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楊得志兩位上將,收到一位老農的信,看完給他幹部級待遇?

2023-02-11     羲和奇談

原標題:楊勇、楊得志兩位上將,收到一位老農的信,看完給他幹部級待遇?

1961年,遠在北京的楊勇、楊得志將軍多次收到來自湖北的一封信,信上面的名字是自己曾經的下屬,大家都以為已經犧牲了的侯禮祥。兩位將軍看到這信之後,又激動又疑惑,和這位下屬已經是幾十年沒有聯繫了,當時通過很多途徑打聽他的消息都沒有任何的收穫,大家都以為侯禮祥已經犧牲了,為此楊勇、楊得志將軍還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收到的這封信,兩位將軍非常激動,說不定這位老戰友真的還活著,但是也不得不疑惑,畢竟幾十年沒有他的任何消息了,寫這封信的人,真的會是侯禮祥嗎?兩位將軍當即就寫了回信,令人不解的是,這信照著地址寄了回去,就像石沉大海了一樣,沒有一點消息回來。

為什麼消失了幾十年的老戰友突然開始聯繫?又為什麼在楊勇、楊得志兩位將軍回了信之後卻沒有消息回復了?這中間到底有什麼曲折的故事?各位看官,不如動動發財的小手,點下關注,讓我來為大家講述消失了幾十年的老紅軍侯禮祥背後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1912年,壬子鼠年,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份,清政府的滅亡宣告著統治了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徹底結束,中華民國成立,中華大地一片暗潮洶湧,各地的起義運動此起彼伏。就是在這個時候,在荊州江陵侯壋村的一戶人家,一名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侯禮祥。在侯禮祥小的時候,家裡的條件還算過得去,家裡人就送他去私塾上了幾年學。但是在他15歲那年,家裡發生了很大的變故,先是父親抱病不起,不久就撒手人寰。母親積鬱成疾,很快就跟隨父親去了。雙親離世,這對於只有十幾歲的侯禮祥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原本還是在學堂里讀書的孩子,一下子成了無父無母的小孩。侯禮祥悲痛不已,在家痛哭了幾天,但是侯禮祥明白,哭並不能解決問題,父母養育自己這麼多年,教給自己的並不是這些。生活還是得繼續,為了謀生,侯禮祥離開了自己生活了十五年的村子,來到了荊州。

侯禮祥覺得,荊州怎麼也是個大地方,機會肯定比老家多。但他沒有想到,自己年齡比較小,又因為營養不良,看上去十分的瘦小,沒有人願意要這樣的小不點幹活,侯禮祥的希望再次破滅。但是自己好不容易從老家來到這裡,難道就這樣毫無收穫地回去嗎?侯禮祥不甘心也不願意。天無絕人之路,就在侯禮祥快要絕望的時候,一個乞丐叫住了他,這個乞丐原本就是在荊州城內討飯吃的,這段時間,侯禮祥的四處走動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和乞丐交談一番之後,侯禮祥得知這個乞丐的目的,他是想問侯禮祥願不願意和他一起前往漢口。這個乞丐可以為侯禮祥介紹一份招待所服務員的工作。侯禮祥沒有多想,就答應了。來到漢口之後,侯禮祥來到了這個招待所,當起了服務員。但是,侯禮祥並不滿足於這份工作,他仍希望有機會可以做一些改變自己命運的事情。

侯禮祥雖然在打工,但是還不忘學習,一有空的時候,他就會抓緊時間讀書認字。後來由於工作調動,他來到了武昌,也正是這個地方,讓他的生活再次發生了轉折。1927年,對於革命者來說是一個不平靜的一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發動的反革命政變,對於革命事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侯禮祥就是在這個時候萌生了要參軍,為人民打仗的想法。1928年,紅軍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侯禮祥一直有一個參軍的夢,心想這是自己的一個機會,不能輕易放過。於是,他辭掉了招待所的工作,前往江西。來到江西之後,侯禮祥加入了地方軍隊,參加了革命。到了1929年,侯禮祥加入了紅軍。當時在紅軍部隊里,能識字的士兵其實不多,再加上侯禮祥吃苦耐勞,很多事情都願意衝鋒在前,因此得到了領導的賞識。1929年3月份,在上級領導的介紹下,侯禮祥加入了共產黨。在參加革命之後,大家對侯禮祥的稱呼都是『禮祥』,以至於很多人以為他的名字就叫做『李祥』,而且在後來登記紅軍的名字的時候,他的名字也被寫成『李祥』。雖然侯禮祥有給大傢伙解釋過,感覺叫著也不礙事,侯禮祥也就隨大夥叫了。所以,在紅軍的隊伍中,侯禮祥的名字一直是『李祥』。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侯禮祥被調到了楊得志的手底下,成了他的下屬。這個時候,侯禮祥已經是一營之長了,而且他所帶的營是當時的尖刀營,是團里的主力。到了1935年的時候,長征的紅軍已經渡過了金沙江,正準備渡過大渡河,因為大渡河是來到西北地區的必經之路。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夏初時節,大渡河上游的雪水正在消融,導致這一段河水暴漲,河流湍急,眾人本就對這一帶的河流情況不了解,再加上河床上升,更是不敢貿然過河。雪上加霜的是,敵人燒毀了可以渡河的船隻,妄想把紅軍困死在這裡。經過指揮員的分析,紅軍可以強占對面的一些陣地,但是危險係數較高。但是,紅軍已經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了,很快,在楊得志的團里,組了一個敢死隊,是由18名紅軍戰士主動加入組成的。這18名戰士組成了一個渡河突擊隊,主要的任務就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火,搶占對面的陣地。侯禮祥就在這18名戰士里,他們把生死置之度外,強渡大渡河,很快就控制了河對岸的一個陣地,還擊敗了敵人的一個營的兵力,為後來大部隊的過河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強渡金沙江順利進行,雖然損失慘重,但是能不能過河這關係到紅軍的生死存亡,渡過了這條河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扭轉了當時的革命形勢。作戰結束後,侯禮祥等人也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表揚,令人遺憾的就是,當時的侯禮祥在部隊里登記的名字是『李祥』,所以說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記載強渡大渡河的資料里並沒有出現侯禮祥的名字。

在紅軍長征的過程中,身為營長的侯禮祥永遠都是衝鋒在前,為身後的戰士們開路,這也體現了他英勇無畏的奉獻精神。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侯禮祥負責帶一小隊紅軍從側面包圍,不料敵人很快就注意到了來自這個方向的火力,便開始集中火力攻打這個突擊小隊。侯禮祥衝鋒在前,一不小心,一個子彈就從他的脖子上擦過,頓時鮮血直流。在後期治療的時候,醫生說如果再往左邊一厘米,就會穿破大動脈,這真的是撿了一條命回來,大難不死啊!又有一次,就在各路紅軍快要會師的時候,在陝西的甘泉縣,侯禮祥帶隊衝鋒,這次侯禮祥受了重傷,一顆子彈穿透了他的右腿的骨頭,造成骨頭及周圍的神經壞死,侯禮祥因此落下了病根,走路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利索,但是這並沒有阻礙侯禮祥在革命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1936年的時候,各路紅軍終於勝利會師,這長達兩萬五千里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從出發時的三十萬人,到最後勝利會師的兩萬五千人,這些犧牲的戰士們和倖存的戰士們,都是最值得後人瞻仰的人,這一路上發生的令人動容的一個個故事,將永遠被後人銘記。侯禮祥有幸,成為這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之一。到達陝北之後,侯禮祥一方面被安排在部隊醫院養傷,過了段時間,侯禮祥的傷勢有了一些好轉,在組織的安排下,侯禮祥來到了抗日軍政大學,進行了下一步的學習。

對於侯禮祥來說,這段學習時光應該是參軍以來最輕鬆的時刻了。在那裡,他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還因為上課認識了很多新的戰友。侯禮祥很享受這段生活,也很珍惜學習的機會。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38年,因為在長征途中表現突出,侯禮祥擔任了總部警備第一團的副團長,主要的工作是負責保衛中央的安全,這也充分的表明了組織對他的認可。但是這個時候的侯禮祥已經是傷病纏身,這一路走來受過了很多的傷,有輕有重,因為條件簡陋,再加上環境惡劣,根本就沒有辦法好好養傷,這種情況不是侯禮祥才有,紅軍戰士們也都是這個樣子。這些戰士們為了國家的未來,獻出了鮮活的生命,健全的身體,他們是時代的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到了1939年的時候,侯禮祥在一次任務中再次受了重傷,因為傷勢嚴重,加之他身上還有幾處嚴重的舊傷,在本人同意和組織安排下,侯禮祥轉到了後方,在這一年底,他回到了武漢的八路軍辦事處。

回到湖北後,侯禮祥在組織的安排下,到了監利縣開展地下工作。這段時間裡,侯禮祥接到了縣委給他的一個任務,讓他以化名的身份擔任國民黨的保長,深入到敵人的圈子裡,與組織展開工作。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侯禮祥為黨組織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信息情報,為黨組織的工作順利進行做出了很大的幫助。天有不測風雲,組織里有人身份暴露,供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對地下組織造成了巨大破壞。侯禮祥無奈只能隱藏身份,躲起來,這也是侯禮祥和黨組織失去聯繫的一大原因。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有關侯禮祥身份證明的材料被盜走了,這對於他來說才是致命的打擊,沒有了這些他就無法與黨組織取得聯繫了,這該如何是好?

沒有身份帶給他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更為糟糕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歷史問題不能解釋清楚,侯禮祥被定為專政對象,要對他的日常生活進行監視,這給侯禮祥的生活造成了困擾。苦於身份無人證明的原因,侯禮祥只好把苦都往肚子裡咽。在1961年的一天,侯禮祥無意在報紙上得知了楊勇、楊得志的情況,就想寫信給他們,希望他們可以替自己證明身份。

圖片來源於網絡

信寄到了兩位大將軍的手裡,他們看到這封信的內容,還有這個名字,都感到非常的意外和激動,當即就寫了回信。沒想到,這兩封親筆回信卻被當成是侯禮祥假冒的,侯禮祥還因此被扣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不僅要被監視,還不能與外界聯繫,這也是兩位首長寫了回信,但卻石沉大海的原因。

到了1971年的時候,侯禮祥再次得知楊得志將軍的情況,他心裡想,不能就這麼不明不白地走完這一輩子,自己得去找楊得志將軍,讓他為自己證明。就這樣,侯禮祥從當時改造的林場逃了出來,一路逃竄到了濟南。歷經了千辛萬苦,侯禮祥終於見到了楊得志,得知了楊得志的情況後,楊得志表明自己一定會給侯禮祥一個交待。到了1974年的時候,楊得志調任武漢,就在他視察荊州的時候,突然提出了要見侯禮祥的要求,當地的負責人一下子愣住了。楊得志看見這個樣子就知道,這個老戰友可能還沒有解決問題,便對下屬說,無論如何也要找到這個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終於在江陵的一個村子裡找到了侯禮祥,楊得志一見面就問他最近的狀況。侯禮祥實話實說,吃穿成了問題,最糟糕的是連病都看不起。楊得志一聽這個就火了,當初在戰場上殺敵無數的團長,怎麼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在楊得志的證明下,縣委的負責人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立即派人去調查。在經過多方資料的彙集,終於證明了侯禮祥紅軍團長的身份。當地的政府很快就恢復了侯禮祥的紅軍待遇,給他修建了房子,頒發了軍人退伍證,還給了他一系列的補償。

這也就是侯禮祥背後跌宕起伏的故事,寫到這裡,我忍不住再次感慨,這些保家衛國的戰士對於國泰民安意義重大,我們生活的年代並不是太平盛世,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了和平的祖國,憶苦思甜,居安思危,我們更應該銘記和感懷這些為和平生活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們!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88110ba8203b4b28f4985113c4164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