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戰鬥部隊一共被編成「前、後、左、右、中」共五個軍,當時這五個軍的編制是比較充足的,總兵力約兩萬多人。
太平軍後來經過一番轉戰,全軍進入紫荊山區時,由於兵力的大量增加,於1851年進行了第一次擴編:太平軍又按照《周禮》進行重新整編,原先五個軍被擴編成十個軍。而且每個軍的人數大概在一萬人左右,是起義初期的一個軍人數的兩倍有餘。
而太平軍第二次擴編是1853年在武昌,當時在十個軍的基礎上,又再次擴編成了25個軍,即「從中一軍到左五軍」。這次擴編以後,仿佛太平軍在擴編上已經「上癮」了!僅僅數月後,太平軍就已經擴編到了50個軍,隨後又迅速擴編成驚人的95個軍。
但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95個軍很多卻只是個空架子」部隊!太平軍北伐時一共派出了九個軍的兵力,如果按照編制來測算,九個軍至少也應該有九萬人左右吧。
可是,根據歷史記載的資料來看,這支北伐太平軍也就只有幾萬人,出發時可能連兩萬人都不到。其實這在當時並不奇怪,太平軍各支部隊不滿編的情況,其實在戰爭中後期一直都是常態。很多「軍」真的是「只見番號不見人」,完完全全就是個「空架子」部隊!
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那支「後二軍」,全軍人數「連兵帶官」其實只有170個人。更有甚者,根據史書《金陵雜記》記載,太平軍還有一些「軍」甚至才幾十個人,簡直就是「除了官不見兵」。
因此,雖然太平軍在巔峰時號稱自己有「百萬」大軍,但實際上這裡面卻有「太多的水分」!所以,即使在巔峰時期太平軍的實際作戰兵力也就幾十萬人左右。
而反觀當時的清軍,八旗和綠營,加上地方武裝,當時清軍常備總兵力不會低於100萬人。而且在大規模戰時,清廷所能動員起來的全國總軍力,甚至可以高達200多萬人!這樣對比之下,雙方兵力誰優誰劣就「一目了然」了。
再加上太平軍一直都在不斷地封「王」,「領導」太多也導致管理越來越混亂,各自「占山為王」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說句實在話,太平軍當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
因此太平天國後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系列內亂,再加上太平軍在兵力上的「先天」劣勢,都是太平天國起義最終走向失敗的主要原因。
作者:二戰靚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