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的7個億PK蒙牛的7個億,誰花的更有效?

2023-12-31     野馬財經

原標題:伊利的7個億PK蒙牛的7個億,誰花的更有效?

越跌越買?

作者 | 張凱旌

編輯丨高岩

來源 | 野馬財經

蒙牛、伊利可能是日常生活中超市貨架上消費者見到最多的兩個乳業品牌,對渠道強有力的把控也體現了兩者在行業中的龍頭地位。華創證券研報顯示,2022年常溫奶賽道蒙牛、伊利合計市占率近70%。

即便如此,兩大巨頭目前仍有不少煩惱。反映在資本市場上,至2023年12月29日,伊利股份(600887.SH)的股價較2021年1月階段性高點已接近腰斬,報收於26.75元/股,市值1702.9億元;同期蒙牛乳業(2319.HK)的股價跌幅更是達60%,報收於21港元/股,市值826.4億港元(約人民幣751.38億元)。

為了提振市場信心、讓股價回暖,蒙牛、伊利雙雙開啟回購。野馬財經梳理髮現,2023年以來,兩大巨頭在回購上耗費的資金均達到約7億元。

但無論哪家公司的回購,似乎都不能讓投資者滿意。雪球論壇上,有投資者稱蒙牛的股價「炒也不是,不炒也不是。死翹翹的行情誰能愛?」也有投資者認為,伊利「也該回購了」。

來源:雪球

雙方回購的的策略、方式、節奏有什麼異同?對股價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蒙牛、伊利回購總金額類似,策略不同

從蒙牛、伊利披露的公告來看,雙方除了耗費的總金額接近以外,回購的股份數量、時間,以及回購方式都有不小的差異。

這首先源於港交所和上交所規則的不同。港交所規定,上市公司股本由於配股、回購等發生任何變化時,公司需要在下一交易日開始前予以披露,也就形成了公告中常見的「翌日披露報表」。

今年2月22日開啟回購前,蒙牛的上一次「翌日披露報表」還要追溯到去年6月27日為員工行使期權,而上一次在翌日披露報表中回購甚至已經是2016年的事。可見回購併非蒙牛進行資本運作的常規手段。

不過,這次蒙牛的回購從今年2月一直持續至9月,即便最後一個季度停止了回購,時間跨度和次數在公司歷史上也都可謂「難得一見」。

整體來看,2月22日至9月29日,蒙牛在7個月的時間裡共計回購了62次,累計回購2686.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68%。如果以每個回購日公司的最低股價和最高股價計算,則蒙牛為此耗費的資金約在7.83億港元(約7.16億元)至8.08億港元(約7.39億元)間。

來源:Wind數據

相比之下,伊利回購的開始時間更早。2022年12月初,伊利就公布了自己的回購計劃,預計在半年內斥資至少10億元,至多20億元,以不超過46.83元/股的價格回購。

今年5月26日,伊利宣布回購計劃完成,實際回購公司股份3246.8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51%,使用資金總額約10億元。

由於伊利回購的進程是以月為節點披露,因此可能會給投資者造成其僅用少數幾次回購,就完成了10億元大手筆的「錯覺」。但實際上如果單看每個月使用的資金,兩大巨頭在回購節奏上的差異可能並沒有想像中明顯。

具體而言,蒙牛的回購主要集中在2月、5月、6月、7月和9月,分別至少耗資9772.75萬港元(約9131萬元)、1.25億港元(約1.17億元)、1.69億港元(約1.58億元)、1.27億港元(約1.19億元)、2.43億港元(約2.22億元)。

而伊利今年的回購,則集中在1月、2月、3月和5月,分別耗資1.49億元、1.5億元、9991.06萬元和2.97億元。總耗資6.97億元。

為了增強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切實給股東帶來利益,蒙牛和伊利還都選擇了在回購後註銷股份。其中,伊利是將本次回購的所有股份全部註銷,而蒙牛截至11月也已經註銷了所有今年回購的股份。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回購和回購後註銷都是為了提振市場信心以維護股價,回購後註銷實際上縮小了總盤面,等於每股凈資產與凈收益都提升了,自然也就會推動股價的上漲。

考慮到蒙牛上一次回購還是在9月底,其今年內的回購計劃已經到此為止。

市值1703億元的伊利,和市值約751億元的蒙牛,今年回購的金額幾乎相當,均約7億,只是跨度上蒙牛長了3個月。

來源:罐頭圖庫

回購見效了嗎?

不過,從二級市場的情況來看,蒙牛和伊利的回購併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

蒙牛回購期間,公司股價不僅沒上漲,反而持續下跌,跌幅達27.59%,甚至要高於同期恒生指數13.25%的跌幅;伊利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自其拋出回購計劃之日至宣告計劃完成,公司股價下跌了5.64%,同期上證指數還漲了0.47%。而如果算上回購結束後至今的股價走勢,兩大巨頭只會跌得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者對於蒙牛、伊利回購後股價仍下跌的反應並不完全相同。

相比蒙牛,伊利收穫了更多的關注。畢竟作為乳企「老大」,伊利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661.97億元,幾乎超過蒙牛150億元,63.14億元的凈利潤也是蒙牛的兩倍以上;但截至12月28日,伊利的動態市盈率只有15.9倍,蒙牛則有16.5倍。

來源:罐頭圖庫

考慮到通常情況下,港股上市公司的動態市盈率本就比A股低,這個現象就引發了部分伊利投資者的不滿。

雪球用戶「小謝價值投資」就認為,伊利應該再拿出5億到15億回購註銷自己的股份。「最近A股大量企業回購註銷,就連房地產企業也照樣回購註銷。結合伊利業績非常優秀,估值也非常低,未來成長性也非常好。現在國內不斷降息貸款利率也非常低,伊利的資金相對來說還是非常寬裕的。市值對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閬令」也表示,「即使資本開支過大,也可以通過其他措施增加現金流,從而回購股份。伊利接下來是有可能進行股份回購併註銷的。」

來源:雪球

而蒙牛由於採用的是「細水長流」的回購方式,並未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只是有投資者在談及蒙牛、伊利的估值對比時,為蒙牛打抱不平,稱「蒙牛現在的市值偏低」「蒙牛的財產確實比伊利強,所以市場才會認可」。

來源:雪球

截至12月29日,伊利市值為1703億元,蒙牛市值為826億港元(約751億元)。雙方之間已經拉開了一倍以上的差距。

業績增速放緩,兩大乳企「煩惱」各不相同

兩大乳企紛紛開啟回購、提振市場信心背後,是各自業績增長已經逐漸放緩的事實。

今年上半年,蒙牛營收增速為4.34%,拋去2020年的負增長,是近7年同期以來最低;公司還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凈利潤同比下滑了19.48%。而在此之前,公司2020年本該完成的「雙千億」目標已經食言了兩年。

伊利也出現了業績「失速」的情況,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增長3.77%,也是近7年同期以來最低;凈利潤雖然同比增長了16.36%,但需要注意的是,伊利目前的毛利率仍在33%以下,而在2016年-2019年,這個數值是37%以上。

兩家公司的營收結構中,主力都是液態奶業務。今年上半年,液態奶為蒙牛、伊利貢獻的收入分別為416.4億元、424.23億元,十分接近。

來源:罐頭圖庫

而這條賽道,早已度過了野蠻增長時期。《經濟日報》在「牛奶行業發展前景研究2023」中指出:「當前我國奶業發展呈現階段性過剩,養殖企業面臨原料奶價格持續下行,乳品企業面臨消費需求不振與奶源消化壓力加大的困境。」

這其中既有消費習慣和結構的原因,也有乳企發展速度快、奶源建設過快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巨頭們將希望寄托在了開拓第二增長曲線上。

這方面蒙牛、伊利也是殊途同歸,目前除了液態奶之外,雙方都將重點放在了奶粉、奶酪、以及以冰淇淋為主的冷飲業務上。

區別在於,蒙牛對液態奶的依賴程度更高,其有超81%收入來自液態奶,而伊利這一比例為64%。此外,蒙牛的銷售費用率也長期高於伊利。今年上半年,蒙牛銷售及經銷費用同比增長9.4%,銷售費用率達27.2%;伊利銷售費用則同比減少了0.17%,銷售費用率17.6%。

浦銀國際證券認為,銷售費用率的差距與雙方在渠道網絡上建設的深度有關。蒙牛的銷售體系在結構上依然較為集中,不夠扁平化,在分銷和配送上更為依賴大經銷商。

乳業專家宋亮表示,目前對於蒙牛、伊利來說,最大的困難都是在傳統品類放緩的情況下,探索新的賽道和品類;而蒙牛作為追趕者,更需要考慮如何在奶粉、常溫酸奶、冰品等短板上縮小與伊利的差距。特別是常溫酸奶單品方面,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蒙牛、伊利差距的體現。

不過,伊利在前面趟的路也能為蒙牛提供值得借鑑的經驗教訓,讓蒙牛總結出一條適合自己成長的路徑。

多條新曲線,哪支是未來?

作為紮根行業多年的龍頭,蒙牛、伊利當然也深知開拓多元化業務曲線的重要性。事實上,現在已經是蒙牛上市以來液態奶收入占比最低的時期;而伊利也在9月傳出了管理團隊上任澳優奶粉的消息,雙方都對新市場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宋亮認為,蒙牛、伊利下一個階段競爭的關鍵點有三個方面:低溫奶、專業營養以及奶酪業務。

根據彭博數據測算,受益於冷鏈物流、終端低溫網點快速增長以及高線城市乳製品消費升級,2017年-2022年低溫鮮奶復合增速達到13.2%,在液態奶各品類中遙遙領先。而且哪怕是到2022年,我國低溫鮮奶在白奶消費占比也僅有30.36%,對比美國、日本等低溫鮮奶占比超90%的已開發國家還有充分的增長空間。

來源:罐頭圖庫

在這方面,蒙牛已經推出了新品牌「每日鮮語」,而伊利則以「金典鮮牛奶」迎戰。

專業營養則與大健康產業息息相關,目前國外企業在這方面技術優勢較為明顯,國內上市的專業營養產品還相對較少。

至於奶酪,蒙牛則通過收購妙可藍多強勢入局,伊利前不久還傳出了併購行業另一大巨頭百吉福的緋聞,目前仍沒有下文。但即使不通過併購,伊利自身的奶酪也已經在2022年賣到了行業第三。

不過在宋亮看來,雖然乳企都在扎堆布局這些賽道,但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很難說有某個賽道的體量能扛起業績第二主力的大旗。畢竟諸如專業營養、奶酪等細分市場的培育都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即便如此,這些賽道還是反映了奶業發展高端化的趨勢。如果說蒙牛、伊利在2020年之前的5年強調的是收入規模、市占率以及彼此間競爭的差距,那麼在2021年-2025年,兩大品牌就都將重心放在了利潤率上。

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在半年報的業績會上表示,消費市場的新變化和機會給蒙牛更好的增長提供了可能,首先就是持續的高端化和品類結構的改善。其甚至透露,蒙牛很快會宣布高端牛奶特侖蘇的漲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國內「卷」,巨頭們還盯上了海外市場。今年上半年,伊利已經將產品賣到了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蒙牛收購的冰淇淋品牌艾雪,也在印尼拿下了市占率第一的成績。

但無論是哪種突破的路徑,被蒙牛、伊利「套住」的投資者們,可能都要耐心再等上一段時間了。

你認為蒙牛、伊利的回購誰更有誠意?現在喜歡買哪個品牌的奶製品?評論區聊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baba405e18a3d023389f5b43fb55d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