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審核背後,是人?是鬼?
都人工智慧時代了,還能累到猝死?
2月7日,有網友爆料稱,B站一名AI審核組組長,過年期間被要求加班。
在晚上9點到早上9點的工作強度下,初五凌晨腦出血猝死。
AI審核,系統有沒有累到不知道,但人是猝死了。
對於加班猝死的說法,B站也有話說。
B站回應稱,該員工按照工作計劃正常上下班,在事發前一周內沒有存在加班等情況。
人,是不是因為加班猝死的,相信警方會給出結論。
斯基比較困惑的是,在AI時代,為啥猝死的新聞越來越多了。
斯基幼稚,以前總覺得有了機器人,那斯基就是大老爺。
斯基指哪,它就得打哪。不聽話,就直接給它斷電。
現在看來,人工智慧,更費人。
為啥費人呢?
一種是壓根沒有什麼人工智慧,只有人。
一種是搞定人工智慧,需要大量的人。
第一種情況,就是偽人工智慧了。
2019年,《華爾街日報》曝光了一家海外的偽AI明星公司Engineer.ai。
這家公司搞的是所謂的「移動APP」自動化開發,就是一般人都能在大約一小時內從零開始完成80%的APP開發。
聽起來是不是很牛逼?
但實際是,這些AI是印度碼農偽裝的。
這種感覺,就像是斯基有一天逛商場,看到商場有機器人巡遊的活動。
斯基屁顛屁顛地在那等了很久,最後看到幾個全身套了幾塊鐵皮的人,手腳機械地上上下下,裝成機器人。
別說,這玩意兒哄起小屁孩來,能把他們哄得一愣一愣的。
兩個人走在路上有啥稀奇的,但套上幾塊鐵皮就不一樣了,一群小屁孩追著機器人瞎跑。
在身上套幾塊鐵皮走路,你說累不累人?但商場人氣蹭蹭蹭就上來了。
那家明星公司也一樣,你要說APP代開發這玩意有啥稀奇的,套個AI概念就不一樣了。
身價就上去了。
靠著這個概念,據說這家公司在A輪融了差不多2億元人民幣。
在當時,這還是歐洲數額最大的A輪融資之一。
這家明星公司提出的是啥概念呢?就是給沒錢、沒技術的創業公司開發APP。
既然聲明是用AI技術給這部分人開發,那收費自然是比做APP代開發的公司低,花費的時間還要更短。
話已經放出去了,要做到這兩點,也就只能可勁兒剝削印度碼農了。
左手畫一個大餅,右手來一點PUA,印度碼農也能相信996是福報。
機器人幹活是不累,但讓人套個鋼鐵俠的馬甲,干機器人的活,你說累不累?
有個數據說,在歐洲2830家AI創業企業中,有40%都是假AI公司。
有一家搞日程應用公司,人類全職員工每天都要花12個小時,假扮AI聊天機器人與用戶交流。
真正的機器人也不是沒有,反正跟搞代購的類似,一半真一半假,讓你傻傻分不清楚。
這事不只是創業公司干,像Google這樣的公司也干。
Google有個「自動打電話」的AI功能,但有25%呼叫需要人來完成。
就B站這事,有人說:
你想像不到那些老闆在台上吹牛的時候,下面的人收拾了多少爛攤子。
老闆吹了半天機器人,最後幹活的還是人。
為啥這事吹半天,還是要人來做呢?
據說訓練一個AI模型,需要數十萬美元甚至更多的錢。
而且數據這玩意是在不斷變化和更新的,一有變化就要重新訓練,重新訓練就得花錢。
比如很多人為了逃過平台的審核,搞很多諧音詞。
這些諧音詞,機器人不學習,是不可能捕捉到的。
2020年年初,YouTube裁了內容人工審核團隊,全部替換成 AI 進行內容審核。
據說,裁員前,這個審核崗位包括全職和外包的審核員有上萬人。
不過只過了半年,YouTube又灰溜溜地把人類審核員返聘回來了。
說到底,到現在為止,機器人不如人幹活靈光。
幹活沒人類靈光,但要搞定一個機器人,卻很費人、很費錢。
國內有「AI四小龍」,這玩意兒,斯基也不知道是誰封的?
其中一家叫商湯科技的去年年底上市了。
這一上市,大家就發現這些所謂的人工智慧公司,TM太費人工了。
光研發人員就有3593人,這還沒有算上40位教授和200多名博士。
就這麼一家公司,三年半虧了240多億元。
虧損的核心原因,是巨額人力投入。
商湯科技說,自己是一家「可以將AI帶到人類面前」的企業。
現在,有沒帶到人類面前不知道,但錢是燒給了AI。
如果說,研發人員還能拿到不錯的價錢,那平台審核就是幹著最底層的工作,拿著最底層的錢。
這活吧,在大廠眼裡不產生效益,但又少不了。
審核時間變長了,UP主就會抱怨,一抱怨就有可能跑去其他平台了。
審核不嚴格,又會被用戶投訴,前陣子就發生過男醫生直播婦科手術的事件。
年輕人們頂著「AI審核員」高大上的title,進入大廠,以為能改變命運。
但進去之後發現,跟上一輩在電子廠當個流水線工人,沒啥區別啊。
哎,認清現實。
工廠里的機器,大廠里的AI,從來都不是替打工人賣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