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之心不可無。
正解局出品
我在一篇文章里說了馬斯克和美國軍方把「星鏈」升級為「星盾」系統。
現在,我們的頭頂又多了一雙虎視眈眈的「眼睛」。
前段時間,日本防衛省正式把「航空自衛隊」改名為「航空宇宙自衛隊」。
這可不只是簡單改個名字的問題,這意味著日本正式創建了亞洲第一支「太空軍」。
日本媒體的報道
在這之前,日本航空自衛隊已在原「宇宙作戰隊」基礎上成立「宇宙作戰群」,主要承擔對「宇宙作戰」和「網絡戰」兩大任務。
在當下敏感的大背景下,日本加快「太空軍」建設,究竟劍指何方,不言而喻。
一直以來,日本對太空軍事戰略領域始終充滿了濃厚興趣。
2008年,日本通過了《宇宙基本法》,公然改變了1969年日本自己制定的「和平利用太空」原則。
2009年,日本又通過了此前已經修改多次的《宇宙基本計劃》,明確要求從國家層面規劃軍民兩用航天計劃,不斷強化決策和執行機制。
這之後,日本政府將軍民兩用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和運載火箭項目列為最高優先級,建造了一大批軍民兩用的衛星系統。
日本「太空軍」公布的自身任務
比如,日本最新的「隼鳥」太空探索計劃就涉及天基操控、動能碰撞、抵近探測、精確控制等多種技術,相關技術從民用轉為軍用,是輕而易舉的事。
2018年,日本更是不裝了,在當年防衛大綱計劃明確提出,日本必須在太空領域確保優勢地位,將自身太空領域的軍事化戰略意圖直接擺在了檯面上。
2019年,日本在太空反導、太空情報及通訊計劃領域先後投資1252億日元(差不多65億元人民幣)。
而且,日本2023年的實際軍費預計將暴增20%,達到6.5萬億日元。
甚至在預算還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航空自衛隊內部的編制改革就已悄悄開始,目的就是要把原先任務單一的航空自衛隊,改造成一支空中和太空作戰相兼顧的力量,將空中和太空都「管」起來。
因此,2019年5月,航空自衛隊相繼在東京都和山口縣的基地設置了2個「宇宙作戰隊」,對外宣稱是為了「監視太空垃圾和隕石」。
面對周邊國家的疑問,時任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對此解釋,組建這兩個「戰隊」,是由於目前太空垃圾實在太多,可能會對正在運行的衛星造成風險。
河野太郎還說,除了監測這些衛星,如果碰到風險較大的太空垃圾,日方將會及時「清理」,避免可能造成的麻煩。
日本太空衛星已具有極強的地面監視能力
這話太像日本一貫的風格,說一套,做一套,依然是玩「以民掩軍」的伎倆。
日本軍方一直將太空列為未來重要的戰略爭奪目標,航空自衛隊曾多次提出「跨域作戰」理論,建議將太空、網絡和電磁頻譜作戰域與傳統陸、海、空作戰域有機融合,從而構建多域一體的聯合防衛力量。
雖說日本目前尚未開發彈道飛彈,但其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宇宙飛船和衛星發射技術一應俱全,而且日本的航天科技發展有目共睹,不能不令周圍國家感到擔心。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運載火箭領域,和世界先進國家基本屬於同一行列,能夠發射幾乎所有種類的衛星。
日本目前所擁有的運載火箭家族
而運載火箭和太空戰最關鍵的彈道飛彈技術就一個區別:一個攜帶彈頭,一個攜帶衛星。
應該說,日本已具有發射彈道飛彈的技術儲備,太空科技從民用轉為軍用是分分鐘的事。
似乎是為了打消各國顧慮,日方解釋,新組建的「太空軍」未來將只有一百多人的規模,不用擔心。
情況真像日方宣稱的這麼簡單麼?
日本組建的這支「太空軍」始終是貴精不貴多,從初建時的20人,到2023年後將擴展至120人規模,幾乎每個隊員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要麼精通天文學,要麼精通信息或通信技術。
不要小瞧日本這僅有百人規模的「太空軍」,他們起到的作用,甚至可能超過數萬人的步兵師。
日本 「航空宇宙自衛隊」更名儀式授旗
據報道,「太空軍」主要利用建在山口縣山陽小野田市的地面光學望遠鏡及雷達軌道,對太空進行監控,範圍包括高達3.6萬公里的同步軌道。
人家說是監控「太空垃圾」,可監控和跟蹤各類衛星,甚至以「危害國家空間安全」的名義進行摧毀,也就是順帶手的事。
在網絡與電子戰部隊的配合下,日本「太空軍」已經可以通過雷達、網絡、反衛星飛彈、雷射照射和通訊干擾等等手段,實施反制對日本及其盟國衛星的攻擊行動。
說起來,日本「太空軍」的背後,始終脫離不了美國「太空軍」的影子。
再簡單點說,日本「太空軍」就是美國孵化出的「乾兒子」,無論培訓還是任務性質均脫胎於美國太空部隊。
2018年12月18日,美國剛宣布成立「太空軍司令部」,日本立即表示,將設立航空自衛隊「宇宙領域專門部隊」,加強與美方在太空領域的合作。
日本自衛隊公布的太空部隊官方徽標
2019年8月,美國建立太空作戰指揮中心,隔年1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就宣布,日本也將建立一個「太空領域任務組」,與美國太空指揮中心密切合作。
美國也心領神會,因此日本政府這邊剛表明態度,美方就同意日方技術人員到美國「太空軍」的老巢——科羅拉多州空軍基地接受培訓,同時分享情報,開展桌面的聯合太空作戰演習。
說白了,日本這麼迫不及待,無非就是希望藉助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從技術到裝備都能得到美國的幫助,將自己死死捆綁在美國的「戰車」上,不斷在新興領域擴軍備戰。
美國呢,也需要手下的小弟不斷「學習進步」,成為更符合自身戰略計劃的「馬前卒」。
不過,日本也不是簡單地有樣學樣。
美國的「太空軍」其實是與空軍、海軍、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並列的單獨軍種,日本則是把航空自衛隊和太空作戰部隊合為一體,玩的是「立體復合型」的套路。
正在美國受訓的日本「太空軍」成員
日本「太空軍」的實力和規模雖說與1.6萬人的美國「太空軍」無法相提並論,但自身在航天科技領域的技術優勢,特別是衛星及遠程遙感技術、火箭技術等不容小覷。
2015-2034年日本宇宙基本計劃工程表
擁有現役H-2B,以及正在研發的H3系列運載火箭的日本,是除美國、俄羅斯以及中國之外,最重要的大推力火箭研發與實踐國家。
2022年9月,日本探測小行星「龍宮」,搭載「隼鳥號」探測器的就是H-2A火箭。
「隼鳥號」探測器不但成功降落在3億多公里外的小行星上,而且還採樣順利返回,充分展現了日本在該領域的實力。
「隼鳥號」探測器成功降落在小行星「龍宮」上,並順利帶回樣本
可以說,有著充分技術保障以及技術精英加盟的日本「太空軍」,已經完全具備了太空監測、衛星導航、軍事通信,以及干擾敵方指揮系統、信息通信和網絡攻擊的能力。
事實上,日本正在從事衛星導航、固體燃料火箭、超燃衝壓發動機、彈頭和彈體熱防護等與高超聲速武器相關的項目研發,這些技術很有可能在美國支持下,逐步實現日本先發制人的衛星打擊能力。
為了打贏未來戰爭,日本除大力發展「太空軍」外,還同時強化了網絡與電子戰等綜合防衛方針,構建了「多域聯合作戰」構想。
2022年12月16日,岸田內閣會議確定了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個文件,標誌著日本政府背離「專守防衛」原則,越走越遠。
2022年12月16日,超過300名反對者在日本首相官邸前抗議通過「安保三文件」
最新的安保戰略除了重點發展「太空軍」,使其成為日本自衛隊跨域作戰的重要支撐外,還在「網絡戰」和「電子戰」領域提出了規劃。
未來戰爭中,網絡戰優勢成為制勝關鍵,無論網絡防禦還是進攻,都對戰局有著直接影響。
近年來,日本以維護網絡安全為名,不斷增強自身的網絡作戰實力,加大在網絡戰領域的實戰能力。
與「航空自衛隊」改名為「航空宇宙自衛隊」一樣,日本的網絡作戰部隊編制也一直在更新中。
2008年,日本自衛隊成立「指揮通信系統隊」,隨後更名為「系統防護隊」,直至去年整編防衛大臣下轄的「網絡防衛隊」,統一改名為「自衛隊網絡防衛隊」。
日本自衛隊越來越重視「網絡戰」
日本自衛隊的「網絡軍」人數也在不斷擴充,已由最初的不足百人,擴大到2021年的4800人,往後將增至5000人。
在此期間,日本自衛隊不僅與美軍展開多項網絡防禦實戰演習,還與北約及東協國家展開了各種形式的網絡安全合作,強化自身的網絡作戰力量。
根據已寫入國家安保戰略的「主動網絡防禦」計劃顯示,日本「網絡軍」將計劃擴大到萬人以上,形成陸海空一體化管理的地面、空中及網絡空間多維立體防禦網體系。
隨著網絡化發展,干擾敵方通信設備和雷達的電子戰,其重要性日趨顯現,日本的「電子戰」配套政策、運行機制、裝備發展到演習演訓實戰探索,均發生了巨大變化。
2021年3月,隨著日本陸上自衛隊在九州熊本海軍基地成立了專門從事電子戰的「第301電子戰中隊」,意味著日本已出現第二支專門從事電子戰的「電子戰中隊」。
此前,日本的電子戰部隊只有「第一電子隊」,設在北海道,目標主要是針對俄羅斯。
日本正在積極部署新的電子戰部隊
在相關的安保戰略中,日本已計劃2021年年底前在東京建立第三支電子戰部隊,形成覆蓋全境的「列島電子島弧」。
尤其是形成針對中國的「西南電子島弧」,已成為日本自衛隊電子戰領域的重中之重。
電子戰的核心是電子防禦與干擾,日本在這方面是不惜血本地砸錢,各類高功率電子戰裝備、高功率微波裝備等進攻性電子戰裝備,已基本部署完畢。
2020年,日本拿出38億日元(約合2.5億元人民幣)研發陸上部署的「對空電子戰裝置」,對付來襲的飛行物;同時又拿出150億日元(約合9.8億元人民幣)用以研發「遠距電子戰機」。
長相笨拙,但能覆蓋日本全境的EC-1電子戰訓練機
這些飛機既包括專門強化電子戰能力的偵察機、運輸機及巡邏機,同時還在自衛隊現有的各類戰機上加裝電波干擾裝置,完善其電子戰能力。
雖然這兩年受疫情影響,日本經濟持續下滑,但軍費開支卻是逐漸增長,2022年軍費已達到5.4萬億日元(約合2781億元人民幣),為十年來最高。
根據日本媒體報道,2023年,日本的實際軍費將達到6.5萬億日元(約合3347億元人民幣)。
不難看出,日本如此大規模地增加軍費預算,幾乎都是衝著「打贏未來戰爭」的目標而去。
因此,除了砸錢在「太空軍」和「網絡軍」領域,日本在電子戰領域的更新從未停下,戰略也從原來偏重偵察,改成偵察、干擾、進攻全方位進行。
日本自衛隊所有的情報均與美軍共享
同時,無論是「太空軍」、「網絡軍」還是「電子軍」,日本自衛隊所有相關情報都是第一時間與美軍分享,彼此合作也更加緊密。
未來戰爭將不可避免是一場空間和地面、網絡與現實世界的 「立體混戰」,日本在太空以及「網電」領域的軍事化步伐不斷加快,顯然不是為了「防禦」那麼簡單。
眼下,日本在太空軍事領域不斷搞「小動作」,已經對太空安全格局和地緣戰略環境造成了深遠影響。
只能說,防人之心不可無。