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海之濱來到西部大山 只為孩子「推開一扇窗」

2023-12-21     寧波晚報

原標題:從東海之濱來到西部大山 只為孩子「推開一扇窗」

張振生用手機給學生放音樂,讓孩子們跳舞,並給他們拍照片。

放棄外貿公司的工作及優厚待遇,從東海之濱的浙江寧波,跨越2000多公里,來到西部大山四川涼山支教;從原本打算支教一學期,到現在一待已是6年;從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成績,到每天對孩子們「嘮叨」,起床要刷牙、洗臉,見到陌生人要打招呼問好……「支教校長」張振生最大的期望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些山區孩子的未來「推開一扇窗」。

沒想到一待已是6年

四川涼山州美姑縣爾馬千村愛慕小學,地處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深處,12月19日,14箱沉甸甸的物資從寧波運抵該校,裡面有290件過冬衣物,是寧波愛心企業金鳥服飾和博洋服飾送給老師和孩子們的彝族新年禮物。這場捐贈則源自一次對該校校長張振生的採訪。

張振生出生於1987年,老家在安徽宿州,因父母在寧波工作,大學畢業後,他也留在了寧波。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能力一般的普通人。工作後,他得到了很多寧波熱心人的幫助和照顧,他想把這份溫暖和善意傳遞下去。

2017年,張振生在寧波鎮海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當時,身邊的朋友打算去山區支教,張振生在大學時期也有支教經歷,於是他放棄了優厚的待遇,來到2000多公里外的涼山州支教。公益支教組織將他分配到愛慕小學,因為沒有交通工具,上山下山基本靠走,來回需要兩小時。生活上,張振生和另外9名支教老師吃住都在學校。

山區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兒童,支教老師是他們生活中為數不多、可以交流的大人。課間,張振生用手機給孩子們放歌聽,讓孩子們隨音樂起舞,自信地展示自己。

一學期結束,張振生啟程返回寧波的那個清晨,孩子們和村民早早守在校門口的山路上,車輪轉動,張振生坐在車裡,孩子們追在車後,揮手送別。

回到寧波,他常常回想那些孩子渴求知識的目光,還有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半個月後,學校開學,他又回到涼山,回到愛慕小學,至此一待已是6年。

大山深處的愛慕小學。

為山區孩子「推開一扇窗」

偏遠山區的農村,人口分散,孩子們上學每天要走幾公里的山路。而孩子們的求學之路,遠比這山路更為艱難。

「當時班上有幾個女生因故輟學,我擔心她們無法繼續接受教育。為了讓她們重返校園,我和她們約定,只要你們繼續上學,我會留下一直教到你們畢業。」張振生說,偏遠山區女孩最大的困境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連起跑線在哪兒都找不到,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女性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對女生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當她們長大之後組建家庭,對身邊人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後來,這幾名女生克服阻礙如約返校,張振生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山區孩子的文化課基礎相對要差一些,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張振生在課堂上加入趣味音樂和小遊戲,在班級里展開「一對一」幫助小組,慢慢摸索和總結教學方法,孩子的成績開始慢慢提高。

「這裡的文化課主要考語文和數學,原來孩子們的的平均總分(語文+數學)還不到60分,最後他們畢業的時候,平均總分能達到150分。」張振生說,愛慕小學已經有5名學生考上涼山最好的初中——涼山州民族中學。

「張老師改變了我的命運,如果不是他的話,我有可能現在就在家裡待著,他很和藹,對我們很好。」考上涼山州民族中學的吉爾金普提起張振生很是感激。

因為張振生,孩子們的未來有了更多的可能。「要不是張老師,我也不可能考上這麼好的學校。」另一名考上涼山州民族中學的學生曲比阿果說。

另一方面,張振生認為,支教老師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自信的態度。為此,他和支教老師們每天對孩子們「嘮叨」,起床要刷牙、洗臉,見到陌生人要打招呼問好,下課要說老師再見。「嘮叨」的次數多了,孩子們也就記住了。

改變,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對於張振生放棄一份報酬豐厚的工作,選擇到離家2000多公里的山區支教,張振生的父母一開始是很難理解。但張振生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定想走的一條路,支教就是他現在認定的路。

「一個好的教育可以影響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山裡面有這麼多小孩,如果能幫助他們,他們以後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後代,影響到更多的小孩?」張振生說,「有時候,我的一些朋友和親戚勸我要為自己考慮,不要一直這麼傻,但我認為這不是傻,這件事情很重要。」

爭執了一段時間後,在張振生的堅持下,父母只好妥協,進而默默支持,總是叮囑張振生要注意身體,時不時給他寄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面對父母,張振生覺得多有虧欠,每每提及便哽咽不斷。

改變的不止是張振生的父母,還有當地村民。

張振生說,剛開始的時候,當地有些家長的想法很實際——把孩子送到學校里,學校給吃給喝,還有從全國各地來的志願者老師幫忙照顧孩子。而為了把孩子們更好地留在學校里,張振生和其他支教老師在學校總有干不完的活,寒暑假記掛著學校的基礎設施,支教6年,他只回家兩三次。

張振生的付出,當地村民自然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村民的教育理念也在發生變化,認知也在提高。「現在家長們就想讓自己的孩子認真學習,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張振生說。

當地村民也在用行動接納他,溫暖他。2019年冬天,大雪封山,食物無法送上來,學校的水管都凍住了,村民們冒著大雪,跋涉幾十公里,把水和食物送到學校。

2021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同年4月,浙江寧波與四川涼山開啟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寧波的10個區(縣、市)對口幫扶涼山11個縣。幾年來,寧波、涼山兩地在產業、消費、教育、醫療等方面幫扶協作成效明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當初我們來的時候,這裡全是泥土房屋。現在,路也修好了,每家都蓋上了現代化的新樓房。」張振生說,雖然美姑縣的物質條件已經得到改善,但師資力量依然薄弱。去年,張振生成為愛慕小學校長,同時教授二年級數學課。包括張振生在內,學校現有10名教師,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支教老師。

今年10月下旬,記者前往愛慕小學採訪,相關報道刊發後,在寧波引起強烈反響。本報聯合寧波市慈善總會發起的「美姑村小助學」公益項目開啟捐贈接收通道,寧波市服裝協會組織聯繫愛心企業籌集衣物。12月19日,衣物運抵愛慕小學,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捐贈一幕。

這場持續6年的支教,開局雖然很困難,但看著孩子們穿著愛心企業捐贈的暖和的愛心冬衣,還有眼前即將投入使用的全新校舍,張振生覺得自己還能陪伴這些孩子們很久。

記者 石奕懿 陳金輝/文 陳金輝 朱佳凱/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a024ab651e8a3802a39b825e499de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