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這個小山村,有塊壘在牆裡才保存下來的明朝碑刻,啥情況

2019-11-12     飄零章丘行

早就聽說,濟南章丘區相公莊街道的腰莊村,因修蓋村委,發現了一塊壘在牆基里的明朝碑刻,想去看看,一直沒有成行。周末恰巧去時家村探訪鄭家省府鹽務最後一名師爺的蹤跡,採訪完後看天色尚早,便和朋友一起去離時家不遠的腰莊,看看壘在牆裡才得以保存下來的明朝碑刻。

腰莊村,位於相公莊街道辦駐地東北7公里,60多戶人家,200餘口人,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據《章丘地名志》載:"元末,韓姓由蘇州遷居山頭店。後遷此,取名花繭塢。附近一尼庵,有廟田數畝,韓姓為占廟田,將主持趕走。主持一怒改村名為"妖莊"。村人因本莊上有山,前有河,名山河莊。後山頂又建一村,取名頂莊。該村位於山腰,改為腰莊。"

那塊明朝碑刻就放在新建村委的大門東邊的角落裡,質地為青石,高1.5米、寬0.6米、厚0.2米。碑頂呈梯形,碑身完好,碑底為凸楔形,底座缺失。據村裡曹書記介紹,村裡在學校舊址上翻建,扒老房子時發現了壘在牆基里的這塊碑刻。

碑的頂部刻有大明字樣,正面書文,字為楷體,字跡清晰工整規範。碑面周邊則用精美的浮雕花枝裝飾。落款時間為:萬曆八年季春三月之吉立石,據此推算,已有420多年歷史了。這塊距今420多年的石碑究竟刻著什麼內容呢?通過碑文和拓印件,好像回到了420多年前的那段時光。

碑體文字,雖歷經420多年的風雨滄桑,依然清晰,碑文豎排,題為《鄭家莊七聖祠記》:"縣治之東二十里許,夾長白溪谷窈窕間,地處花龍務,村曰"鄭家莊"。煙井相望,可數十家。計其北、東、西三面據山,大壑如箕。南面迢延,與胡山對迤……莊舊無祠宇,居人張天京氏曰:"古山川勝地必有庵、觀、寺、院,仙、佛道場當之……"

將碑文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明朝萬曆年間,在縣城東20多里的地方,長白山一條美麗的溝峪里,有個鄭家莊,三面環山,正南與胡山相對。風景秀麗,是風水寶地。村小人少,莊內沒有廟宇。村民張天京對村裡人說,村裡必須要建廟宇,使神靈安息有地,百姓祭祀有所。還沒等行動,人就故去。於是族人感其志,存錢集資修建廟宇,供奉七聖,謂之七聖祠。

碑文中詳細記載了明朝萬曆年間這個村子修建七聖祠的史實,並通過熟人請求商河地主張自慎撰寫了文章刻碑記之。

在一個小小的山村,竟發現有商河人張自慎撰寫的碑文,實屬難得,這個人不是別人,是明朝嘉靖年間有"嘉靖八才子"稱號的李開先的學生。張自慎,字敬叔,號就山,明商河縣聚仙鄉張家莊(今張坊鄉張老莊村)人,明廩生。具體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明嘉靖至隆慶年間。明《商河縣誌》載:"張自慎雅負才藻,落拓不羈,作《五花攢棉》一部,語涉譏刺,被人告發。上憲怒,差人捕捉。其時自慎適在省應試,聞警出東門直奔章丘,游太常李開先門下,終生未仕。"張自慎成年以後大部分時間流寓章丘,故道光《章丘縣誌·卷十一·人物下》有傳。

張自慎拜在李開先門下時,正值李開先因與權奸夏言、嚴嵩不和,回歸故里,與友人結"富文堂"詞會,終日詩、詞、歌、賦,宴於大觀樓,劇以李家亭。太常不輕推轂士,一見自慎,嘆賞曰:"老夫衣缽,須此子張大之。"張自慎是李開先的得意弟子,擅詞曲,工詩文,嘗作雜劇三十餘種,流傳下來的只有一詩一曲。但當時人對張自慎的評價極高,如太原萬伯修曰:"北曲一派,海內索解人不得,眼中獨見張就山耳。"

張自慎在章丘、商河這兩地很有影響,可惜的是卻沒有多少作品傳世,今在腰莊發現他的文章碑刻,真的是彌足珍貴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Ze_Ym4BMH2_cNUgXx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