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A剛反彈兩個月,投資者們還沒樂呵幾天,市場上就又傳出了風聲。多隻主動權益基金紛紛限購,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經理的產品,崔宸龍、丘棟榮、楊金金、馮明遠等均有產品發出「限購令」。
不是吧?指數剛上3350基金就限購?大佬們的意思是不是行情要結束了?
倒也未必,究竟咋回事兒?一起來看看。
01權益基金「限購令」來襲
6月22日,丘棟榮在管的中庚價值領航基金、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持有期基金同時宣布限購。其中,中庚價值領航基金限購金額為1萬元;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持有期基金限購金額為10萬元。
6月18日前海開源基金髮布公告, 崔宸龍在管的前海開源新興產業,單日每個基金帳戶累計申購份額最高為200萬元。
6月3日,交銀施洛德基金髮布公告, 楊金金在管的交銀啟誠混合單日單個基金帳戶累計申購金額不得超過1000元。
6月2日,馮明遠在管的信澳核心科技混合發布公告,單日每個基金帳戶累計申購最高金額為500萬元。
此外,還有多隻主動權益基金也在近期發布限購公告,比如長信先銳混合、新華趨勢領航混合、泰達宏利景氣領航兩年持有混合基金,均暫停大額申購。
02為何發布「限購令」?
對於主動權益類基金突發「限購令」,我認為原因有二。
其一,一位負責任的基金經理,其產品規模應該控制在基金經理本人的能力範圍之內。如同我過往多次強調的,規模是業績的敵人,規模越大管理難度越大,越不好做出業績。
就拿上述四位明星基金經理來說,雖然他們發布「限購令」的基金規模並不大。像馮明遠管理的信澳核心科技混合,基金一季度末規模16.02億;崔宸龍管理的前海開源新興產業,基金一季度末A+C的合併規模也僅有6.18億。但他們的總管理規模其實已經相當龐大了。
馮明遠最新管理總規模382億;崔宸龍目前管理總規模333億;丘棟榮最新管理總規模203億;楊金金最新管理總規模137億。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有朋友會說了,這規模也不算很大啊,某些基金經理一隻基金就三四百億呢。的確,但這要看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
我曾在知乎上寫過分析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這裡直接引用結論。如果基金經理偏於中小盤成長風,那100億—300億是比較合適的規模。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在分析了這四人的持倉後,不難發現崔宸龍和楊金金都屬於中小盤成長風。馮明遠也不算大盤股風格,但他持股相對分散,去年末前十大重倉股合計占比僅有17.70%。,即便如此,三百多億的規模依舊為業績增長帶來了壓力。
四人中只有丘棟榮偏好價值股,他當前的管理規模就比較合適, 而這也得益於丘棟榮的基金多次發布「限購令」。去年9月限購一次,今年2月限購兩次,成功控制住了規模。
崔宸龍和揚金金更不必說,從業時間僅有兩年,管理規模卻呈幾何式增長, 更由於本身屬於中小盤成長風,管理規模存在一定限度,如果超出後不加約束,很容易過猶不及,讓原本優秀的業績走上下坡路。
由此可見,這些「限購」的基金經理總管理規模已經較高,投資風格也相對偏向中小盤個股、新興成長賽道,確實需要控制規模了。
限購原因之二,近期市場回暖,部分熱門賽道的估值回歸高位,或產生結構性風險。
眾所周知,我們的市場處於結構性行情而非普漲行情中,所以即便寬基指數的估值依舊很低,但這波反彈的最大貢獻者—— 汽車、光伏、新能源車等熱門賽道,估值再度高企,其中汽車估值百分位在76.67%,新能源車的估值歷史百分位在80%。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這次發布「限購令」的基金大多是近期反彈較大的基金,而它們快速反彈的原因就是布局了這些熱門賽道。
以上述四位基金經理為例,崔宸龍的重倉股包括以億緯鋰能為首的鋰電池,以中國電力為首的綠色電力等。拜它們所賜,4月底以來,崔宸龍這隻基金的凈值自階段性低點反彈已超40%。
馮明遠的信澳核心科技也是一樣,重倉股包括寧德時代、璞泰來、中科電氣等新能源龍頭。自4月底以來,凈值從階段性低點反彈超24%。
能有此表現, 說明這些基金經理都是高倉位運作,持股集中度相對較高,相應的波動率也會更大。就連持股最分散的馮明遠,也在年初的下跌中最大回撤達到了38.6%。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熱門賽道能V型反彈自然也能直線下跌。 更何況它們的估值回升,順勢帶動了基金凈值的回歸。市場的結構性風險仍在,但風險補償卻在回落,基金經理此時發布「限購令」,不失為明哲保身的良策。
03
我們應該怎麼做?
很多投資者見到「限購令」就一陣心慌,覺得大佬們都開始束手束腳,是不是說明這波行情要結束了,該跑路了?
其實倒也不必。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 任何投資策略產品都是有規模邊界的,為了保證預期收益率,不得不控制規模邊界。但對於我們投資者來說則不同,我們是把預期收益放在首位,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去控制風險。
今年4月底以來,隨著市場逐步回暖,以中證800為代表的市場整體股權風險溢價水平,已經從絕對高位略回落到過去十年均值水平上方0.6倍標準差附近,風險補償雖然較前期有所降低,但整體上仍然有較好的吸引力。相對危險的板塊也就是近期反彈最凶的幾個,那些沒有輪動到的、仍處於低位的板塊,比如鋼鐵等,下半年依舊存在機會。
所以我們不要聽風就是雨,自己嚇自己。我們應該在高估產品中尋找更高的風險補償,或者在低估產品中發掘潛在的投資機會。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