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分跌到4.1,這神作被黑慘了

2023-10-22   獨立魚電影

原標題:9.7分跌到4.1,這神作被黑慘了

最近,巴以衝突持續升級。

諸多新聞觸目驚心。

沒想到的是,這場現實中的衝突也引發了電影上的爭議。

最近,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豆瓣評論區就湧入了大量一星差評

本片在B站上的評分甚至一度從9.7分刷到最低4.1分

受到討伐的,不只是《辛德勒的名單》。

《美麗人生》《鋼琴家》《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等同題材的電影,都出現了不少一星差評。

如今的網絡環境下,這種情況已經屢見不鮮。

總有人喜歡將政治立場,直接代入到電影評價上。

魚叔今天並不想討論政治,而是想說說一部18年前的電影。

電影中的劇情,和當下發生的一切高度相似。

先是一次巴勒斯坦的恐怖襲擊,接著是以色列的血腥復仇。

雙方你來我往,仇恨越積越深。

有意思的是,本片導演依然是拍出《辛德勒的名單》的史匹柏

作為一名猶太裔導演,他在本片中沒有偏向以色列一方,而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視角講述故事。

主演也都是熟面孔。

有03版的「綠巨人」艾瑞克·巴納,尚未成為「007」的丹尼爾·克雷格,《權游》里的「塞外之王」塞倫·希德……

影片在當年獲得了不少獎項提名。

18年後重溫,無疑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思考和感悟——

《慕尼黑》

Munich

故事從一場51年前的慘案開始。

1972年,德國慕尼黑正在舉行奧運會。

一個深夜,8個身穿運動員服飾的身影出現在奧運村外。

人們以為他們是晚歸的運動員,順手幫助他們翻柵欄進入了園區。

隨後,8人迅速換了身衣服。

打開沉重的運動包,拿出了裡面的槍械。

分工明確,徑直走向了以色列運動員的房間。

這8個人,當然不是運動員。

而是屬於一個名叫「黑色九月」的巴勒斯坦激進派組織。

他們綁架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以此來要挾以色列釋放被關押的該組織成員。

並給出時間期限,過時開始殺人。

這時,德國警方的處理方式過於草率。

在答應歹徒要求,並把他們送到機場後,當即展開營救行動。

一時間,機場亂作一團。

槍聲四起,直升機炸毀。

最終,11名以色列人質全部被殺害

事件發生後,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決定展開報復。

對標死去的11名人質,他們也選中了11位巴勒斯坦人,作為暗殺對象

這11人身份不同,分布在不同國家。

摩薩德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以命償命。

執行刺殺任務的小隊,由前保鏢艾夫納(艾瑞克·巴納飾)帶領。

小隊成員各司其職,有人專門做炸藥,有人專門刺殺。

到後來才發現,他們都不是「專業人士」。

幾乎每個人都是被臨時拉來,原先是保鏢、大學教授、古董商、玩具匠。

讓這樣一幫人去干一個危險的刺殺行動,本身就足夠冒險。

而摩薩德早就跟他們做出「切割」。

整個復仇行動,可理解成以色列官方暗中授權的恐怖行動。

第一個暗殺的,是一名巴裔作家。

地點在羅馬。

艾夫納和隊友跟蹤其到一個破舊的公寓樓下。

確認身份,槍殺,快速離開。

第二站,巴黎。

要殺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巴解幹部。

這一回,小隊潛入他的家中,在電話中安裝炸彈。

等對方接電話時,遙控引爆。

第三站,賽普勒斯。

同樣是用遙控炸彈,殺死一名教授。

之後,小隊又摸清了黑色九月在黎巴嫩的窩點。

這一次,摩薩德直接派遣專業特種兵,強行進行突襲,清理名單上的3個人物。

過程中,他們也殺了巴勒斯坦以外的人——

一個荷蘭的女殺手。

她沒有政治立場,只是拿錢辦事,暗殺了主角小隊的一個成員。

隨著暗殺名單的逐漸減少,小隊一夥卻沒有感受到原先期待的復仇爽感。

相反,他們一個個陷入了反思。

暗殺行動開始後,巴勒斯坦一方也反過來進行同樣的刺殺活動。

雙方你來我往,命案越來越多。

他們開始懷疑,這樣的復仇是否能帶來好的結果。

黑色九月並不會因此消亡。

一個頭目倒下,就會有一個新的繼任者,而且手段會更加殘忍。

這樣的復仇沒有盡頭。

既然如此,那麼復仇還有意義嗎?

《慕尼黑》的故事並非虛構。

在歷史上,慕尼黑事件引發的以色列復仇行動更為複雜。

時間跨度、地域規模等方面都前所未有。

但直到今天,以色列官方都沒有承認過這場行動。

用了大量平行剪輯,這裡就將死去的以色列運動員和暗殺目標放在一起

影片中,包含了多場激烈的戰鬥場面。

史匹柏作為類型片大師,大可以把動作場面拍得驚險刺激。

但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將電影處理得克制而寫實

與《辛德勒的名單》觀感相似,甚至程度更甚。

比如街頭跟蹤。

暗殺小隊一路跟蹤到家,結果正面殺人時,小隊長艾夫納緊張到手抖。

離開現場時,渾身上下更是寫滿了慌亂和驚恐。

又比如炸彈意外。

因為炸藥威力過大,而誤傷了隊友。

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懼的狀態,開始相互懷疑。

再比如那場亂戰。

黑夜裡的較量,有著大量的遠景。

我們聽到槍聲,看到有人倒地,也看到槍火交鋒。

樸實無華的戰鬥,卻呈現出強烈的真實感和緊張感。

除去這些戰鬥場面,電影中最令人咂摸的是多方視角的呈現

每一方態度都截然不同,各有特點。

摩薩德高層,主張以暴制暴。

認為和平手段不能解決問題。

巴解幹部,認為不該濫殺無辜。

同時指責以色列手上的血債更多。

黑色九月,則積極採取各種恐怖行動。

造成的傷亡,既有以軍特工,也有無辜百姓。

美方雖然沒有真實露面,但卻無處不在。

比如,小隊原本想暗殺的一個黑色九月幹部,居然是在為美國中情局工作。

並且從線人那裡得知,中情局也在資助巴方。

對於主角一行人來說,負責暗殺任務的他們接觸到的信息終究有限。

但是隨著任務的進行,眼前所見和心中所想都變得越來越複雜。

以至於,對國家的堅定信念也產生了動搖。

有一回,主角艾夫納陰差陽錯地和巴解組織成員,住在了同一個安全屋

他隱瞞了自己的身份,並與對方促膝長談。

交流過程中,他幾乎意識到了雙方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然而,兩人終究站在不同的立場。

在隨後的戰鬥中,這位巴解成員倒在了艾夫納隊友的槍下。

驅車離開時,他久久地望著倒地的對手,心中五味雜陳。

關於巴以衝突,網上的討論從未停息。

遠離硝煙的網友們,動輒拿出各種政治大論,表現出一種大局觀上的冷靜與清醒。

將巴以衝突問題硬邦邦地拆解出簡單的立場。

要麼站以色列,要麼站巴勒斯坦。

在魚叔看來,這樣的爭論恰恰缺少了一份如史匹柏式的人道主義溫度。

當然,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政治身份是無法改變的。

可,人性的矛盾與複雜,豈是身份就能下了絕對的定論。

尤其在主角團身上,這樣的變化十分明顯。

最初,一行人處在「堅定完成任務」的狀態。

帶著生手的緊張完成第一樁暗殺後,還舉杯相慶。

而隨著任務深入,殺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也越來越迷茫。

後來的暗殺結束,再也沒有興奮與喜悅。

取而代之的是,無窮無盡的糾結與搖擺。

甚至在質疑這樣的行動到底是否正確。

「敵人做壞事,我們不能跟著做

受了幾千年苦難,不代表就是好人」

作為小隊長,艾夫納最終也無法忍受無止境的殺戮,更因同伴陸續被殺而變得誠惶誠恐。

回到祖國之後,他受到了領導口頭上的肯定。

但,沒有勳章,沒有榮耀。

國家不承認他的存在,家人也不知道他做了什麼。

上司還威脅他給出線人的情報,否則就要把他告上軍事法庭。

即便回到了安定的生活,他也無法忘懷手上沾染的鮮血。

甚至對眼下的生活,極度缺乏安全感。

既擔心國家會出賣他,也擔心巴方對自己家人的復仇。

片中還有很多的細節,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複雜之處。

比如,他們用遙控炸彈暗殺第二個目標那場戲。

撥通電話,正準備按下引爆器時,他們發現接電話的是目標的女兒。

那一瞬,艾夫納與另一個隊友,飛速跑離自己本該在的位置。

來到手握引爆器的同伴面前,讓他暫停。

一直等到確認小女孩離開家,才繼續原先的暗殺行動。

目標人物最終還是被炸死了。

一個巴勒斯坦女孩,失去了她的父親。

巧合的是,艾夫納不久之後便迎來了女兒的出生。

作為民族,雙方的立場截然不同。

作為人類,又有太多的共通之處。

史匹柏曾說,拍本片的目的就是為了和平。

而歷史就像一個怪圈。

眼看著曾經發生過的,如今再度上演,不免讓人重新品味這部18年前的電影其中的複雜。

電影沒有答案,而是一直在追問。

當歷史復現,這樣的襲擊和復仇不斷往復循環,到底有什麼意義?

幾十年的恩怨紛爭,真有有讓一切變好嗎?

還是說兩敗俱傷,血債隨著血緣不斷壘砌延續?

無數問題拋出,只讓人不斷陷入沉思。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看」吧。

助理編輯:噠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