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報記者黎靜 文/圖
策劃、統籌:巴方
柳州市工大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大機械)是為柳工、柳汽、玉柴等大型企業配套生產的民營企業,李永作為該企業的數控車間主任,獲得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對於獲獎原因,他覺得是源於自己創新為民企爭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間。
創新提升生產效率
4月29日下午3時許,工大機械數控車間一派繁忙。在李永-先模創新工作室牆上,掛著2021年自治區總工會授予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證書。
「先模創新工作最大亮點,是針對生產工藝技術的革新,來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李永說,「企業通過創新,才能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以前生產一個柳工銷,光是前期加工就要4道工序,要安排4名員工工作;今年進行技術創新改進後,實行加工島模式生產,一個員工就可以完成。之前一個班的產出不到200件,整合後,部分工位一個班的產出可達400多件,有些工位可達600件。技術創新讓企業降本增效,員工增加收入,提升企業競爭力。
創新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比如李永主導的液壓大法蘭鑽攻工序改進,生產效率提高100%,為企業增加約15萬元/年的產值。由於一直堅持創新,李永組織並參與企業申報的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共獲得證書24種。
培養合格的一線工人
李永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為民企培養合格的一線生產工人。
目前,工大機械數控車間有40多名一線生產工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
「破解用人難,民企面臨更大的挑戰。」李永感嘆道,像柳工、柳汽等大型企業,他們招工面向全國,會吸引很多專業人員到來,稍加培訓就可以上崗。但民企一來招工不易,二來招的人大多來自社會各界,跨行業的多,毫無技術基礎就走上生產一線。只有通過更長時間的上崗培訓,不斷提升勞動技能,才能確保生產質量。
為了更好提升培訓效果,李永親自製定了周密的培訓計劃。背後的付出是別人所無法想像的。他把培訓方案和方法交給技術和工藝部門,把成功的經驗轉化為生產流程,形成制度後落實到生產一線,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生產的合理優化。
不斷學習降本增效
時代在前進,技術在更迭。作為一名技術管理者,李永一直保持著學習的常態。對他來說,最好的學習,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
「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解決問題。」李永說。普通員工遇到生產技術問題,可以向上一級管理人員尋求幫助。但他不行,他就是上一級主管。員工反饋的問題,他要到生產一線,梳理問題,並給出解決方案。
不過,李永善長自學,即使離開學校有10多年時間,他每天仍利用學習網上的軟體來提升自己專業知識儲備。
民營企業生存不易,如果不創新,企業成本就降不下來,只有用最有效資源把利潤擴大化,企業才能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正是這樣的認知,讓李永不敢稍有懈怠,在他的帶領下,整個企業和團隊,始終保持著奔跑的姿態,以不斷創新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也正是因為勇於創新和善於創新,攀上了行業的頂峰,領略到更為壯闊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