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悅
近段時間,微短劇產業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各界諸多「目光」。有電視台及視頻平台表示,積極推動微短劇向「大屏」融合,微短劇上星播放有望成為常態。政策層面也鼓勵微短劇正向出圈,實現多業態融合……筆者認為,微短劇在短短兩年內迅猛壯大,為傳統影視行業帶來了三大啟示。
第一,內容精準捕捉細分市場需求。微短劇的內容題材更新速度極快,同時,對不同觀眾群體需求挖掘非常細分。既可以針對特定年齡群輸出內容,也可以針對特定產品受眾「私人訂製」。例如,9月份引起網絡熱議的《閃婚老伴是豪門》,掀起了微短劇行業的「銀髮經濟」熱;保險、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也紛紛推出了圍繞自身品牌或產品的定製微短劇。
傳統影視行業更追求「主流消費」,鮮少針對單一受眾群體定向輸出。但每一個群體的需求都應該被看到,也值得被挖掘。身份多樣化、題材多樣化,才會成就觀眾的多樣化,帶來新的商業機會和盈利模式。
第二,擯棄「旱澇保收」舊思維,探索多元收入新模式。微短劇的收入模式包括流量分帳、平台採買、品牌定製、廣告及電商帶貨等,非常多元,無論哪一種,都已經陸續誕生出高收入單品。
但長劇爆款卻仍舊集中在平台的「S+」大投資劇,「S+」又普遍以定製劇為主。即視頻平台出品,找影視公司承製,最大特點是無論內容好壞,平台和影視公司都能「旱澇保收」,這種舊思維已在行業內持續了多年。
雖然從表面看,該模式降低了投資風險,保證了營收,但是在內容上拋棄了觀眾評價這一「準繩」,也有「躺平」之嫌。長此以往,同質化、模式化的內容充斥長劇平台,造成整個長劇市場走弱,最終承擔後果的仍然是平台和製作方,繼而影響公司營收。
從這一角度看,傳統影視行業的內部革新已迫在眉睫,可向微短劇借鑑其多元化的製作和收入模式,建立由觀眾口碑驅動內容製作並增加收益的良性生態循環。
第三,引入前沿科技,靠AI賦能提升質效。微短劇流行,很大程度得益於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和應用,以及資金靈活敢冒險。
傳統影視行業長期受困於成本高帶來的高風險,導致行業投資謹慎,創作模板化,不敢冒險。而AI技術的加入,能夠增強行業前、中、後期的抗風險能力,實現質效提升。例如,自動化剪輯、特效生成角色場景能夠縮短製作環節的成本等。在內容製作方面,AI還可以幫助製作方精準分析用戶觀看偏好和反饋,及時調整內容創作方向。
筆者相信,微短劇與傳統影視之間既是「活水引來靈秀氣」,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並非此消彼長。歷經變革後,影視行業將會迎來新的繁榮市場,走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818057ba1ebe37a4292eef101ba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