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星期一,55歲的周先生在網上給我留言,說:「關注我很久了,上周初胸前區不適,尤其在快走爬樓之後,會有發乾發緊辣滋滋的感覺。之後我在當地做了心電圖未見異常,今天做了冠脈CT結果還沒出來,醫生給開了一些藥,因為還沒確診,不知道要不要吃藥?」
周先生給我留言,最直接的需求是,醫生建議他吃藥,但是他又覺得目前心臟血管CT還沒出結果,診斷還不清楚,不想那麼著急吃藥。
1、他從我的科普中,學到了一些知識,快走爬樓後不舒服,懷疑自己是心血管狹窄,是心肌缺血,所以他去看病了。
2、做了心電圖,雖然心電圖正常,但也沒有排除心肌缺血,這就是我經常給大家說的不能根據一份心電圖正常就說一個人沒有心肌缺血。
3、做了心臟血管CT,沒出結果,所以不願吃藥。
現實中,為什麼每年有上百萬人發生心肌梗死,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忽視了心肌梗死的報警。
周先生經常觀看我的科普,所以記住了判斷心肌梗死預兆的核心,那就是心絞痛。你肯定會質疑,周先生是怎麼判斷自己有心絞痛了,已經出現了心肌梗死預兆的?
他的原話:上周初胸前區不適,尤其在快走爬樓之後,會有發乾發緊辣滋滋的感覺。
你肯定還會問:這也沒有疼痛呀?這不就是發乾、發緊辣滋滋的感覺嗎?
對,沒錯,90%的心肌梗死都有預兆,但大家都沒有重視,或者不知道什麼預兆,以後只有心前區疼痛或胸痛才是心肌梗死的預兆。而我在科普中,多次提醒大家:平時活動、運動、勞動、上樓等情況無不適。但近期活動後,運動後,勞動後,上樓後就出現的不舒服,持續幾分鐘逐漸能緩解的。這種情況要高度懷疑是心絞痛,也就是心肌梗死的預兆。
正因為周先生掌握了這個判斷,所以他懷疑自己是心絞痛,也去醫院看了。
這也是我平時科普的重點,心電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發病的時候正趕上做心電圖,那麼心電圖就能發現很多問題,從而診斷心臟病。
可是大部分心絞痛的人,到醫院做心電圖的時候,患者已經沒有症狀,這時候做心電圖就會表現為正常。就像周先生的心電圖表現為正常,但醫生也沒有說他沒事。而是建議他做了冠脈CT,並且給他開了治療心絞痛,預防心肌梗死的藥物。
那麼在CT結果沒有出來之前,他必須吃藥?還是可以等等CT結果呢?
因為上述描述,只是他的描述,並沒有我的判斷,所以,我接著問了一些問題。
大家接著往下看:
我問他多長時間了,爬幾樓?
他說十幾天了,上二樓就會不舒服,並且告訴我之前跑幾千米都沒事,可是這十幾天鍛鍊的時候,胸腔就會發乾發緊。
這就是我經常給大家科普的,活動後發作的症狀,要高度懷疑心絞痛。
這種心絞痛就是心肌梗死在報警,既然如此典型的心絞痛,那麼就不用等CT結果。
所以我告訴他,不用等CT結果出來,現在就必須服用醫生開的藥物,包括阿司匹林、他汀、洛爾等藥物。吃藥的目的一方面通過洛爾藥物控制心絞痛,另一方面通過阿司匹林和他汀來預防斑塊破裂,預防血栓發生,預防心肌梗死。
並告訴他不能大活動,不能熬夜,不能抽煙喝酒,不能大便用力,不能吃的太飽。做這些事情,就是避免發生心絞痛,因為這些情況下,都容易誘發心絞痛,甚至誘發心肌梗死。
他說CT周四出來,要不要等CT出來後再吃藥?
我說不能等,現在就得吃,等有危險。
等的過程,心臟斑塊隨時會破裂發生血栓,只有及時用上藥,加上上述不能做的事情,才能大大降低心肌梗死的風險。
我不讓他等的原因,是我已經判斷出來他就是心血管狹窄,心絞痛,不能等!
隨後,他按照我的建議,正規用藥,並好好休息。
我告訴他,和我判斷的一樣,吃藥就對了,而且還得進一步造影,因為僅靠吃藥解決不了問題。這次周先生沒有猶豫,很快住院了。
4月20日,患者再次聯繫我,說3天前做了支架,當時狹窄90%。
手術後手腕有點淤青,問我要不要緊。我告訴他不用擔心。
因為諮詢一般平台,只給我和患者24小時的交流時間,我比較擔心患者的情況,給患者延長了幾天交流時間,所以我們從4月11日開始,一直溝通。
患者4月20日再次挂號,但我覺得他沒有必要再花一次諮詢費,於是把20號的挂號費給患者退掉了。
希望更多人,就像周先生這樣,能掌握科普的關鍵,能及時發現自己可能是心絞痛,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預兆,及時就診。在自己不想吃藥的時候,能及時和醫生溝通,並按照醫生建議吃藥,降低了心肌梗死的風險。
今天這個科普,只想告訴大家,看科普真的有用。
真的能及時發現問題,發現心絞痛,避免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