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小米打輿論戰十年,最近又為一新技術「明槍暗箭」

2023-12-15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華為和小米打輿論戰十年,最近又為一新技術「明槍暗箭」

作者 | 世昕

編輯 | 園長

文章來源 | 刺蝟公社

(id:ciweigongshe)

原標題 | 華為和小米的「轉軸戰爭」

吵在一起,才是中國手機。

余承東最近有點忙。

剛剛發微博「批判」懂車帝的冬季測試,又在微博上被小米點名「發言與事實不符」。追根溯源,開啟了和小米這場論戰的也是余承東本人。2023年12月9日的花粉節上,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表示,友商對智慧財產權是不夠尊重的。為了論證觀點,他舉了個例子:

「你也知道我們的雙旋水滴鉸鏈,人家編成『龍骨』,但『龍骨』實際上根本不存在。

」儘管隱晦的用了「人家」和「友商」,但「龍骨」一詞還是能讓看客捕捉到他攻擊的對象,在8月發布的摺疊屏手機MIX Fold3上,小米宣布搭載了最新研發的龍骨轉軸技術,余承東劍指所向,已經不能再清晰。

小米的選擇是硬剛。12月12日,小米官方發言人發布微博,高調回應了余承東對於小米摺疊屏「龍骨轉軸」技術的質疑,不僅列出了專利申請時間線,還表示龍骨與水滴完全不同,余承東發言「與事實嚴重不符」。

聲明發布後,#小米發文炮轟余承東#登上微博熱搜,引爆了相關輿論。在智慧型手機領域,華為與小米的論戰已經持續了將近十年,2020年後,華為戰略收縮之下,兩者的正面交鋒越來越少,而2023年,華為和小米都實現了手機業務的再次增長,手機市場「一團和氣」久了,突如其來的正面對壘著實令人驚訝。

01水滴還是龍骨?

這一次的爭論核心,仍舊是技術專利

爭議內容並不複雜:小米摺疊屏手機產品上應用的鉸鏈轉軸技術是否對華為存在抄襲問題。

簡單來說,鉸鏈轉軸技術解決的是摺疊屏最重要的摺疊問題,在摺疊屏手機產品剛剛問世的幾年裡,摺疊鉸鏈結構一直是三星、華為等公司最重要的技術攻克點之一,如何能讓摺疊手機雙屏貼合得更加緊密、展開後摺疊處摺痕深淺,都與其息息相關。從某種角度來說,鉸鏈結構一定程度上能決定一款摺疊屏產品的「生死」。

而在鉸鏈結構技術上,華為確實是佼佼者。2019年,華為就提交了水滴鉸鏈結構專利申請,儘管相較於U型鉸鏈和球棒型鉸鏈成本更高、技術難度更大,但水滴鉸鏈結構在螢幕摺痕和機體輕薄無疑更具優勢,也正得益於自研的核心摺疊技術,華為Mate X3、Mate X5等產品始終位居國內摺疊屏手機品類的Top1。

水滴鉸鏈結構

在2021年的產品發布會上,余承東曾驕傲地表示:「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摺疊後沒有縫隙,一定就是我們的專利。」這也為這一次的論戰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小米確實在摺疊屏技術上多次對標過水滴鉸鏈。2023年8月,小米正式推出MIX Fold 3時,雷軍就曾在微博上解析了其搭載的龍骨轉軸技術,在他和小米看來,現存的水滴轉軸摺疊屏產品都存在著過於「嬌嫩」的問題,而龍骨轉軸則能通過更複雜的多級轉軸結構提升摺疊屏的「線接觸」問題,提升旗艦機的使用體驗。

在宣傳海報上,MIX Fold 3也不免來了一番「對比」,技術結構圖上,小米展示了龍骨轉軸與水滴鉸鏈的不同,也似乎在側面證明著自己在摺疊鉸鏈技術的獨立自主。

手機廠商之間的拉踩再正常不過,但對於在技術層面底氣十足的華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釁,於是,四個月後,一向脾氣火爆的余承東終於"開噴",他在花粉年會上的一番話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基本上明示了他的劍指所向,在他眼中,小米在MIX Fold 3上應用的「龍骨轉軸」技術無疑是水滴鉸鏈結構的換皮。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小米看來,不僅兩者的技術思路完全不同,在專利時間線上,小米也並不存在抄襲的可能。公告里,小米稱仔細研讀了「雙旋水滴鉸鏈」的技術資料和已公開專利資料,並且通過實際拆解驗證,認為兩種技術並不相同,而龍骨轉軸於2020年9月18日申請專利,並於2021年獲得授權,2023年第一次應用於產品上,而華為的水滴鉸鏈則在2021年才公開專利內容,小米並不存在抄襲問題。

回應發出後,兩種聲音也占據了輿論場。一方對小米的回應做出了質疑,在話題登上熱搜後,有網友找出了小米龍骨轉軸專利申請的內容,指出龍骨轉軸技術是實用新型專利,而非發明專利,兩者的區別在於,實用新型專利指的是技術的產品應用,而發明專利則是技術的自主研發,兩者在專利層級上就存在差距。

簡單來講,小米所持有的龍骨轉軸技術專利是在實用層上,而非發明層上,因此專利申請時間線並不能證明兩者不存在技術之間的借鑑或抄襲,而水滴轉軸則是發明專利,在層級上要更高。一位技術專利從業人員告訴刺蝟公社,在審批上,發明專利的要求更嚴格,而實用新型專利則相對更簡單,一個發明專利是有衍生出多個實用新型專利的可能性的。

小米的支持者認為,龍骨轉軸技術在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的同時,也申請了發明專利,只是仍在審查過程中,而發明專利的審查過程基本較長,因此專利的層級並不能說明問題。另一方面,早在2015、2016年,三星和Oppo就曾申請過類似水滴型的摺疊屏專利,這也為華為的首創打上了一個問號。

也有觀點認為,對於小米這樣成熟的企業來說,全方位的「抄襲」基本是不可能的,從很多角度來看,余承東的這次「開炮」是缺乏證據的。這或許也是小米選擇正面硬剛的原因之一,對於華為來說法律上的「維權」如若不成立,貿然發動「嘴仗」反而會對輿論起到反作用。

02華為與小米,輿論場上的十年纏鬥

拋開爭論內容,「小米發文炮轟余承東」的詞條,幾乎讓人產生了「夢回2014」的即視感。

科技公司,尤其是手機廠商之間的明爭暗鬥從未停止,但正主親自下場「開撕」,對於現如今更傾向「Peace&Love」的機圈來說,還是很少見的。

華為與小米的正面對壘,新聞點不在於「對壘」,而在於「正面」。

時間線拉回2014年。

作為老牌通信產業巨頭,自2010年入局手機行業之後,華為就開啟了狂飆模式,從一開始的「運營商標配手機」再到後來大熱的華為honor,僅僅兩年時間,華為迅速打開了國產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並躍居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廠商,前排只有蘋果和三星。

而2014年的小米已經成立了四年,憑藉小米1、2、3、紅米手機等產品,這家年輕的公司在智慧型手機市場迅速站穩腳跟,高性價比搭配超強的用戶圈層生態,讓其成為當年最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之一。

對於華為、ov等老牌廠商來說,主打極致性價比的小米無疑是個威脅,從2012年起,余承東就曾在微博上就小米的價格問題展開討論,但那時的華為和小米,還遠未到對壘的程度。

紛爭從紅米Note的發布開始。2013年紅米的成功讓小米看到了多重產品線的可能性,2014年3月,小米決定推出紅米Note系列,並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營銷,也正是那時,「榮耀碰瓷小米營銷」事件發生了。

紅米Note發布兩天後,華為主打的性價比產品榮耀3X也宣布上市,而弔詭的是,榮耀3X的許多宣傳文案物料與紅米Note非常相似。是否存在碰瓷營銷或許還需要打個問號,但一個事實非常明顯:榮耀對標的正是小米和紅米,華為想要生吃中低端市場。

利益站位決定著一切,產品在市場上正面對抗,兩家的論戰也隨即開始:

2014年10月,余承東慶祝手機銷量的微博發布後,雷軍開啟嘲諷,就當年第三季度的手機出貨量反問余承東;2015年,余承東直接嘲諷小米用戶是「屌絲」,小米是「屌絲品牌」。

自此之後,兩家高管之間的互噴幾乎成為常態,每年新品發布,新技術宣傳,華為小米不互噴兩句似乎都不太正常,「友商」在數碼圈也不再是敬稱,反而成為了陰陽怪氣的代名詞。

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國產手機廠商開始了極速發展,但也是手機圈最「烏煙瘴氣」的幾年,對於當時的手機廠商來說,微博嘴仗再正常不過,各家粉絲也吵得不可開交,尤其以米粉和花粉「勢力」最大,在不斷的交鋒下「為發燒而生」「黑邊停航母」「耍猴」「海軍」等各種嘲諷層出不窮。

但歸根結底,是兩家公司對於手機產品的不同發展策略的交鋒——小米篤信的是發燒友屬性,是極致性價,走的是普惠路線;華為則高舉高打,強調以超強的技術研發和高端定價戰略占領市場。

兩家也同樣一直覬覦著對方的領地,無論是榮耀的貼身肉搏,還是小米多次衝擊高端,都是深入對方腹地的嘗試。2020年後,伴隨著華為受制裁,小米衝擊高端乏力,論戰也隨之漸漸平息。在這艱難的兩年里,華為手機面臨著破局之困,而小米則想要擺脫性價比桎梏,走向更大的市場。

2023年,兩家輿論層面的纏鬥很少,但在深層技術專利角度,戰爭再度打響。2月,華為正式向國家知識產權局起訴小米的四件專利。對於專利大戶華為來說,藉助起訴的方式推動小米這樣的企業接受自己所持有標準必要專利(ESP)許可是一個正常操作,由於底層技術原因,小米也很難抵抗華為的ESP專利進攻。

但在非標準必要專利(非ESP)領域來說,小米卻始終沒有示弱,一方面非ESP專利的許可費率較高,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坐擁2.9萬專利的小米短板並不多,尤其在華為擅長的5G領域,小米專利更是占到了4.1%,位居全球前十。7月,小米也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就六件專利對華為開啟反訴,而這六件專利都是非ESP專利。

這是一場關於專利的戰爭,最終的結果是,9月,華為與小米達成了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主要涵蓋包括5G在內的通信技術,也就是說在5G方面的ESP專利方面,兩家最終達成了和解。這也一度被市場看作是一場世紀和解,但不到三個月,華為與小米紛爭再起,焦點仍是專利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爭論的摺疊屏鉸鏈結構技術是非ESP專利,應該並不在此前的交叉許可之中,余承東的「開炮」也並不算背刺,反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對於華為與小米來說,專利技術領域的戰爭從未結束。

但這或許還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重新回看2023年的手機市場,對於華為來說,在高端市場上,小米的鋒線正日益逼近,而摺疊屏手機作為高端線的重要產品之一,是必須要堅守的「城池」。

03小米登頂、華為歸來,手機市場風雲再起

2023年是小米打翻身仗的一年。

根據BCI最新數據,2023年11月中國手機市場,小米手機當月激活量高達524.3萬台,僅此於蘋果的604萬台,位居榜單第二,國產手機品牌第一,同比增速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4%。

圖源BCI

距離小米上次登頂國產品牌第一,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在這十年里,小米的發展可謂跌宕起伏,1999元席捲全國的盛況縱然輝煌,但放在十年發展的尺度里,那只是年少時的意氣風發,此後的十年里,小米經歷了陣痛、墜落,又奮起直追,這家曾被質疑「五年內倒閉」的年輕企業,最終穿越了周期。

小米重回第一的含金量不小。此前的許多對於小米銷量的質疑認為,小米的出貨量是通過紅米產品線的低端產品保證的,在中高端領域,小米事實上缺乏競爭力。

但這一次並非如此,在4000元這個檔位的安卓機型里,小米14可謂無人能敵。超強銷量背後,另一個數據更令人興奮,在國內4000元以上中高端機型市場,小米以14.4%市場份額位列第三,僅次於蘋果和華為,而且優勢明顯,前三以後的手機廠商加在一起都沒有小米的市場份額高,在高端市場前三的交椅上,小米坐的很穩。

圖源BCI

自2020年雷軍宣布正式衝擊高端以來,小米終於實現了高端化轉型,數據公布後,雷軍也激動轉發,並表示「小米高端化推了三四年,終於取得了一些成績」;Redmi總裁盧偉冰要更「激進」一些,直言「離蘋果還有距離,繼續努力」。

他沒有提起高端市場榜單第二的華為,但所有人都把目光轉向了華為。

事實上,對於華為來說,2023年也是重新開始的一年。作為曾經國產手機品牌當之無愧的王者,在經歷了兩年的制裁風波後,憑藉Mate60系列和國產晶片,華為強勢歸來。整個11月份,蘋果4000+高端市場份額降低了21.1%,IPhone15沒能撐起蘋果的門面,反而迎來了銷量下降和價格暴跌,失去的份額,一部分被小米吃下,另一部分則被王者歸來的華為收入囊中。

11月,儘管設備激活量只排名第四,但增速高達75%,在4000+高端市場,華為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2.3%,位居國產第一,時隔三年回歸,在高端市場,華為仍擁有絕對的優勢,而這樣的成績,還是在Mate60系列出貨不多、一機難求的情況下達成的。

華為Mate60系列,圖源微博

對於華為來說,突圍只是一個開始,他們的目標仍舊是全國第一,甚至全球第一。P70系列預熱已經開始,等待著2024年上半年的那場發布會,或許也將再次見證華為的統治力。

據統計,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手機市場智慧型手機均價攀升至3480元,高端手機占比迎來了新高,而在整個手機市場的發展之下,華為與小米這一對宿敵,無疑是最大的贏家。

喋喋不休的「嘴仗」背後,映照著國產廠商競爭中成長的現實。一個很重要的洞察是,在過去三年華為缺位的情況下,小米衝擊高端並未成功,而在華為歸來時刻,小米反而登頂實現高端化,兩者也並非完全的競爭關係,他們瞄準的最終對手仍是蘋果,咬下的市場份額也同樣來自於蘋果。

而在智慧型手機之外,華為已經在新能源車等新領域展開布局,小米自主造車也已經成為現實。無論是手機還是汽車,華為和小米的真正對抗或許才剛剛開始,2024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節點,他們面臨的不僅有蘋果這樣的龐然大物,還有越發飽和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和陷入紅海的新能源市場。

2019年,小米CC9系列發布會上,雷軍沒有拉踩「友商」,而是誠摯的發表了一番演講:「我覺得擁有華為這樣的友商,是我們小米最大的幸運,因為只有這樣的攜手同行,才會把中國科技推到新的高度。」

或許,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表達,但在競爭之下,這無疑是最美好也最實際的展望,「干翻華為」「打倒小米」需要成為過去式,「干翻蘋果」才是下一個目標。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國產手機廠商在競爭中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76d40fe16066781f6ffd156783f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