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賀龍在戰鬥之餘不忘體育運動建設,親自在八路軍120師內組建「戰鬥籃球隊」,既增強戰士們的體魄,也讓軍隊生活更加豐富。
1940年,應延安邀請前往彙報與參賽,「戰鬥籃球隊」一路上過關斬將,同友軍展開的幾十場比賽中,場場得勝,最後把延安聚集起來的所有籃球高手也打敗了,使主席印象相當深刻。
也許賀龍也沒有想到,對體育事業的付出,會讓他在建國之後由元帥變成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奠基人。
那麼,賀龍為何從「位高權重」的崗位上離開,前往體委任職的呢?他的三女兒道出令人佩服的緣由。
一、體育場上的慘敗,讓主席想到了賀龍
清末之後,「東亞病夫」的恥辱標籤一直讓國人難以去除。到民國時期,長期的政治混亂、軍閥混戰等,讓中國在體育事業上更是難以抬頭。
1922年,時任北京中國大學校長的王正廷被國際奧委會選任為委員,是中國第1個國際奧委會的委員。不過,當時國家並不重視體育,所以也沒有人在意這一份榮譽。
成為委員後,王正廷一直兢兢業業於中國體育事業,曾在1936年和1938年擔任總領隊,帶著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第11屆和第14屆奧運會。
然而,兩次參賽均以失敗告終,更悲慘的是,運動員們窘迫到連回國的路費都沒有,讓王正廷硬著頭皮四處募捐,問題才得以解決。
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就有類似的遭遇。當時的他已是世界水平的運動員,但因沒有資費,只能選擇坐船前去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第10屆奧運會。
出發點是上海,經歷漫長的25天顛簸以後,劉長春終於抵達美國,不過已筋疲力竭,最終以零分的記錄遭到老外的嘲諷。
儘管是在建國之後,我國在體育上依然很少受到待見。1952年,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辦第15屆奧運會上,我國的參賽代表慘敗,此後就是遭受一系列的侮辱。
英國人為此特製諷刺漫畫,並在報刊上刊登,讓許多國人感到惱怒不已。
主席嚴肅地強調:「要開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那麼,讓誰去領導展開增強人民體質的偉大事業呢?思索之下,主席想到了賀龍。
二、被選擇不是巧合,賀龍是當時最適合的人選
1952年8月,共青團的建議下,國家體育事務委員會成立。主席、周恩來和鄧小平對此予以高度重視,主席更是拍板決定讓賀龍擔任國家體委的主任。
當得知消息時,賀龍非常驚訝,隨後又痛快地答應:「毛主席叫我干,中央叫我干,我就干!」從此之後,他脫去身上的軍裝,換戰場繼續戰鬥。
賀龍與奧運會有著巧妙的緣分,他在1896年出生的那一年,剛好是第1屆奧運會創辦;祖父賀良仕曾是清朝的武舉人,所以祖輩幾代都熟悉武術。
到賀龍時,他更是接觸到游泳、騎馬、打槍、籃球等,加之從小學習武術,在體育方面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抗戰時期,為加強戰士們的體質和豐富業餘生活。賀龍在司令部的中軍事教育科之下設立「體育股」,組建「戰鬥籃球隊」,通過籃球運動加強士兵們的訓練。
賀龍對此說:「練好身體,才能戰勝敵人!」這個可以認為是他對體育的認知,以及新中國體育精神初期的指導思想。
事實證明,賀龍的口號不是白吹的,經過1940年在延安的幾次戰鬥,一舉震驚全軍,當屬當時的體育明星隊伍。
正因如此優秀的表現,賀龍在主席的心目中地位才很高,對後來的任命有直接影響。
1952年9月,政務院正式頒布任命書,讓他擔任國家體委主任,肩負建設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重任。
三、胸懷廣大,唯才是用,最終取得一系列驚人成績
國家體委的成立,只是國家體育事業的一個開始。在此以前,沒有人知道這條路如何走,也沒有人知道它的前途將會怎樣?
賀龍到任的第1天,所面臨的第1個問題就是解決人才匱乏的困境。對於剛建國不久後的1952年來說,當時人們吃飯都成為問題,沒有人在體育方面系統發展,找到高素質的體育人才與「海底撈針」沒有多大區別。
對此,賀龍敢於力排眾議,大膽地起用毫無經驗的新人參加訓練,同時不惜邀請著名的日本女排教練大松博文對訓練隊進行指導。
第2個問題是制度建設和隊伍管理。借鑑軍隊的管理方法,賀龍大膽地探索和創新,最終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道路,嚴格要求每一位運動員,讓他們都發展成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
到1954年,在賀龍的領導和監督下,國家在足球、籃球、桌球、體操、游泳、田徑等方面的隊伍建設基本完成。
第3個問題是建設專業性的訓練場地。賀龍發現,偌大的北京城中剩下的舊中國時期的體育館非常少,且不適合新時期體育訓練需求,必須建立新的體育館,用於支持體育事業發展。
心中有規劃後,他聯繫了時任北京副市長長萬里及建設經驗豐富的張一粟,與他們共同商定詳細計劃。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後,全新的體育館終於在1955年4月落成,並很快投入使用。
人才、管理制度、訓練場地等問題處理後,體育事業正式步入正軌。賀龍發現,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覺悟並不高,必須提高知識技能的學習,才能改變現狀,所以又加大力度對知識技能的開發,為國家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奠基。
對此,他找到主席幫忙,讓主席為《體育報》題頭。到1958年6月,《中國體育報》順利發行,知識文化宣傳的目標完成。
國家體育事業從誕生到成長,每一個過程都能看到賀龍的嘔心瀝血,他對此的付出,甚至一點也不亞於對軍隊的貢獻。那麼,他為什麼會甘心擔任「國家體委主任」?
四、曾經的馬上元帥,為什麼會甘心擔任「國家體委主任」?
對於從元帥變成「體委主任」的問題,也許只有賀龍自己最清楚答案。不過,他的三女兒賀曉明對此作出的回答,應該就是他的心聲。
賀曉明曾說:「父親(賀龍)能在兼任國家體委主任時如此賣力,很大程度上與他的興趣愛好以及對體育的鐘情有關。」
早在抗戰時期,賀龍就已經關注到體育事業的意義,加之擁有先進的理念和相關專業知識,讓他帶頭髮展國家體育,是最好的選擇。
總結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如果沒有賀龍等先輩的努力,至今國家體育不知何去何從。戰爭時期,國家軍事實力是被聚焦的主要方向,不過到和平時期,一個國家的體育就能給國家帶來榮譽。
在徹底改變國家形象以前,「東亞病夫」一直都是國人想抹去的恥辱標籤,不過始終都未能如願,直到新中國以後才得以改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653036e1dde50952ed0e8c834caa2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