更多人都一品中國花茶的魅力。」

以情入茶,創造有生命力的品牌,弘揚中國茶文化,長久地立足於市場,這是時代賦予每個茶飲品牌的歷史使命。

而伴隨著碧潭飄雪的香氣不斷向遠方飄去,源於竹葉青和徐公的合作案例,也必將流傳至這片土地的眾多角落,為更多茶飲品類帶來新的思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d3e03fa5bdbeeab0a66a95d7abeb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