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聲轟鳴!「戰神」決勝頓巴斯,2000門大炮對射,俄烏炮兵誰更強

2022-06-04   佐羅軍事

原標題:炮聲轟鳴!「戰神」決勝頓巴斯,2000門大炮對射,俄烏炮兵誰更強

炮聲轟鳴!「戰神」決勝頓巴斯,2000門大炮對射,俄烏炮兵誰更強

俄烏戰爭已經進行了100天,素有「戰爭之神」的各式口徑身管火炮,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俄軍出動了現役各型火炮,重拾起蘇軍那套「大炮兵主義」,近來收效非同凡響。同樣深受蘇軍影響甚重的烏軍也當仁不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因總體實力差距較大,自然難同俄軍地面火力輸出相比擬,可好在歐美多國悉數伸出援手,各式火炮也相繼抵達烏東地區。

由此透視這場炮戰的背後,看似是俄烏雙方在台前頻頻交手,倒不如說是蘇俄火炮與歐美火炮一較高下來的貼切。在整個烏克蘭戰場上,俄烏雙方集中了2000門以上的大口徑火炮。

現階段俄羅斯陸軍裝備有牽引火炮500門,儲備數量則為12415門,具體型號由D-30型122毫米榴彈炮、2A36、2A65型152毫米榴彈炮兩種構成。自行火炮方面則裝備有1610輛,儲備數量為4260輛,型號比較繁雜,主要由2S9、2S34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2S3、2S33、2S19型152毫米自行加榴炮;2S4型240毫米自行迫擊炮、2S7型203毫米自行加榴炮等組成。

烏克蘭陸軍炮兵裝備數量同樣可觀,但型號更為繁雜,如在自行榴彈炮領域,主要由219輛2S3型、24輛2S5型122毫米自行榴彈炮;600餘輛2S1型122毫米自行榴彈炮、99輛2S7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42輛2S9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等組成。牽引式榴彈炮方面,則主要由696門152毫米榴彈炮、442門D-30型122毫米榴彈炮、500門以上T-12型100毫米反坦克炮、326門D-44型85毫米反坦克炮等組成,此外還裝備有上千門各式迫擊炮。

需要指出的是,俄烏雙方炮兵裝備雖同出一脈,但從裝備總額、總體妥善率、相關技術改進、有效戰鬥力等幾方面來講,俄軍顯然要勝過烏軍一籌。前者得益於多輪軍事改革及國防預算開支漸增所致,儘管其總體效能難以用先進來形容,但整體實力依舊不容小覷。至於後者的現狀,則是由重重因素所致,倘若挑揀出其中影響最大的一點,莫過於多年烏東內戰所帶來的直接衝擊。

將目光轉至戰況膠著的頓巴斯地區,隨著戰爭進程的持續深入,涉及一城一地的得失,俄烏雙方的各式均不會缺席。如在自行榴彈炮方面,鑒於在第一階段作戰過程中的較大損失,迫使俄軍在投入性能較為先進的2S5「風信子」及2S19「姆斯塔-S」系列自行榴彈炮的同時。又旋即搬出122毫米口徑的2S1「康乃馨」自行榴彈炮、152毫米口徑的2S3「合金歡」及203毫米口徑的2S7M「芍藥」自行榴彈炮等上世紀6、70年代研製的老式火炮,以及彌補火力投送方面的缺口,支援地面集群快速向前突進。

至於烏軍裝備的各式蘇制自行榴彈炮,一面疲於應對俄軍的同時,一面又狀況百出。如不是被俄軍利用炮射無人機引導各種火力打擊手段予以摧毀外,便是因常用彈藥儲備告竭,進而在此後不久陷入毫無用武之地。自然,這一尷尬處境也同樣蔓延到烏軍裝備的各型牽引式榴彈炮身上,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因而在此背景下,烏軍對各式歐美火炮的快速抵達及投入作戰的相關需求,較之以往更為迫切。對此西方陣營相繼向烏軍提供了英制AS90型、美製M109A3/A4(A4型後續將抵達)系列、德制PZH2000、波制KRAB「克萊博」等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相較於蘇俄自行榴彈炮,上述歐美自行榴彈炮的技術優勢具體表現為自動化程度高、戰場反應快、打擊射程遠、命中精度高等幾方面。如以打擊射程遠為例,上述歐美自行榴彈炮在發射增程彈時,最大射程普遍都在30~40千米範圍內,若在此基礎上使用M982「神劍」這一類的制導炮彈的話,在提升有效射程的同時,又將對目標命中精度大有裨益。而這將會對俄軍造成重大威脅,如烏軍可利用這些歐美自行榴彈炮遂行反炮兵打擊任務,其效果可謂是極其顯著。

在提供自行榴彈炮之餘,西方陣營又向烏軍提供了各型車載加榴炮,如法制「凱撒」、斯洛伐克「祖扎納2」型155毫米車載加榴炮,捷克「達娜」M2型152毫米車載加榴炮等,此外,烏軍也將自研的2S22型155毫米車載加榴炮投入戰場使用。

相較於以履帶式底盤為主的自行榴彈炮,以輪式底盤為主的車載加榴炮最直觀的優勢,在於其機動性能較為出色,由此使得其作戰運用更加靈活快速,難以令對手掌握大致行蹤與準確位置,進而無法做出有效反制。除此之外,上述三款車載加榴炮均採用極為先進的火控系統,自動化水平較之以往更是大幅提升,因此其火力輸出更是不容小覷。

反觀俄軍,在現役戰鬥序列中並沒有裝備類似的車載加榴炮,至於被人們津津樂道的A-222型130毫米高機動岸防炮,根本不屬於車載加榴炮之列。俄烏戰事打響後,也有人提議稱,可將該炮投入到烏克蘭戰場,但問題在於,作為一款主要用於岸防作戰,主要以打擊水面艦艇目標為主的武器裝備,並不適合在陸戰中打擊敵方地面目標。此外,鑒於該炮大多部署在遠東地區,屬於俄海軍現有岸防體系的重要一環,倘若輸送至烏克蘭戰場後遭受損失,可謂是「畫虎不成、反類其犬」。

至於呼聲較高,被寄予厚望的2S35-1及2S34兩型152毫米車載加榴炮,目前則處於研發階段,還未完成相關測試與最終驗收,因此缺席俄烏戰爭已是必然。假使俄軍能投入相當規模的車載加榴炮,用以取代部分老式火炮的話,那麼其綜合火力打擊效能與當今戰事態勢,可能會大為改觀。

但不論是自行榴彈炮,還是車載加榴炮,西方陣營提供給烏軍數量實在是太少,如以自行榴彈炮為例,總數僅為70輛左右,車載加榴炮的總數則為40輛。至於提供最多,當屬牽引式火炮,如100門美製M777超輕型榴彈炮,以及數量不詳,由英德意三國聯合研製的FH-70型1554毫米榴彈炮等。此外除數量太少,難以在火力持續輸出上對俄軍形成整體優勢外,各式火炮因型號繁雜、對於後勤保障來說同樣也是一個難題。還有一點最為緊要,在俄烏雙方高烈度的作戰模式下,烏軍炮兵部隊正在被快速消耗,這不僅僅指武器裝備,還涵蓋炮兵專業人才。

由此帶來的問題便是,因缺少專業人才,進而導致烏軍在接收各型歐美火炮後,很難在短時間內培訓出合格的炮組成員,使得這些歐美火炮的先進性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因此基於上述多重因素,使得蘇俄火炮儘管技術特徵上不如歐美火炮,但在裝備數量、專業人才、後勤保障等領域上,足以穩壓烏軍一籌,故而才在當前頓巴斯戰事走向中,呈現出與此前截然不同的景象。

可以預見的是,西方陣營若再不加大對烏軍援力度,除頓巴斯戰事外,總體軍力更為虛弱的烏南部地區,恐將會再次上演烏軍節節敗退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