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2023靜安戲劇谷的三部國際劇目 | 我們的樂園

2023-05-17     有染

原標題:評·2023靜安戲劇谷的三部國際劇目 | 我們的樂園

葬星落

前幾天和朋友聊起,她說自己 最近一次看國外劇團的現場演出是《安魂曲》。

記憶翻起來,那是以色列來的劇團,把他們民族偉大劇作家的作品帶到我們眼前。2019年的靜安戲劇谷還有圖米納斯,還有福金。 一眨眼三年過去

有些演出,你會忘記它的細節、語言,甚至忘記情節、人物,但依然會在很多年後的某個瞬間,體味到當時坐在劇場中的感受。

它們已經進入你的戲劇體驗和認知、創作經驗,以及生命。

今年,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重新帶來國外引進劇目, 我連續四天走進劇場觀看了三部作品,我相信它們留下了一些會久久存在的東西。

《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夫》

或許是眾所周知的,首演的時候出現了很嚴重的演出事故。但在波折平息,演員重新開始表演之後,沒多久,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也很正常,此時最終的衝突已經爆發了,所有角色陷入狂歡後的疲憊。而女主角的表演又是那麼地精絕,似乎很難拒絕與她一起心碎——為她剛剛「死去的兒子」和這場痛苦的戰爭。

《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夫》是一個諧音梗,是上流社交場合的文字逗樂,將兒歌的曲調和知名的作家連在一起,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大的深意,就是隨便唱唱。

如果要這齣戲取個更契合劇情的名字,大概可以是《婚姻生活》《After Party》《贅婿》《背叛》《中年丁克的育兒遊戲》等等。如你所見,這就是這部戲的背景、場合、人物關係、矛盾點、事件、行動等等。

這個演出版本安排了極簡的舞台,沒有背景布也沒有太多道具,用一條狹長的通道作為絕大部分的行動場所。對於一部台詞量極重的作品,這樣的設置相當於告訴觀眾:「現在一切交給演員了」。

飾演女主角瑪莎的 奧菲莉亞·波比在介紹詞中為稱為「羅馬尼亞國寶級女演員」。

瑪莎是大學校長的女兒,超過五十歲了。他丈夫喬治、來家中做客的尼克都是這所學校的老師。所以她自然是不同的。她是部分名利的象徵——原作會有「美國夢」的背景,但這齣戲更多聚焦於家庭內部——對她丈夫和年輕的尼克來說都具有女人之外的誘惑力,是同她結婚或者做愛就能得到好處的類型。同時,她可以被歸入「惡女」名目,她肆意作弄丈夫,不斷升級對他的挑釁,以嘲笑他為樂。與易卜生筆下的海達·高布樂相似,她們在「客廳」的場域裡為非作歹,與婚內婚外兩個男人搏鬥,最終她們同樣被毀掉。

不同的是, 有人選擇結束生命以抵抗荒蕪,有人在脫力後用擁抱繼續生活。瑪莎是後者。她和他丈夫在婚姻里的牢籠里只能做一些可怕的遊戲,不為了快樂,只為了互相傷害。對了,很像他們描述的那場喬治被打趴在地的拳擊遊戲。

演出最「嚇人」的一段,是男主角幾乎徒手掐著女主角的脖子將她拎起來,隨後甩在地上。那種幾乎要把對方置於死地的憤恨就發生在婚姻里,作為觀眾,是實實在在被嚇到了。

因為舞台事故而中段的這個夜晚,我看了兩遍。那個本該是最親近的人,用本來只有他們兩人知道的秘密 (一個被編造出來的孩子)威脅她,現在丈夫單方面要讓孩子死亡,她卻已經打出了所有底牌,現在只能輸了。

但沒有贏家。當日頭升起,他們只是兩個極度疲憊的拳擊手,既互相仇恨,又只有彼此。

婚姻生活,真的很難的啦。還好,我只是觀眾。

當然還要吹毛求疵一下,兩位年輕演員有很多段落都在站樁。雖然男女主的精彩演出可以吸引觀眾的大部分注意力,但這不是讓我們嫉妒嗎——他們竟然可以在台上看戲。

《弗里達·卡羅》

當又發生演出事故的時候,我心想糟了,一起來的朋友不會認為我是瘟神吧?果然,她是這麼想的。

這位朋友很愛鑽研戲劇演出中的投影使用,這齣戲正中她下懷,回去路上拉踩了眾多耳熟能詳的含投影設備劇目。

《弗里達·卡羅》的投影形式用得多精巧呢?

舞台中央豎立了一塊大螢幕,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樑柱,也可以投影。道具只有一個方塊凳,一把椅子,一個因為不給抽煙而只能發出聲音的打火機。投影操作者就在舞台下場口架了個台子,像咱們小時候科學課使用的笨拙老式投影儀,老師在鏡頭下平放幾張不同的畫片或者畫幾條線,黑板上的幕布就顯現出來。

舞台整體視覺效果

投影操作師

就是這樣,操作者好像成了弗里達命運的先知,與這個活生生的弗里達雙聲部共同講述了她的一生。他為她畫出爸爸媽媽妹妹,就成了她的童年;他投影一張床的形狀,她就變成那個知名癱瘓女畫家……還有很多精細的、層層疊疊的用法,我不擅長記憶細節,現在已經忘記,但留下了這樣的結論——投影可以這樣用! 它是形式,也是內容

正如女演員所說,大概這次演出會是她印象最深的,畢竟因為投影不能用重演了好長一段,但她非常自如地與觀眾、與操作者對話,倒像是弗里達本人出現了,與這群想看看她故事的人聊一聊自己。

「為人物立傳」的作品是難寫的,尤其這樣的獨角戲——即使依靠投影,劇作可以存在有限的「對話感」。這齣戲按照時間順序,從弗里達小時候講起,講她人生遭遇的喜悅和災難。情感與婚姻也在這場講述里占了很大的比重。

說實話,我對弗里達·卡羅的認識並沒有超出學藝術史時的幾個章節,對她的形象感知停留在《尋夢環遊記》。

我料想大部分人如是。對於我們這些不夠熟悉弗里達的觀眾來說,文本顯得有些細碎、片段化。

無論是小時候的疾病、可怕的車禍,還是熱烈的愛情和婚姻,抑或到後期論及藝術創作與個人生命,都有如走馬觀花。幾十年重要的事件被壓縮在90分鐘里,每個可怕的事件都顯得輕巧,是一陣轟鳴、一陣沉默,然後就翻到下一個篇章。這種狀態我是不滿足的。

但我自問,倘若編創者為她抽出一個概念化的主題,標籤式地塑造一個被某一課題概括的形象 (比如我們嘗試放大女性、疾病與身體殘疾、藝術觀念與個人等某個切面),是否會是一個更符合我口味的作品?

各有優劣吧。集中地採取某個 (某類)視角看一個人,她很可能淪為這個議題表達的工具,而在無法避免的篩選之下,儘可能回歸到人物本身的歷史,是給觀眾留出更大空間的做法。

儘可能讓你看到我,弗里達·卡羅本人,艷麗的、苦難的、充滿奇想的、被愛戴的一個人。

也正如演員本人闡述,對於弗里達的偏好,源於自身和她在外貌上的相似性。我想演員大概會因為都從事著藝術的工作,免不了有些自我預示的心情 (純瞎猜)。因而「復現她本人」的目標會比「理解、解讀」更貼近創作初衷 (繼續猜)

換個人創作這部戲,不會是這樣的選擇。

《喜悅》

雖然和前文所述的朋友對前文所述的兩部戲的喜愛值排名有差異,《喜悅》都是我們三部中的最愛。

這部戲又讓我想到《安魂曲》,同樣在戲劇谷觀看, 同樣與死亡有關,同樣與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有關

雖然它叫做「喜悅」,卻是男主角,或者說男演員皮普·德爾邦諾對於逝去的好友、劇團夥伴波波的悼念,同時也是這個被拋下的人如何面對自己生命的瘋狂、快樂和黑洞。

波波是一個聾啞表演者,前半生被困在精神病院,直到他唯一的親人去世,他成為世上最無親無故的人,也是最自由的人了。劇場與他的搭檔陪伴了他後半生,德爾邦諾形容 「波波心中藏著劇場的深層含義」

《喜悅》是片段式的,像彙報演出。德爾邦諾用手持話筒輕聲地講述,有時候他坐到觀眾席來,邀請上馬戲團的演員們,舞蹈、唱歌 (假唱)、與觀眾互動,在部分片段里演繹著瞎胡鬧與插科打諢。 詩意的語言、絢爛的色彩、突轉的節奏,在各個片段角落裡塞入瘋狂,波波如嬰兒的嘶叫聲也參與了這場合奏。

雖然舞台上有很多人上場下場,道具、燈光也常常將舞台「塞滿」。但在我看來這更像德爾邦諾的瘋狂幻想。自始至終,這裡只有他一個人。

演出前半段還提及了《亨利四世》,皮蘭德婁那部。呼應著的那一幕,德爾邦諾被困進牢籠里,如同那部戲中需要自己選擇清醒還是瘋癲,德爾邦諾也需要自己選擇,是痛苦,還是放棄痛苦。

《喜悅》里提及了一張長椅,德爾邦諾說他和波波曾經演過一齣戲,是兩個男人長久地坐在那裡。我心想,哦,等待戈多。後來被科普,確實是一部類似的戲。他們還曾在國內一起坐過長椅。戲裡有好幾次,演員們往舞台上鋪展開各類道具,一點一點把舞台填滿,又一次次地收攏起來。坐在我座位隔壁的阿姨,交頭接耳說,這真累哦。

「讓我們在寧靜中坐一會兒吧」。舞台上放滿了白色的小船,德爾邦諾說了這句話,並坐了下來。我們停頓了一段時間,好像一起在為波波默哀。 我的心既是興奮的,又是悲傷的

不滿足。這個靜默時刻明明可以更長一些。就讓觀眾去面對空寂的舞台好了。就讓我們去面對喪失與痛苦好了。

德爾邦諾也很老了。他的體態和聲音都是個十足的老人。老人悼念死掉的老人。

我年紀已經非常非常大的太婆,我和她握握手,她垂下的皮就掉在我的手裡。她摔了一跤,哭泣著說怎麼辦,好不了了。我說,會好起來的。

德爾邦諾反覆地說, 悲傷會過去,快樂會回來的。就好像太婆自己說,會好起來的。

Siamokedeidi!這是拼音,我空耳記錄的,呼喊「我們很快樂」的音節。肯定沒有任何一種語言能對應。德爾邦諾反覆地喊,直到觀眾中有人也向他呼喊——Siamokedeidi!

我如釋重負,有人告訴了他肯定的答案。

這篇文章,早該寫出來了,可生活總是有那麼多意外。

我們擁有多少清閒安靜的時間去坐在劇場裡看一齣戲呢?我們有多少時間去細究它對自己的影響呢?

這確實也是我和朋友們很真實的狀態。

距離我認真看戲認真寫點什麼的日子也隔了一整個新冠,並且這也覆蓋了大部分我畢業後的時間。很開心重新寫作,看到自己顯現出一種全新的語調和狀態,不一定更好,但更真切。

我說劇場是樂園,似乎是在說日常生活不是。是也不是。《喜悅》有的,生活裡頭都有。只是我們是當事人,我們自己承擔喜怒悲,我們看不出詩意來,我們痛苦就是真的痛苦。

而在劇場,我們只是觀眾。我們欣賞藝術對於意義的濃縮,我們與人物共情感受脆弱和力量,但到底,只是觀眾。 還好只是觀眾

所以, 劇場是樂園啊。是吧。

三場演出的主創簽名單頁 葬星落

-劇終-

秦 聽

船在海上,馬在山中

本文落筆於5月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觀看後

除標註外,配圖為劇照,由主辦方提供

攝影 王犁

經授權使用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真好·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歷時18天的戲劇「饕餮」之旅,圓滿完結

話劇《春風十里不如你》 | 他們最後的14天,就像兩人依偎在天堂

評·漢藏雙語版話劇《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評·話劇《威廉與我》|這個舞台永遠感激他來過

評·話劇《單寧》|只要你不離開,我就不殺你

評·《活動變人形》|總有一瞬,它會刺痛你的心臟

評·《家客》| 在「瞎想」中體味人生

聊·《說唱張愛玲》|在阿那亞的海風裡,走進張愛玲的傳奇一生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林懷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蔣瑞徵 | 黃俊達

沈偉 | 杜邦 | 馮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張晉浩

大劇場版《枕頭人》 | 《傾城之戀》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電波》

烏鎮戲劇節

亞洲大廈| 進念二十面體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8af604f35e2b6c99226c4a00bd359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